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文化”是一种时代特征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05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从第一个朝代——夏开始,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多个春秋。至清时,中国早已在五千年的岁月中书写下了丰富的历史篇章:有大起大落的王朝更迭,也有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有战火纷飞的硝烟岁月,也有淡如止水的百姓生活……
  回首千年岁月,我们难免会被其独特的魅力所折服,于是我们开始研究历史,追溯古人,沿着前进而来的足迹,回访古人的乡村屋舍,或是琼楼殿宇。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譬如考古发掘,文化解读等。影视行业的发展,更是将古人的生活起居,行为举止,几乎全部呈现给今人。古装大戏的接踵而至,让人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神韵和时代的风骚。
  但是,随着人们精神消费品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古装片被观众所不屑,人们渐渐不喜欢一味地溯古,因为大部分影视作品都是围绕古代某个朝代或某件事来创作的,许多朝代竟成了无人问津的冷门,而且古装剧的反复上演,使得人们视觉开始疲乏,人们希望古装剧中能融入新的血液,从而展现出另一番味道。
  于是,一种新的词汇——“穿越”,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最开始的“穿越”情节,多集中在网络小说中,小说中那气势恢宏的描写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迅速征服了许多读者的眼球。小说构建了现代人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因某种巧合或事件而返回古代,在任何一个朝代出将入相,和古人交往中,产生人际关系,带给人们特别的感受。
  当然,也有不少的现实主义者极力抨击和批评这种“穿越文化”的发展,他们认为,现代人就应该承担现代社会的责任,过好现代人应过的生活,不应把精力和思想集中到虚无缥缈的古代中去。而且,不少网络写手在进行“穿越”创作时,无一例外地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思想,或是对历史进行过分的夸张的描写,这样不但会使许多历史人物失真,还会使对中国历史不是很了解的国人歪曲对历史的理解和解读等种种因素,将会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产生不利的影响......
  虽然现实主义者声嘶力竭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对“穿越”进行无情的讨伐,但“穿越”却如同雨后春笋般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它不再僅仅局限于文字领域,而是大刀阔斧的进军影视行业。这对于视觉疲乏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件喜事,凡是涉及有关“穿越”的影视剧,都会受到“穿越迷”们的热烈追捧。在这样一种热情的支持下,“穿越”作品纷至沓来,进入各大影院,甚至各大电视台。
  “穿越”的发源地——网络穿越小说也呈现一片大好局面,“穿越”成功实现了精神消费的“反哺”,“穿越”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气质。
  在“穿越文化”大行其道的同时,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穿越文化”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消费才出现的么?当然不是。其实,这是“穿越”作者的真实情感流露。
  面对纷繁的社会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我们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普通分子而已,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充当一个普通者的角色。每天程序化的生活,学业的繁忙,事业的不顺,家庭的不和睦,都成为“穿越”作者们信手拈来的素材。每个人都有成为“超人”的梦想,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佼佼者,人群中的核心。虽然社会倡导的是团结奉献的集体主义,但个人英雄主义作为人的欲望,是不能遏制住的。当这种欲望膨胀到不能突破环境的空间时,人们只得把这种欲望和现实的矛盾寄托在想象的轮渡中,于是,他们穿越历史的浩渺烟海,“重返”古代,在那里,他们才能将自己的潜能释放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古人的拥护和推举。他们可以与文人雅士共品诗文酒画,也可以同赳赳武夫切磋刀枪棍棒,可以一举登第,名扬天下;也可以拥兵无数,独霸一方……总之,他们把古代看作是实现雄心抱负的年代,事业飞黄腾达的年代,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笑傲江湖,一览众山小……
  自然,爱情也同样是“穿越文化”的一大亮点。不同的世界观决定着不同的爱情观。爱情,这个对于现代人来说既亲近又陌生的字眼,不知令多少人“辗转反侧”或是“潸然泪下”。当爱情没有结果,或是爱情已走到尽头时,作者就会梦回古代,书写下一段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古人的择偶标准我们无从得知,但也就是因为这样,才给了创作者发挥的空间。男性作者会让主人公教会古代女子打破封建传统,懂得浪漫的表达,而女性作者则会不遗余力突破“男尊女卑”的封建牢笼,创建一种新的爱情取向。无论男女,他们都是在找一种爱情寄托,在自己的悲伤与寂寞被人抚慰已成为不可能时,“穿越”则会令其成为可能。这或许是一种逃避,但那种“尔将真心赋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无奈和惆怅却让爱情在人们心中结出渴望已久的果实,这也就是“穿越”爱情亦真亦幻的重要原因。
  “穿越文化”在体现人们精神寄托的同时,也暗示了对现实世界的嘲讽。我们也大可不必为中国历史的传承而心存“危机感”,因为“穿越文化”作为文化形式,无非是在人们的精神寄托方面发挥作用。它并不是时代的阻碍,相反,它是一种时代的特征,正如同“70后”钟情于电影,“80后”迷恋流行歌曲一样,它必将成为一颗闪耀的新星。
  “穿越文化”不过是新时代的一个特征。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那么,有人会问,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关于礼的起源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不同的说法,十分复杂,尽管大家都认为礼的起源很早,几乎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之初,就可以看到
期刊
中国武术也称“中国功夫”,功夫中有几种专门强调静的,如站桩功、闭气功等等,大意都是练功之人不能开口说话。我不懂武功,只想说说与静有关的另一种功,叫作“沉默功”,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  沉默为什么宝贵?至少有如下原因:  一、沉默是道德的乳母。从来不懂得沉默的人只能是基于“利”而表现出种种浮躁的人,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判定善恶、是非、美丑的志趣。  二、沉默是智慧的襁褓。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沉思的人,
期刊
近日,北大百年讲堂举行《易中天中华史》北大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著名学者易中天耗时80分钟作有关文明的长篇演讲。这篇演讲实为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的总序,他希望用《易中天中华史》最终来回答一个“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的问题。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的“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什么叫中华的位置呢?就是指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
期刊
对于多数国人来说,中医等于调理,如此观念根深蒂固。然而古代治病多有一剂知两剂已,效如桴鼓,如此神奇的疗效都去哪儿去了呢?真正的中医,需要培养中医思维,回归古中医学。  为什么院校式的中医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比不上过去自学的老中医?目前中医的发展关键是外在的因素还是学术本身的原因?如何培养成精通临床的中医?多年来带着众多的问题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借工作的机缘,我接触了较多的老中医和国内著名中医院校的教学
期刊
许多人知道鲁肃是因为看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罗贯中的笔下,鲁肃是周瑜、诸葛亮的陪衬。他目光短浅,唯唯诺诺,衬托出诸葛亮的大智慧;他大度忍让,反衬出周瑜的心胸狭窄。尽管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并不是反派人物,也算是东吴阵线中一个重要的大臣,但是,他的出现,他的行为,都是为了艺术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而设置的。从艺术的角度称之为反衬法,或烘云托月。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知道鲁肃,也了解鲁肃,然而却不是真
期刊
谈完了道之形而上的体,即道家的思想,接下来说说道之形而下的用。道之用最显著者,莫过于与民间信仰结合,产生了我国第一个本土宗教——道教。此外,黄老思想可以治国,可以治军,可为兵法书,可为经商术……道之用,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帮助我们许许多多。其体也精深,其用也广博。  “他帮助我们智慧、从容、镇定、抗逆、深刻、宽广、耐心、宏远、自信、有大气量、有静气与定力。以及其他老子能够帮助我们的。”  ——王蒙
期刊
中国哲学从来就具有政治内涵。入世,是所有哲人共同的情怀,即使老子也不例外。君王及其为政之道决定着国家的政治实践、政治面貌和政治走向,所以,哲人们的政治批判与政治理想都围绕着君王和治道而展开。老子的政治批判与政治理想充斥《老子》全书,然而,尤以《老子》之十七章、三十八章最为全面、集中。  一  关于君王的类型,各家各派各有说法,例如儒家将君王分为王、霸,孟子曾曰:“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期刊
周末看某知名人物周刊,有文署名“本刊记者”,讲梁漱溟先生其人。我对类似署名向来不大放心,略一浏览,问题果然如期而至。  文中引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的观点——人类当第一问题(物质上的不富足)之下,持第一态度走去,即成就得其第一期文化(古希腊);而自然引入第二问题(物质富足后精神上的不安宁),转到第二态度,成就其第二期文化(中国);又自然引入第三问题(物质、精神都获得满足后,苦恼于存在的终极意义)
期刊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词人似乎很忧郁,动不动就奔泪不止:“多少泪珠何限恨”“泪眼问花花不语”“执手相看泪眼”“惟有泪千行”“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之类的名句,不断强化着我们的这种印象。其实,唐宋词人蛮乐观,常常喜笑颜开。我们用《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和《全金元词》数据库检索统计,发现其中写到“泪”的只有1879首(另有“哭”字的46首),写到“笑”的却有4313首。从现存作品看,唐宋金元
期刊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坐落在山上的鼓山寺,一直秉承着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基本都以种菜和砍柴度日。时下都市里的寺院,香火旺盛,要什么有什么,吃菜,超级市场应有尽有;烧火,从烧煤到烧气生活越来越方便。寺院内整日的充满着商业气息夹杂着那旺盛的香火味,那都市里的僧人,实在是有福报啊,不知道搬柴运水是什么滋味了。  下午,跟寺里大众共同搬柴,虽然天气炎热,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是诸师劳作的非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