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起孩子的求知欲;疑,能促进孩子的积极动脑思考、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质疑就是对于各种问题要持怀疑、好奇的态度进行思考。古人云:“学贵多疑。”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多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知识,就增长了学问。只有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该怎么办”时,思维才是主动的,才能真正深入思考。幼儿园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总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经常会出现许多“为什么”,越是好奇,问题越多,这就是可贵的质疑精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我园虽然地处市区,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园内开辟了1亩地的种植园地,每周一次的种植活动把孩子带进充满神秘的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快乐。幼儿不但体验到播种、栽培、收获的整个过程,而且学会了田间劳作的技术、学会了观察记录,更多的是培养了幼儿爱提问、善提问的习惯,结合我园得天独厚的园本条件“开心农场”和园本课题“生态文化绿色种植”,培养幼儿在探索中提出问题,引导孩子敢想、敢说、敢问、敢于质疑的精神。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心理环境 ,激发质疑兴趣
开学初《参观种植园》是第一次种植活动,孩子们走进种植园都激动地摸摸这,拉拉那,甚至还把很多果实拉下来了。这时我对给予幼儿激励性评价,使幼儿乐于探究:“小朋友你们把没有长大的蔬菜宝宝拉下来了,想一想蔬菜宝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幼儿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支持,就会态度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宽松和谐的气氛能活跃幼儿的思维,有效地激发探索兴趣,虽然孩子做得不对,但是我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去思考。随后孩子们就问到:“老师,蔬菜宝宝它还能长吗?” 这样孩子就敢于质疑,从而形成大胆质疑的好习惯。
二、关注幼儿提问 ,正确对待质疑
幼儿的提问是一种新的认识需要与自身已有心理水平不相适应的具体表现。对孩子的质疑应该持鼓励的态度。有些教师认为,孩子提出疑问是故意刁难自己;许多教师出于保护自己的自尊,竟然一口回绝了孩子的提问,甚至训斥、恐吓孩子。这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在种植活动的开展中,我始终持欢迎和鼓励的态度,正视不敷衍,不对孩子的提问一笑置之,不嘲笑孩子的提问。否则会使孩子再也不想发问,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应有的好奇和热情。
三、抓住教育契机, 触发问题生成
下過雨的早上,曦曦大声叫起来:“快看!这儿一只小蜗牛,还是一只大的小蜗牛!”。她的叫声引来了许多幼儿围观:“这不是小蜗牛,这是蜗牛妈妈。”“不是蜗牛妈妈,是不是蜗牛爸爸?”。幼儿互相猜测着,有的跑过来向我寻求答案:“老师,这是蜗牛妈妈还是蜗牛爸爸?”我说:“我们需要观察蜗牛的身体情况才能判定是爸爸还是妈妈。你们可以观察一下!”这下孩子们的问题不断涌了出来:“蜗牛身体是圆圆,圆的是爸爸还是妈妈?”“大蜗牛是怎么生小蜗牛的?”“触角是直直的,用来做什么呢?……
午休后,大家再次看到小蜗牛,却是蜗牛的“尸首”,孩子们有些失落,这时我把一个疑问抛给了大家:“原来有那么多的小蜗牛,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孩子们争执了起来:“可能在树下吧。 会不会在洞里呢?”“老师!大树下和种植园一定藏着许多活的小蜗牛,你带我们去找找吧!”通过我适宜的回应,既提高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好问的积极性,又提升了幼儿原有知识经验,新的生成活动“寻找种植园中的小蜗牛”的行动又开始了……
四、利用自然环境, 激发提问愿望
大自然中鲜活的生命——动物、植物往往是孩子们最感兴趣、最愿意去探索的东西,这些也正是我们主题生成的切入点,孩子们通过与大自然中“生命”的“对话”,往往会引发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主题来源,更是孩子深入探究的动机。
五、提供操作材料 ,实践探索质疑
科学的儿童观认为“幼儿是自然的、社会的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主动学习者,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器。”依据科学的儿童观我将邱学华先生倡导的“尝试教学理论”应用于种植活动中,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使幼儿对种植活动提出质疑,从而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
在《种豆苗》的活动中,请孩子们先看一看豆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自己动手先种一种。于是一个个小问题在孩子们先尝试过后“蹦”了出来,“种的时候需要用到锄头吗?”“我就用手也能种吗?”“都种在一起会挤吗?”针对孩子的一个个小问题,我再进行讲解种法,进行第二次种植。孩子们在尝试教学中,种植兴趣被激发了出来,探索精神被激发出来,质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营造问题版面,互动交流提问
在教室一角的墙面,专门创设“种植”专栏。将幼儿的一个个小问题通过图片、文字地形记录下来,记录在墙上。真实的问题墙与幼儿参与的种植活动形成了良性地互动,让幼儿与“问题墙”说话,从而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
我们也非常注重孩子在宝宝问题墙间的生生互动和互相交流。例如,交流资料、讨论某一观点时,孩子对同伴的介绍如果不同意、不认同的话就会质疑,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经常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意见,鼓励他们对别人的话题提出疑问。例如,一方孩子提出一观点后,引导对方孩子可以用反问的形式来问他“如果……怎么办呢?”小朋友们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他们的问题的质量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并增强了提问的能力。
传统的听话教育和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我经常告诉孩子,父母说的、老师讲的也不都是对的,书上写的也有错误,不要盲从,要学会质疑,学会发现问题。要想让孩子学会质疑,首先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我们应该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我们的呵斥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当然,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我们最好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样,不仅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可防止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一、创设心理环境 ,激发质疑兴趣
开学初《参观种植园》是第一次种植活动,孩子们走进种植园都激动地摸摸这,拉拉那,甚至还把很多果实拉下来了。这时我对给予幼儿激励性评价,使幼儿乐于探究:“小朋友你们把没有长大的蔬菜宝宝拉下来了,想一想蔬菜宝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幼儿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支持,就会态度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宽松和谐的气氛能活跃幼儿的思维,有效地激发探索兴趣,虽然孩子做得不对,但是我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去思考。随后孩子们就问到:“老师,蔬菜宝宝它还能长吗?” 这样孩子就敢于质疑,从而形成大胆质疑的好习惯。
二、关注幼儿提问 ,正确对待质疑
幼儿的提问是一种新的认识需要与自身已有心理水平不相适应的具体表现。对孩子的质疑应该持鼓励的态度。有些教师认为,孩子提出疑问是故意刁难自己;许多教师出于保护自己的自尊,竟然一口回绝了孩子的提问,甚至训斥、恐吓孩子。这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在种植活动的开展中,我始终持欢迎和鼓励的态度,正视不敷衍,不对孩子的提问一笑置之,不嘲笑孩子的提问。否则会使孩子再也不想发问,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应有的好奇和热情。
三、抓住教育契机, 触发问题生成
下過雨的早上,曦曦大声叫起来:“快看!这儿一只小蜗牛,还是一只大的小蜗牛!”。她的叫声引来了许多幼儿围观:“这不是小蜗牛,这是蜗牛妈妈。”“不是蜗牛妈妈,是不是蜗牛爸爸?”。幼儿互相猜测着,有的跑过来向我寻求答案:“老师,这是蜗牛妈妈还是蜗牛爸爸?”我说:“我们需要观察蜗牛的身体情况才能判定是爸爸还是妈妈。你们可以观察一下!”这下孩子们的问题不断涌了出来:“蜗牛身体是圆圆,圆的是爸爸还是妈妈?”“大蜗牛是怎么生小蜗牛的?”“触角是直直的,用来做什么呢?……
午休后,大家再次看到小蜗牛,却是蜗牛的“尸首”,孩子们有些失落,这时我把一个疑问抛给了大家:“原来有那么多的小蜗牛,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孩子们争执了起来:“可能在树下吧。 会不会在洞里呢?”“老师!大树下和种植园一定藏着许多活的小蜗牛,你带我们去找找吧!”通过我适宜的回应,既提高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好问的积极性,又提升了幼儿原有知识经验,新的生成活动“寻找种植园中的小蜗牛”的行动又开始了……
四、利用自然环境, 激发提问愿望
大自然中鲜活的生命——动物、植物往往是孩子们最感兴趣、最愿意去探索的东西,这些也正是我们主题生成的切入点,孩子们通过与大自然中“生命”的“对话”,往往会引发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主题来源,更是孩子深入探究的动机。
五、提供操作材料 ,实践探索质疑
科学的儿童观认为“幼儿是自然的、社会的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主动学习者,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器。”依据科学的儿童观我将邱学华先生倡导的“尝试教学理论”应用于种植活动中,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使幼儿对种植活动提出质疑,从而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
在《种豆苗》的活动中,请孩子们先看一看豆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自己动手先种一种。于是一个个小问题在孩子们先尝试过后“蹦”了出来,“种的时候需要用到锄头吗?”“我就用手也能种吗?”“都种在一起会挤吗?”针对孩子的一个个小问题,我再进行讲解种法,进行第二次种植。孩子们在尝试教学中,种植兴趣被激发了出来,探索精神被激发出来,质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营造问题版面,互动交流提问
在教室一角的墙面,专门创设“种植”专栏。将幼儿的一个个小问题通过图片、文字地形记录下来,记录在墙上。真实的问题墙与幼儿参与的种植活动形成了良性地互动,让幼儿与“问题墙”说话,从而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
我们也非常注重孩子在宝宝问题墙间的生生互动和互相交流。例如,交流资料、讨论某一观点时,孩子对同伴的介绍如果不同意、不认同的话就会质疑,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经常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意见,鼓励他们对别人的话题提出疑问。例如,一方孩子提出一观点后,引导对方孩子可以用反问的形式来问他“如果……怎么办呢?”小朋友们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他们的问题的质量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并增强了提问的能力。
传统的听话教育和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我经常告诉孩子,父母说的、老师讲的也不都是对的,书上写的也有错误,不要盲从,要学会质疑,学会发现问题。要想让孩子学会质疑,首先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我们应该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我们的呵斥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当然,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我们最好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样,不仅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可防止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