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画音乐笔记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fengyue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配乐特质
  
  好的音乐不一定就是好的配乐。电影大师黑泽明曾这样说过:“很多场面,音乐并不具备完整的形态,因此更能融入影像,合而为一。音乐太完整反而成为障碍,音乐家不喜欢所作的音乐因为被置入电影而修改,所以电影音乐的特性是电影音乐不同于音乐。”
  主题曲是电影音乐的灵魂。看过电影《追捕》的朋友都不会忘记这个音乐映画:在“啦呀啦”的悲怆旋律中,杜秋紧张地开动滑翔机,冲出重围,亡命天涯。这段音乐配器十分简单,只有吉他、贝司和若有若无的小号,加上一个沙哑男声唱“啦呀啦”。如果没有情节和画面配合,这音乐顶多是部习作,没什么内涵。但在杜秋逃亡的场景中注入这段简单又重复的音乐,与亡命天涯、孤立无依的人物命运相互映衬,与步步惊魂、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彼此激荡,就制造出一种高亢的悲情感,迎面扑来,历久不忘。而美国同类题材的电影《越狱》,主人公同样在逃命,配乐的节奏和气氛的营造要比《追捕》华丽得多,但制造出的意境却远远不及。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追捕》的音乐是“留白”的,并没有刻意强化剧情的紧迫感,力度恰到好处,其注入使画面充满了张力。而《越狱》的配乐追求节奏感的华丽,把所有的节奏空间塞得满满当当,反而使人无暇欣赏。确实,电影音乐不同于音乐,太完整的电影音乐,反而会与情节冲突,相互削弱。
  
  音乐位置
  
  配乐不是专题片的主角,不能喧宾夺主。有一些专题片音乐上很下工夫,但整体感觉并不好,甚至感觉很混乱:为什么配乐?为什么在某个情节处安排配乐?使人摸不着头脑。结果,音乐覆盖了情节,反而使观众看不到创作者所要揭示的事实。
  我们常做的二十分钟的专题片应该有多少音乐呢?这应该由题材和诉求来决定,而更重要的是由结构所决定的。因为专题片讲究整体性,音乐、摄像、解说词和后期编辑等工序密不可分,做完片子后“铺”音乐就会有太多遗憾。音乐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要从全篇布局上整体看,要配合解说、摄像、人物等所有元素。在其他元素配合最好的时候,音乐只需要点缀就好了,甚至没有音乐也可以。有时候专题片在情感高潮时会运用“荡气回肠”的配乐煽情,观众会有被强迫的悲哀,而不能细细体会片中人物的悲哀。
  配乐只是高潮章节的标点符号,不是叹号,而更像意义无穷的省略号。我国以前的电影,尤其是革命题材,一到情节高潮部分,就大量配入高亢的音乐,那是传播不足时代的思路。后来传播过度,这种极度煽情使观众感到疲劳,于是创作上就出现了新的需要和新的思维。记得有一部叫《南疆草》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的短篇电视剧,音乐不多,从情节的展开到最后女主人公负伤,情节的高潮部分,只反复地响起一首女主人公最爱唱的歌曲——《小草》,歌曲本身的纯净简单,和配乐的反复强化,制造了余味无穷绕梁三日的效果。
  
  关于音色
  
  不同质感的音乐,会给人不同的感受,这是音乐的魅力,更是声音的魅力,就像我们听陌生人的电话时会判断此人气质一样。专题片的后期编辑是个累活儿,不仅要有好的非线性技术,还要为配乐展开幻想,要用音乐去对应人物与情节,需要一定想象力。专题片描述的对象涉及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古今未来,配乐前一定要分析考虑专题片所涉及的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诸多因素。蒙古的马头琴,傣族的巴乌,羌族的羌笛,朝鲜族的奚琴,回族的埙,是我国乐器的民族属性;中提琴浓郁的愁思,短笛的狂欢,双簧管质朴的欢乐和悲怆,小号的勇武和胆量,大号的力量和粗犷,竖笛的流畅和温柔,是西方乐器的音色属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每一件乐器都有自己的音色, 很多配乐人喜欢把各种音质等同于特定色彩,配乐时会根据不同情感联想到某种特定色彩,进而为特定章节配乐,使全篇有声有色。比如:分别为30年代上海和哈尔滨的空镜头配乐,虽处于同一时代、同一国度,配乐风格却会有较大差别,为它们找到和情绪吻合的配乐,需要下些工夫。
  弦乐是精致的声音,它像服装设计师心里的黑色,永远流行。弦乐在专题片中有很大的宽限度,可以配合各类型解说员的声音和漂亮的空镜头。有时大提琴配乐和画面的感觉契合,但配上厚重的男声解说,声音就混乱了。音乐不可以划破画面,精致的弦乐会像微风吹皱画面这一池清水。为人物专题片配乐,我比较喜欢弦乐音色的淡雅和流动,它会把很多画面粘合起来,还会补全镜头组接不够完整的地方。弦乐对于情感的缝合和穿透作用十分强大,能够把通篇的情感编织、汇聚,推向观众。
  
  慎用经典
  
  电视观众们已经见惯了专题片中经典配乐的反复出现。熟悉的剧情出现了,那么接着一定就是熟悉的旋律——父母辛劳工作的画面,就配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时光流逝》;亲人离去的画面,就配电影《无间道》中的《再见警察》;家境贫寒的画面是《神秘园》中的《secret garden》;场景恢宏时是《星球大战》主题曲……也许每个后期编辑的电脑里都有一个经典配乐的文件夹,里面大师级配乐、获奖配乐比比皆是;可能很多编辑配乐文件夹里的音乐太雷同,不然经典就不会反复出现了。大家把配乐做成了一种情感快餐,什么情调下配什么吃的,就像西餐那样约定俗成。然而,配乐不是这样简单的事,这种快餐化的配乐,毫无新意。
  经典电影音乐有不可重复性,画面和音乐的对位感受已深刻观众脑海,难以抹去。编导们滥用经典音乐只会绑架观众的情绪,观众的联想和回忆大于当前思考时,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说:“我好像在哪部电影里听过这个。”经典配乐其实“中听不中用”,当经典配乐作为专题片特定片段的指定配料,又一次响起的时候,与其说编导推崇经典,不如说他们有一点懒惰。
  
  乐如其人
  
  配乐能体现出编导的性格甚至人生观等信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电影清静简约,让人叹服,朴拙极致的镜头和音乐处理,犹如老僧入定,禅意盎然。他主导的“要使用天朗气清爽快的音乐”是很有趣的一个理念。和他合作多年的配乐家斋藤高顺就曾引述小津安二郎的话说:“在我的电影中,若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我都希望背后奏着的是像天朗气清般爽快的音乐。”
  音乐决定了影片的节奏、氛围,乃至编导的价值观。小津安二郎永远用三英尺低机位,专注地反映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极力刻画细腻的情感世界,即使再悲哀的情节,小津也不肯使用沉重的旋律,只是以音乐轻轻带出人生的无奈。有人说他刻画悲剧又淡化悲剧,实在矛盾,其实他更强调的是一种“放下”与“释然”。在人生“情难离”、“求不得”两大痛楚面前,再煽情岂不是更大的残酷和悲哀吗?我们可以读出,在他心中,花开花落、生老病死都是人生必然。小津安二郎逝世后,他的墓志铭只有一个字——“无”。
  以文学作比,我觉得一般音乐像散文,电影音乐则更像诗。文学作品对于画面的契合,诗歌比散文更有优越性。散文有描述性,而诗从来是少字而超越逻辑的,所谓“诗有尽,意无穷”。在一帧帧画面和一个个音符的对位中,我们埋下了情绪的种子,期待多年以后,这段旋律再次响起的时候,看过这段片子的人会有一点感动就好,也包括我们自己。
  (作者为哈尔滨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干部)
其他文献
“舜世升平,咸向圣朝沾雨露;帝业灿烂,应从史册绍渊源。”湖南省株洲市作为“五帝”之一的帝尧陶唐氏诞生之地,历经岁月沧桑,风物自成一格,为华夏文明增添了无数亮色。今天,株洲市攸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进村入户工程的稳步推进,又为这三湘大地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农情信息的“高速路”    基层远程教育站点的建立使广大农村的党员群众开阔了眼界,有了近距离接触科技知识的机会。但是随
期刊
我们常常讲,电教干部首先是组工干部。而我们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两眼只盯着政治,只盯着概念,忽视了艺术手段的运用;要么,两眼只盯着摄像机、编辑机,远离了生活,远离了现实,停留在技术层面,对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关注程度不够,对党建和组织工作熟悉程度不够。虽然满腔工作热情,但头脑空空,谈起制片头头是道,谈起党建和组织工作所知无几,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题材把握不准、驾驭不了。
期刊
他淡泊而充实,温和而坚定。师者的责任让他诲人不倦。他用知识传递力量,直到苦读的学子成就学业张开幸福的双臂;他凭真诚汇聚希望,直到追梦的少年冲破严冬感到春天的气息。  这位耕耘在教坛沃土上的园丁就是安徽省宣城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副校长、高级教师任大宝。  每一次,当他的学生遇到困境,任大宝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奉献热情与关爱,抚慰失落的心灵。  2005届电子专业学生汪婷在对口高考中发挥失常,以几分之
期刊
绵延百余公里的唐布拉大草原犹如一席绿毯舒展于伊犁河谷,无数白色的毡房星罗棋布,点缀其间。在这广袤的碧野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身背摄像机的青年,骑着马辗转于一道道山梁、一座座毡房,为时代记录影像,为牧民传播科技。他就是新疆尼勒克县委组织部电教办主任李胜武。    何妨从零开始    工作七年来,李胜武走过了三个单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已经习惯了从头做起。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通一行”,也是曾经
期刊
辽宁省在2005年被确定为远程教育全国第二批试点单位,是全国12个扩大试点省区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央交给的试点任务,省委常委会多次专题听取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组织机构、人员队伍、资金支持等重要保障问题,并就远程教育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工作验收等重大问题认真研究、科学决策,保证了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三年来,各地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扎实工作,积极探索,圆满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
期刊
“敖特尔党校”  产生的历史背景    阿鲁科尔沁旗位于赤峰市东北部,土地面积1.44万平方公里,生活着蒙、汉、回等各族群众近30万人,牧民党员3155名,占全旗党员总数的 21%,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地区。由于广大牧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每到夏季牧民逐水草而居,还保留着远走“敖特尔”(蒙语“流动”的意思)的习惯,仅靠集中培训、基地示范、电化教育等传统培训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党员教育培
期刊
透视巨变觅根源    《王家村的“民情日记”》在青岛电视台播出后,反响热烈,一些朋友纷纷打电话祝贺我。一部工作类专题能这么受欢迎,我没有料到。  创作这部片子的起因其实很简单:2006年初,我们对青岛市城阳区基层组织建设的部分典型进行了调研,发现只有170户、501口人的王家村社区,集体资产竟突破了6000万元,可支配财力达500万元,是十里八乡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而在十年前,这里还是贫困户的大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为城镇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电视纪录片《价值》中的主人公黄建国是千百万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党员电教工作者把镜头对准他,是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因为黄建国不仅是一名有知识、有文化、有追求、有能力的新型农民,他还是一名在党培养下的年青党员。难能可贵的是他流动到他乡仍不忘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在自己和自家发展的同时,为当地、为家乡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黄建国高考落榜回到家乡从
期刊
某地有个村依托远程教育搞了个周末剧院,观众寥寥。村干部觉得好冤枉,花了大力气搞个新名堂,却无人喝彩。有人就建议村干部,现在电视上讲究“作秀”,你得学习学习,把节目名称好好设计一下,字大一点,放到人多的地方去宣传一下。村干部听了不以为然,“作秀”?那不就是玩“虚”的?远程教育是严肃的政治活动,这样搞哪能行?  非独这位村干部如此,当前我们远程教育干部中有不少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觉得把党的建设和一些
期刊
坚毅“女人花”     2007年9月的一个夜晚,我们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女法官的故事》在重庆电视台《红岩本色》栏目播出后二十分钟,我接到栏目制片人熊英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有一位深圳女士,看了该片后被女主人公不怕病魔、乐观向上的事迹深深打动,在打给栏目组的电话里为女法官陈敏加油。  能使观众与我产生共鸣,我很欣慰。我想,观众看懂了我讲述的这个故事,他们明白了我想告诉他们什么。不过,我总觉得,我用镜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