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中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因此,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小学数学知识向初中数学知识过渡,是摆在我们中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数学 教学 衔接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中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因此,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小学数学知识向初中数学知识过渡,是摆在我们中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呢?
一、分析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
1、教材的直观与抽象 、
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中学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
(1)由算术数到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
(2)由数到式。
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
(3)由用列式计算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并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
2、思维的单向与多维
我们小学数学的第一思维是算术方法,讲究的是因果关系,逻辑推理非常缜密。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强调先分析再综合,求得这个未知量才能求另一个未知量。初中数学的第一思维是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所以一道应用题,用算术方法往往只有一种或两种方法,而采用方程则方法要多的多。这或许可以说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差异。
3、课时的宽余与紧张
在小学,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比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反复练习,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全部都讲和巩固强化。
4、学法的单一与灵活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大多数考试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然而,许多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1、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1)立足于新课标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适度加快教学节奏,以适应初中数学的快节奏教学;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小学教师不要把内容讲得太死,可以适度说明这些内容到初中学习时是有所变化的。
(3) 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小学数学的概括性不如初中数学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所以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总结归纳,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特别是用方程来解。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4)重视专题教学。
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初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①课前预习,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
②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书演算;“手到”,即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
③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时要以课本与课堂笔记为主,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与本组同学讨论,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④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假思索地请教本组同学。
⑤系統小结,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知识体系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总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天天加强训练,切不可半途而废。
数学 教学 衔接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中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因此,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小学数学知识向初中数学知识过渡,是摆在我们中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呢?
一、分析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
1、教材的直观与抽象 、
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中学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
(1)由算术数到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
(2)由数到式。
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
(3)由用列式计算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并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
2、思维的单向与多维
我们小学数学的第一思维是算术方法,讲究的是因果关系,逻辑推理非常缜密。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强调先分析再综合,求得这个未知量才能求另一个未知量。初中数学的第一思维是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所以一道应用题,用算术方法往往只有一种或两种方法,而采用方程则方法要多的多。这或许可以说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差异。
3、课时的宽余与紧张
在小学,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比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反复练习,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全部都讲和巩固强化。
4、学法的单一与灵活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大多数考试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然而,许多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1、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1)立足于新课标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适度加快教学节奏,以适应初中数学的快节奏教学;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小学教师不要把内容讲得太死,可以适度说明这些内容到初中学习时是有所变化的。
(3) 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小学数学的概括性不如初中数学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所以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总结归纳,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特别是用方程来解。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4)重视专题教学。
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初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①课前预习,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
②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书演算;“手到”,即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
③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时要以课本与课堂笔记为主,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与本组同学讨论,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④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假思索地请教本组同学。
⑤系統小结,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知识体系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总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天天加强训练,切不可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