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排放不合格,也是质量不合格。如果在国家层面有一个统一的召回程序,可能会更好。
在近日落幕的北京车展上,众多汽车企业发布了巨额的销售计划,绝大多数企业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增长。
据统计,1980年至1995年,中国增长了1000万辆汽车。随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2007年至2012年增长了6500万辆。2013年,汽车产销均超过20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为1.37亿辆。
而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界对汽车的环保焦虑也与日俱增。
在雾霾频发的当下,汽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污染源。
4月15日,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透露,北京PM2.5的来源中,28%至36%来自区域传输,其他的64%至72%都由北京本地产生,其中机动车排放占31.1%,燃煤占22.4%,工业生产占18.1%,扬尘占14.3%,其他14%来自餐饮、汽修、烧烤、畜禽养殖等。
4月21日,在2014年中国汽车论坛上,作为“环保挑战下的汽车产业”这一专题讨论的主持人,中国汽车报社社长李庆文直言,未来能够对中国汽车产业发生重大影响的,甚至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造成重大伤害的正是环保问题。“汽车产业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很好地发展,在社会上的名声就会越来越不好。”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限制措施。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等城市对汽车实施限购。
不少城市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车。陈添就表示,北京力争到2017年新能源车达20万辆,公交、出租、邮政、环卫是新能源车的优先推广对象。
而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丁焰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是汽车环保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越多越好,但展望未来五到十年,新能源车在汽车总量中的比例可能还是个位数。这种情况下,关注汽车的空气污染,主要集中在非新能源车方面。
为进一步寻求汽车排放污染的解决办法,《民生周刊》记者对丁焰进行了专访。
最主要的污染源
民生周刊:汽车在空气污染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丁焰: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非常惊人,而且未来五至十年,高速的汽车消费态势不会改变。从环保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从污染源的角度讲,没有一个污染源像汽车这样还在高速增长,其他污染源,比如电厂、工业企业、锅炉,都在关停或压缩产能。
北京最近发布了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空气中有机污染物占26%,这与汽车排放的关系非常大。北京的PM2.5来源中,机动车排放占到31.1%,超过餐饮、工业、烧烤、扬尘等,成了第一大污染源。
关于这个贡献率的争议很多,从科学角度来说,完全取决于定义。不同季节、不同条件下不一样,说一年里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率是30%还是50%,都是不科学的。河北也在做分析,当地的机动车污染在15%左右。河北的主要污染源是重工业,而北京没有什么重工业污染,500多万辆汽车污染成为最主要的污染源。这个比例不是我们最关注的,如果把汽车锁定为排名前三的污染源,最重要的是控制和减排。
民生周刊:近年,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成效如何?
丁焰:从2000年开始,国家实施国一的排放标准,目前实施国四的排放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汽车排放污染物总量得到一定遏制,但是总体态势还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
我国现在有超过一半车辆达到国三排放标准。国一以前的车,就是我们所说的黄标车,本身所占比例是7.8%,但对污染物的贡献率非常高:一氧化碳45.6%,碳氢47.8%,颗粒物可能达到46%。
吃惊的数据
民生周刊:下一步的汽车减排将怎样开展?环保部门会从哪些方面加强监管?
丁焰:要获得更大的环境容量来支持汽車业发展,必须把黄标车淘汰掉。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600万辆黄标车的淘汰计划,这是个非常大的计划,也提出到2017年基本淘汰黄标车。如果把将近1300万辆黄标车淘汰掉,就能换来近50%的发展空间,我们希望通过环境保护优化汽车工业的发展。
近期发现一个让我们自己也很吃惊的事情。我们选了10个重点的环保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比如南京、杭州、成都等,同时选取2012年全年的尾气年检数据,按照汽车生产厂家、品牌做了一个尾气达标率的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品牌、不同厂家的车辆,尾气排放达标情况完全不一样,有些厂家的达标率超过90%,最好的厂家达标率能到99%,不好的厂家可能不到70%,也有50%或者更低的。同一个厂家不同品牌的车辆的排放达标率也截然不同,既能做到接近90%的水平,也能低于80%的水平。
汽车跑了16万公里后,有一些厂家的车辆排放达标特性基本稳定。但有一些厂家的车跑到4万公里左右迅速劣化,60%的车辆排放不达标。这意味着40%的车主得自己花钱修理。这是厂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有尾气治理技术,但在批量制造的时候,还是千差万别的。今后这方面的环保监管要加强。
民生周刊:如果汽车出现尾气排放超标,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丁焰:这有点像前几年讨论的汽车三包的问题。尾气有定期的年检制度,每一年或者两年要送到检测厂去进行尾气排放检测,能发现很多问题。很多时候可能是汽车没制造好,造成超标,但这个责任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让他去修这辆车,这是不合理的。个别车主、一两辆车的问题反映不充分,有了几百万辆车的数据后,就能从统计、海量数据上发现问题所在。所以要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这也企业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
环保召回将是重点
民生周刊:该如何强化汽车企业的环保责任?
丁焰:一方面是在法律法规方面进行完善。目前正在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今年下半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经征求两轮意见了,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企业的罚则不明确,不好操作,发现问题了,但在处罚环节很难。这次法律修订中力求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能会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发现一次不达标罚款500万元至2000万元,以这么一个额度罚几次,汽车厂家就知道疼了,就会把这个事情做好些。 另一方面是召回,环保召回是下一步推行的重点。车辆有问题了,是系统性问题,汽车厂要召回,修好后给消费者继续使用,不能让消费者自己花钱去修理厂维修。这方面我们已经在操作了,在内部要求企业自愿召回。比如,在广州,同一个型号的1500辆车,年检尾气排放都不合格,这个问题反映到我们这里,我们与企业沟通,企业承认了问题,召回了那1500辆车,对问题零部件进行了更换。
民生周刊:据了解,自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中并不包含环保召回,环保部推行环保召回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丁焰: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进行过完全公开的环保召回,正是担心法律依据的问题。目前相关的法律在修订阶段。我们希望把环保召回写进《大气污染防治法》,并且定为强制召回,此后还会修订相关执行细则。虽然国家质检总局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不包括环保内容,但环保部在这方面要有所作为。
其实排放不合格,也是质量不合格。如果在国家层面有一个统一的召回程序,可能会更好。我们希望部门间能很好地协调,不是各立山头,自己做自己的。所以修订法律时我们也会跟国家质检总局协调。环保召回制度会给企业相当大的压力,不管在名譽上还是经济上。现在我国还没有这项召回制度,所以车企的日子好过,消费者的日子不好过。
民生周刊:环保召回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汽车企业的成本,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难题?如何破解?
丁焰:首先要从技术层面确定是不是汽车厂家出的问题,他们肯定会找一些借口,比如说是油不行、车主不会开、路不行等,一定不会说车不行。如果能从技术层面分得很清楚,企业承认了以后,就是怎么补救的问题。
汽车出厂检测的时候可能还检测不出尾气排放问题,前几个月、前几年的尾气排放也可能合格,到后面就不行了。而过了一定期限,厂家的责任就越来越小,很难追究。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汽车的尾气超标都是生产原因造成的,而不是车主使用所致。
在现实中,车主的信息和车厂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车主是个体行为,只知道自己一辆车的情况,不知道其他车的情况。我们有700万辆车的检测信息,就能看得很清楚。这要求监管部门有所作为,消费者也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信息公开,强制要求检测厂或者地方环保部门公开尾气检测结果,这样大家都能看到尾气超标情况。有的厂家的车开两年尾气超标了,另外一个厂家的车尾气一直不超标,在这种比较下,消费者就有选择依据了。
安全或者油耗问题影响的是个人利益,尾气问题影响的是公共利益,容易被忽视。而公共利益也是自己的利益,希望民众对此应该有个认识。
在近日落幕的北京车展上,众多汽车企业发布了巨额的销售计划,绝大多数企业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增长。
据统计,1980年至1995年,中国增长了1000万辆汽车。随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2007年至2012年增长了6500万辆。2013年,汽车产销均超过20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为1.37亿辆。
而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界对汽车的环保焦虑也与日俱增。
在雾霾频发的当下,汽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污染源。
4月15日,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透露,北京PM2.5的来源中,28%至36%来自区域传输,其他的64%至72%都由北京本地产生,其中机动车排放占31.1%,燃煤占22.4%,工业生产占18.1%,扬尘占14.3%,其他14%来自餐饮、汽修、烧烤、畜禽养殖等。
4月21日,在2014年中国汽车论坛上,作为“环保挑战下的汽车产业”这一专题讨论的主持人,中国汽车报社社长李庆文直言,未来能够对中国汽车产业发生重大影响的,甚至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造成重大伤害的正是环保问题。“汽车产业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很好地发展,在社会上的名声就会越来越不好。”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限制措施。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等城市对汽车实施限购。
不少城市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车。陈添就表示,北京力争到2017年新能源车达20万辆,公交、出租、邮政、环卫是新能源车的优先推广对象。
而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丁焰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是汽车环保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越多越好,但展望未来五到十年,新能源车在汽车总量中的比例可能还是个位数。这种情况下,关注汽车的空气污染,主要集中在非新能源车方面。
为进一步寻求汽车排放污染的解决办法,《民生周刊》记者对丁焰进行了专访。
最主要的污染源
民生周刊:汽车在空气污染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丁焰: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非常惊人,而且未来五至十年,高速的汽车消费态势不会改变。从环保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从污染源的角度讲,没有一个污染源像汽车这样还在高速增长,其他污染源,比如电厂、工业企业、锅炉,都在关停或压缩产能。
北京最近发布了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空气中有机污染物占26%,这与汽车排放的关系非常大。北京的PM2.5来源中,机动车排放占到31.1%,超过餐饮、工业、烧烤、扬尘等,成了第一大污染源。
关于这个贡献率的争议很多,从科学角度来说,完全取决于定义。不同季节、不同条件下不一样,说一年里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率是30%还是50%,都是不科学的。河北也在做分析,当地的机动车污染在15%左右。河北的主要污染源是重工业,而北京没有什么重工业污染,500多万辆汽车污染成为最主要的污染源。这个比例不是我们最关注的,如果把汽车锁定为排名前三的污染源,最重要的是控制和减排。
民生周刊:近年,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成效如何?
丁焰:从2000年开始,国家实施国一的排放标准,目前实施国四的排放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汽车排放污染物总量得到一定遏制,但是总体态势还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
我国现在有超过一半车辆达到国三排放标准。国一以前的车,就是我们所说的黄标车,本身所占比例是7.8%,但对污染物的贡献率非常高:一氧化碳45.6%,碳氢47.8%,颗粒物可能达到46%。
吃惊的数据
民生周刊:下一步的汽车减排将怎样开展?环保部门会从哪些方面加强监管?
丁焰:要获得更大的环境容量来支持汽車业发展,必须把黄标车淘汰掉。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600万辆黄标车的淘汰计划,这是个非常大的计划,也提出到2017年基本淘汰黄标车。如果把将近1300万辆黄标车淘汰掉,就能换来近50%的发展空间,我们希望通过环境保护优化汽车工业的发展。
近期发现一个让我们自己也很吃惊的事情。我们选了10个重点的环保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比如南京、杭州、成都等,同时选取2012年全年的尾气年检数据,按照汽车生产厂家、品牌做了一个尾气达标率的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品牌、不同厂家的车辆,尾气排放达标情况完全不一样,有些厂家的达标率超过90%,最好的厂家达标率能到99%,不好的厂家可能不到70%,也有50%或者更低的。同一个厂家不同品牌的车辆的排放达标率也截然不同,既能做到接近90%的水平,也能低于80%的水平。
汽车跑了16万公里后,有一些厂家的车辆排放达标特性基本稳定。但有一些厂家的车跑到4万公里左右迅速劣化,60%的车辆排放不达标。这意味着40%的车主得自己花钱修理。这是厂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有尾气治理技术,但在批量制造的时候,还是千差万别的。今后这方面的环保监管要加强。
民生周刊:如果汽车出现尾气排放超标,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丁焰:这有点像前几年讨论的汽车三包的问题。尾气有定期的年检制度,每一年或者两年要送到检测厂去进行尾气排放检测,能发现很多问题。很多时候可能是汽车没制造好,造成超标,但这个责任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让他去修这辆车,这是不合理的。个别车主、一两辆车的问题反映不充分,有了几百万辆车的数据后,就能从统计、海量数据上发现问题所在。所以要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这也企业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
环保召回将是重点
民生周刊:该如何强化汽车企业的环保责任?
丁焰:一方面是在法律法规方面进行完善。目前正在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今年下半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经征求两轮意见了,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企业的罚则不明确,不好操作,发现问题了,但在处罚环节很难。这次法律修订中力求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能会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发现一次不达标罚款500万元至2000万元,以这么一个额度罚几次,汽车厂家就知道疼了,就会把这个事情做好些。 另一方面是召回,环保召回是下一步推行的重点。车辆有问题了,是系统性问题,汽车厂要召回,修好后给消费者继续使用,不能让消费者自己花钱去修理厂维修。这方面我们已经在操作了,在内部要求企业自愿召回。比如,在广州,同一个型号的1500辆车,年检尾气排放都不合格,这个问题反映到我们这里,我们与企业沟通,企业承认了问题,召回了那1500辆车,对问题零部件进行了更换。
民生周刊:据了解,自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中并不包含环保召回,环保部推行环保召回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丁焰: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进行过完全公开的环保召回,正是担心法律依据的问题。目前相关的法律在修订阶段。我们希望把环保召回写进《大气污染防治法》,并且定为强制召回,此后还会修订相关执行细则。虽然国家质检总局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不包括环保内容,但环保部在这方面要有所作为。
其实排放不合格,也是质量不合格。如果在国家层面有一个统一的召回程序,可能会更好。我们希望部门间能很好地协调,不是各立山头,自己做自己的。所以修订法律时我们也会跟国家质检总局协调。环保召回制度会给企业相当大的压力,不管在名譽上还是经济上。现在我国还没有这项召回制度,所以车企的日子好过,消费者的日子不好过。
民生周刊:环保召回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汽车企业的成本,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难题?如何破解?
丁焰:首先要从技术层面确定是不是汽车厂家出的问题,他们肯定会找一些借口,比如说是油不行、车主不会开、路不行等,一定不会说车不行。如果能从技术层面分得很清楚,企业承认了以后,就是怎么补救的问题。
汽车出厂检测的时候可能还检测不出尾气排放问题,前几个月、前几年的尾气排放也可能合格,到后面就不行了。而过了一定期限,厂家的责任就越来越小,很难追究。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汽车的尾气超标都是生产原因造成的,而不是车主使用所致。
在现实中,车主的信息和车厂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车主是个体行为,只知道自己一辆车的情况,不知道其他车的情况。我们有700万辆车的检测信息,就能看得很清楚。这要求监管部门有所作为,消费者也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信息公开,强制要求检测厂或者地方环保部门公开尾气检测结果,这样大家都能看到尾气超标情况。有的厂家的车开两年尾气超标了,另外一个厂家的车尾气一直不超标,在这种比较下,消费者就有选择依据了。
安全或者油耗问题影响的是个人利益,尾气问题影响的是公共利益,容易被忽视。而公共利益也是自己的利益,希望民众对此应该有个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