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与各个时代的审美取向相适应,同时与物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社会变化等相关联。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碰撞下,中国工笔画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画种,应顺应现代化趋向,向着独立、个性、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跨越。当下工笔画的发展应站在继承传统又发展传统,借鉴外来文化又不同于外来文化的艺术交汇点上,避免一味求新。同时要在继承传统工笔画技法的基础上,敢于探索创新,不能只是按照一种死板的绘画程式不加思索的去创作。中国工笔画的创作既讲究其独特的精工细作,又讲究其中的笔墨精神,在表现装饰性的同时富有笔墨情趣。
【关键词】:工笔画;写意;传统;革新
前 言
目前的中国画坛,画“工笔画”者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写意画”者,也许是因为写意画看似简单,实则难度远大于工笔画,它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花长时间去学习其中所包含的笔法和墨法,并不是说有写实能力就能画出优秀的写意作品。从美术院校历届的毕业作品展中可以看出写意画与工笔画教学成果的差异性,有的本科四年学习写意画甚至加上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毕业时也不一定能画出高水平的写意作品。相对而言,工笔画可以通过几年的学习达到一定较高的水平,这是不可否认的结果。
一、历史中的中国工笔画发展
中国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逐步走向了成熟。工笔画注重“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来取得形神的完美统一,画面具有平面装饰的艺术效果。早期中国画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视“阴阳”观念的表达。两宋时期花鸟画得到了空前繁荣,如黄筌的《写生珍禽图》通过层层渲染,敷以重色,达到细腻精工、富丽华贵的风格面貌,成为当时的主流。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都力求其形似,造型在工笔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明末之后,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受西画的影響,工笔画在造型上追求更加准确,保持线条的流动性和内容的诗意性。中国工笔画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意境深远,画面力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形精准细致,色彩清新雅致,线条流畅,刻画的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二、中国工笔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笔画的学习一味求新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愈加强烈,一些画者为了追求新颖,一味的盲目探索,脱离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片面的崇拜西画,单一的模仿其艺术样式,忽略其背后的内涵,同时又缺乏与西方艺术的真正联系,只是一种纯粹自然的模仿,缺乏自我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使工笔画的学习误入歧途。然而当代活跃于画坛的优秀工笔画画家,他们在教学和创作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继承传统中国画优秀成果的同时不断拓展和提高艺术创作视野,以传统为本,了解当代艺术创作的方向,通过参观博物馆、参加不同领域的艺术活动和展览,加深对西方艺术的了解,时刻保持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当然他们的成功离不开长期对古人经典画作的描摹学习,离不开古人总结的画理画论。抛弃中国画的传统一味求新,缺失了传统中国画这个强有力的根基,外表再怎么光鲜亮丽都不能成为高品质的艺术作品。正所谓“师古而不泥古”,努力做到走进经典,走出经典,成为经典。
(二)工笔画创作缺乏写意精神
何水法曾说到:“现在的工笔画家是靠制作、大制作,靠形不是靠神,即实际上更该说是一件工艺美术作品。我们提倡工笔画也要讲写意性,不是粗笔,不是描,而要运用一波三折的笔墨,写出它的‘生意’、写出它的神韵。”
不可否认的事实,相对于老一辈的艺术家而言我们年轻人的眼力与身体素质更适合于工笔画的创作要求,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对古人经典作品的研习使我们具有一定的传统功力,同时能够更好的适应新事物的发展,在新工具、新题材、新语言的探索应用中,形成新时期的艺术风格,我们也有能力去将工笔画的未来推向更高的高度。这也要求我们静下心来,只有心沉下来按部就班层层渲染,才能产生丰富的色彩层次变化。我的国画老师常说:“写意画想要达到一定境界,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笔墨的锤炼。”的确丰富的经历往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内涵丰富,笔墨间意蕴深长,流露出画家的情感、性情和趣味,讓观者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三、笔墨当随时代
当今中国正处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与世界各国关系密切的时期,国际化、网络化的科技时代要求中国工笔画应步入一个更开阔的境界。回顾中外绘画史中历代著名的画作都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独特的画风,包含了时代流行元素。纵观当今多元文化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开辟一条融合时代与个性的工笔画之路是我们年青一代艺术家的奋斗目标。
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人物大师何家英,不仅在工笔画方面技艺精湛,从国画工笔到写意、西画的素描、油画、水粉、水彩可谓无所不通。他在绘画道路上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不同画种的契合点上领悟并革新,努力做到尊重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他的创作注重写实精神,注重生命的体验。作品刻画细致入微,布局讲究,人物清丽纯净。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探索。何先生以不断创新的作品而成为时代的焦点,始终坚持“衡中西以相融”,凭借自身的勇气不断探索创新,在画风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大量优秀的创作一次次惊艳全场,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始终不忘本,以中国画的传统为根基,融入西方绘画中严谨的造型表现,使观赏者读他的作品时,从精细、流畅中品味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美,其作品“雅俗共赏,韵味绵长”。其写意作品表达含蓄、自然大方,笔墨丹青中注重对心灵的表现。他的工笔绘画中融写意之所长,,使严谨准确的造型中不乏一丝清新与俏丽,笔墨层层渲染中不乏一种笔墨情趣。
当代中国工笔画的艺术教育大多都从研习经典开始,所谓绘画要临摹,书法要师名家个体,音乐要学经典之作,写作要广读历代大家之名篇,然而这种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的临摹其实质是一种学习与借鉴。想要创作优秀的工笔画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临摹阶段,需要在生活、自然中学会写生、观察与积累,将这些积累的素材融入到我们将来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其观念、情感、审美仍保留了古代艺术传统,这是一种对古代艺术经典的传承。同时在实践中善于总结、思考,随着各种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技法的变革,善于学习借鉴西方绘画之所长融会贯通,形成工笔画的新探索。
今天回头去看,中国工笔画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概念,它超越历史从传统走向现代,饱含深厚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胸怀,兼备传统的、现代的技法,作品具有时代性。因此想要画好工笔画,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画种的特点。工笔画以严谨的方式表现对象、抒发情感,以其独特的装饰性来呈现其特殊的审美情趣。首先,要着手于构图,构图在工笔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工笔画的构图与西方艺术不同,追求平面化的处理和表达,讲究气韵贯通,均衡饱满。工笔画注重的不是真实的再现,而是画面的协调、装饰性和渲染的意境;其次,是线条的运用。线条的粗细、干湿浓淡,行笔的轻重缓急、节奏感,以线来表现描绘对象的形神,使创作画面富有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和审美情趣;其三,关于用色。古人极其重视“随类赋彩”即表现客观对象的固有色,但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以及主观情感的流露,可以适当的进行主观化的处理,使画面和谐、色调统一;其四,造型的选取。中国工笔画中不完全受客观对象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对描绘对象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添加,形成一种理想化的造型。
参考文献:
【1】贺西林 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曾春平.工笔画家需回到写意精神上来[J].中国文化报,2017.
【3】胡洁.当代工笔画的时代特点[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丁雷.浅谈西画色彩对中国工笔画色彩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3.
【关键词】:工笔画;写意;传统;革新
前 言
目前的中国画坛,画“工笔画”者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写意画”者,也许是因为写意画看似简单,实则难度远大于工笔画,它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花长时间去学习其中所包含的笔法和墨法,并不是说有写实能力就能画出优秀的写意作品。从美术院校历届的毕业作品展中可以看出写意画与工笔画教学成果的差异性,有的本科四年学习写意画甚至加上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毕业时也不一定能画出高水平的写意作品。相对而言,工笔画可以通过几年的学习达到一定较高的水平,这是不可否认的结果。
一、历史中的中国工笔画发展
中国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逐步走向了成熟。工笔画注重“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来取得形神的完美统一,画面具有平面装饰的艺术效果。早期中国画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视“阴阳”观念的表达。两宋时期花鸟画得到了空前繁荣,如黄筌的《写生珍禽图》通过层层渲染,敷以重色,达到细腻精工、富丽华贵的风格面貌,成为当时的主流。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都力求其形似,造型在工笔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明末之后,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受西画的影響,工笔画在造型上追求更加准确,保持线条的流动性和内容的诗意性。中国工笔画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意境深远,画面力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形精准细致,色彩清新雅致,线条流畅,刻画的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二、中国工笔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笔画的学习一味求新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愈加强烈,一些画者为了追求新颖,一味的盲目探索,脱离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片面的崇拜西画,单一的模仿其艺术样式,忽略其背后的内涵,同时又缺乏与西方艺术的真正联系,只是一种纯粹自然的模仿,缺乏自我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使工笔画的学习误入歧途。然而当代活跃于画坛的优秀工笔画画家,他们在教学和创作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继承传统中国画优秀成果的同时不断拓展和提高艺术创作视野,以传统为本,了解当代艺术创作的方向,通过参观博物馆、参加不同领域的艺术活动和展览,加深对西方艺术的了解,时刻保持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当然他们的成功离不开长期对古人经典画作的描摹学习,离不开古人总结的画理画论。抛弃中国画的传统一味求新,缺失了传统中国画这个强有力的根基,外表再怎么光鲜亮丽都不能成为高品质的艺术作品。正所谓“师古而不泥古”,努力做到走进经典,走出经典,成为经典。
(二)工笔画创作缺乏写意精神
何水法曾说到:“现在的工笔画家是靠制作、大制作,靠形不是靠神,即实际上更该说是一件工艺美术作品。我们提倡工笔画也要讲写意性,不是粗笔,不是描,而要运用一波三折的笔墨,写出它的‘生意’、写出它的神韵。”
不可否认的事实,相对于老一辈的艺术家而言我们年轻人的眼力与身体素质更适合于工笔画的创作要求,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对古人经典作品的研习使我们具有一定的传统功力,同时能够更好的适应新事物的发展,在新工具、新题材、新语言的探索应用中,形成新时期的艺术风格,我们也有能力去将工笔画的未来推向更高的高度。这也要求我们静下心来,只有心沉下来按部就班层层渲染,才能产生丰富的色彩层次变化。我的国画老师常说:“写意画想要达到一定境界,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笔墨的锤炼。”的确丰富的经历往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内涵丰富,笔墨间意蕴深长,流露出画家的情感、性情和趣味,讓观者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三、笔墨当随时代
当今中国正处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与世界各国关系密切的时期,国际化、网络化的科技时代要求中国工笔画应步入一个更开阔的境界。回顾中外绘画史中历代著名的画作都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独特的画风,包含了时代流行元素。纵观当今多元文化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开辟一条融合时代与个性的工笔画之路是我们年青一代艺术家的奋斗目标。
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人物大师何家英,不仅在工笔画方面技艺精湛,从国画工笔到写意、西画的素描、油画、水粉、水彩可谓无所不通。他在绘画道路上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不同画种的契合点上领悟并革新,努力做到尊重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他的创作注重写实精神,注重生命的体验。作品刻画细致入微,布局讲究,人物清丽纯净。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探索。何先生以不断创新的作品而成为时代的焦点,始终坚持“衡中西以相融”,凭借自身的勇气不断探索创新,在画风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大量优秀的创作一次次惊艳全场,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始终不忘本,以中国画的传统为根基,融入西方绘画中严谨的造型表现,使观赏者读他的作品时,从精细、流畅中品味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美,其作品“雅俗共赏,韵味绵长”。其写意作品表达含蓄、自然大方,笔墨丹青中注重对心灵的表现。他的工笔绘画中融写意之所长,,使严谨准确的造型中不乏一丝清新与俏丽,笔墨层层渲染中不乏一种笔墨情趣。
当代中国工笔画的艺术教育大多都从研习经典开始,所谓绘画要临摹,书法要师名家个体,音乐要学经典之作,写作要广读历代大家之名篇,然而这种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的临摹其实质是一种学习与借鉴。想要创作优秀的工笔画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临摹阶段,需要在生活、自然中学会写生、观察与积累,将这些积累的素材融入到我们将来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其观念、情感、审美仍保留了古代艺术传统,这是一种对古代艺术经典的传承。同时在实践中善于总结、思考,随着各种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技法的变革,善于学习借鉴西方绘画之所长融会贯通,形成工笔画的新探索。
今天回头去看,中国工笔画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概念,它超越历史从传统走向现代,饱含深厚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胸怀,兼备传统的、现代的技法,作品具有时代性。因此想要画好工笔画,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画种的特点。工笔画以严谨的方式表现对象、抒发情感,以其独特的装饰性来呈现其特殊的审美情趣。首先,要着手于构图,构图在工笔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工笔画的构图与西方艺术不同,追求平面化的处理和表达,讲究气韵贯通,均衡饱满。工笔画注重的不是真实的再现,而是画面的协调、装饰性和渲染的意境;其次,是线条的运用。线条的粗细、干湿浓淡,行笔的轻重缓急、节奏感,以线来表现描绘对象的形神,使创作画面富有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和审美情趣;其三,关于用色。古人极其重视“随类赋彩”即表现客观对象的固有色,但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以及主观情感的流露,可以适当的进行主观化的处理,使画面和谐、色调统一;其四,造型的选取。中国工笔画中不完全受客观对象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对描绘对象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添加,形成一种理想化的造型。
参考文献:
【1】贺西林 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曾春平.工笔画家需回到写意精神上来[J].中国文化报,2017.
【3】胡洁.当代工笔画的时代特点[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丁雷.浅谈西画色彩对中国工笔画色彩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