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有新要求,新观念,因此,必须要有新的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的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多彩,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比如,在“挫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的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比如,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时,可先让一位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并把他的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其烦恼,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寻找造成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又如: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看看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小课堂,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三、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其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思想品德课只有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才能走出单纯的知识灌输、乏味的道德说教的怪圈;只有在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才能引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作者单位:417100湖南省涟源市石马山镇湖泉中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的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多彩,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比如,在“挫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的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比如,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时,可先让一位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并把他的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其烦恼,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寻找造成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又如: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看看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小课堂,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三、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其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思想品德课只有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才能走出单纯的知识灌输、乏味的道德说教的怪圈;只有在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才能引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作者单位:417100湖南省涟源市石马山镇湖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