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喜欢冰心老人的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在教育尤被人们重视的今天,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学生的学习背景也日趋复杂,父母离异、隔代教育、留守、心理障碍等特殊学生已成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作为班主任,如何引导这些特殊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挑战。
现就特殊生的转化浅谈如下:
一、深入了解,给予关爱
特殊生由于复杂的家庭环境和失衡的家庭教育,他们大都行为控制力较差,思考问题比较简单,遇事容易冲动,常常对一个班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构成威胁,也成为个人发展成长的极大障碍。由于他们在学校及家里受到批评、歧视、冷落和埋怨较多,得不到更多的信任与温暖,从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了自卑感,凡事很敏感,心存戒心,而且逆反心理很重,甚至觉得这世间人情全无,整日郁郁寡欢;要么因长辈的过度娇宠溺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没有他人意识。
殊不知,这些另类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我们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慈母般的关爱和严父般的教导。每当接任新班级时,我会首先通过家访了解特殊生的家庭状况,通过走访历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了解其在校情形,通过学生反馈掌握其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我着意在生活中问寒问暖,关心他们的饮食及健康,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班级及校园活动中引导他们和其他同学共同参与,让他们感觉到同学间的友爱力量;课堂学习上常用赏识性语言、动作,激励他们的斗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所有这些常常激起他们心灵的震撼并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真爱学生,持之以恒
爱是心灵升华的最佳催化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平等对待、认识特殊学生,承认他们的差异性,做到有教无类。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爱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才能换得特殊生对你的信任、对你的喜欢,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对他们不嫌弃、不疏远、不厌烦、不简单粗野地呵斥和指责。
其次,应以诚相见,循循善诱,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真诚地鼓励其进步,在鼓励中促使其转化,不可急于求成。往往我们苦口婆心地劝说诱导只是暂时缓解,时间一长他们又会旧病复发。因而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如果认为一两次的个别谈话、思想工作就能使他们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转化工作虎头蛇尾,也会使还不够稳定的学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那就前功尽弃了。
第三,要爱得真挚,爱得有艺术。有时契机恰当的一句关爱的问候,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轻拍一下肩头或轻抚一下头,都能赢得特殊学生的爱戴和信赖,触动他们内心爱的暖流,爱的力量会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指引着他们走向成功。
三、爱心常驻,长效机制
1.建立特殊生转化档案。要全面了解特殊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特殊经历、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社会交往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的档案。这样的转化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对他们的转化有的放矢,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对特殊生的教育就能“对症下药”,使特殊生的转化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
2.建立谈话沟通机制。谈话是开心的钥匙,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特殊生很多时候往往是找不到沟通的对象,久而久之,自己的情感得不到交流,长期压抑的结果是离大家愈来愈远。因而教育教学中可以采取面谈、电话谈、作业本上谈、书信谈等多样形式,灵活对待。可针对特殊学生当天的具体表现,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的进步,对他们的错误及时批评,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及危害,校正他们的行为,促使他们提高对犯错误的认识,并且对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行为规范。当然,谈话内容要切中要害,谈话时机是否最佳,是谈话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3.加强心理咨询疏导。形成特殊学生现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较多的心理因素。特别是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作为一个孩子,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很单纯,有时他们想更多地引起别人的注意,只是吸引的方式另类或突兀了些。每逢此时,我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根据他们的个人特长,有意识地为他们搭建别样的平台,从而使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或正确转移,使其走出心理阴影,在阳光下成长。
4.信任激励。从心理学观点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的不安全感。一个学生只有感到心理安全,才有可能达到心理自由和心理满足,才能勇敢地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产生正确的行为。在教育实践中,我尝试让特殊学生担任班级职务,如卫生检查员,监督检查班级室内卫生。通过实践,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建立起来了,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在尽力克制自己,其实这本身就是他们的进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特殊生转化教育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多一份爱心和耐心,多一份鼓励和理解,多一份责任与期待,那么,我们就能打开通往学生心灵的大门,用爱鼓舞他们,用爱激励他们,从而引领他们走向健康、幸福的发展之路。
现就特殊生的转化浅谈如下:
一、深入了解,给予关爱
特殊生由于复杂的家庭环境和失衡的家庭教育,他们大都行为控制力较差,思考问题比较简单,遇事容易冲动,常常对一个班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构成威胁,也成为个人发展成长的极大障碍。由于他们在学校及家里受到批评、歧视、冷落和埋怨较多,得不到更多的信任与温暖,从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了自卑感,凡事很敏感,心存戒心,而且逆反心理很重,甚至觉得这世间人情全无,整日郁郁寡欢;要么因长辈的过度娇宠溺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没有他人意识。
殊不知,这些另类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我们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慈母般的关爱和严父般的教导。每当接任新班级时,我会首先通过家访了解特殊生的家庭状况,通过走访历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了解其在校情形,通过学生反馈掌握其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我着意在生活中问寒问暖,关心他们的饮食及健康,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班级及校园活动中引导他们和其他同学共同参与,让他们感觉到同学间的友爱力量;课堂学习上常用赏识性语言、动作,激励他们的斗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所有这些常常激起他们心灵的震撼并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真爱学生,持之以恒
爱是心灵升华的最佳催化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平等对待、认识特殊学生,承认他们的差异性,做到有教无类。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爱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才能换得特殊生对你的信任、对你的喜欢,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对他们不嫌弃、不疏远、不厌烦、不简单粗野地呵斥和指责。
其次,应以诚相见,循循善诱,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真诚地鼓励其进步,在鼓励中促使其转化,不可急于求成。往往我们苦口婆心地劝说诱导只是暂时缓解,时间一长他们又会旧病复发。因而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如果认为一两次的个别谈话、思想工作就能使他们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转化工作虎头蛇尾,也会使还不够稳定的学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那就前功尽弃了。
第三,要爱得真挚,爱得有艺术。有时契机恰当的一句关爱的问候,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轻拍一下肩头或轻抚一下头,都能赢得特殊学生的爱戴和信赖,触动他们内心爱的暖流,爱的力量会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指引着他们走向成功。
三、爱心常驻,长效机制
1.建立特殊生转化档案。要全面了解特殊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特殊经历、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社会交往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的档案。这样的转化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对他们的转化有的放矢,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对特殊生的教育就能“对症下药”,使特殊生的转化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
2.建立谈话沟通机制。谈话是开心的钥匙,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特殊生很多时候往往是找不到沟通的对象,久而久之,自己的情感得不到交流,长期压抑的结果是离大家愈来愈远。因而教育教学中可以采取面谈、电话谈、作业本上谈、书信谈等多样形式,灵活对待。可针对特殊学生当天的具体表现,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的进步,对他们的错误及时批评,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及危害,校正他们的行为,促使他们提高对犯错误的认识,并且对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行为规范。当然,谈话内容要切中要害,谈话时机是否最佳,是谈话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3.加强心理咨询疏导。形成特殊学生现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较多的心理因素。特别是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作为一个孩子,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很单纯,有时他们想更多地引起别人的注意,只是吸引的方式另类或突兀了些。每逢此时,我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根据他们的个人特长,有意识地为他们搭建别样的平台,从而使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或正确转移,使其走出心理阴影,在阳光下成长。
4.信任激励。从心理学观点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的不安全感。一个学生只有感到心理安全,才有可能达到心理自由和心理满足,才能勇敢地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产生正确的行为。在教育实践中,我尝试让特殊学生担任班级职务,如卫生检查员,监督检查班级室内卫生。通过实践,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建立起来了,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在尽力克制自己,其实这本身就是他们的进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特殊生转化教育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多一份爱心和耐心,多一份鼓励和理解,多一份责任与期待,那么,我们就能打开通往学生心灵的大门,用爱鼓舞他们,用爱激励他们,从而引领他们走向健康、幸福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