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情感教学的涵义
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情感教学的原则最起码有三条:即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原则、师生情感交融原则。
2 情感教学的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学生只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并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 情感教学的实施
3.1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等等,这些无不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3.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人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人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有一位教师讲《变色龙》时,首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吧?”学生回答:“不是,是写人的。”老师又说:“既然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来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这样明知故问,就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
3.3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3.4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
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活跃讲坛、树立声望的支点。有人说,语文教师要训练好说话的基本功,具备说书人的艺术,把每一节课上好。这话不无道理。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其基调有的色彩明丽,有的意境深远,有的简洁自然,有的华美富丽,有的朴素,有的飘逸……因此,语文教学语言或喜,睫、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要与原文基调一致、和谐。此外,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文采。语文教师尤其要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试想,同一篇文章,用不同的两位教师去教,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简洁流利,生动形象,那么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喜听爱学;而另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枯燥无味,生硬刻板,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不合胃口,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兴趣了。
综上所述,情感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如果老师能够正确认识情感教育并善加运用,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的情感因素得以发掘并服务于教育教学之中,必然对教学起着推动的作用。
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情感教学的原则最起码有三条:即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原则、师生情感交融原则。
2 情感教学的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学生只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并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 情感教学的实施
3.1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等等,这些无不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3.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人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人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有一位教师讲《变色龙》时,首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吧?”学生回答:“不是,是写人的。”老师又说:“既然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来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这样明知故问,就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
3.3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3.4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
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活跃讲坛、树立声望的支点。有人说,语文教师要训练好说话的基本功,具备说书人的艺术,把每一节课上好。这话不无道理。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其基调有的色彩明丽,有的意境深远,有的简洁自然,有的华美富丽,有的朴素,有的飘逸……因此,语文教学语言或喜,睫、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要与原文基调一致、和谐。此外,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文采。语文教师尤其要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试想,同一篇文章,用不同的两位教师去教,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简洁流利,生动形象,那么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喜听爱学;而另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枯燥无味,生硬刻板,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不合胃口,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兴趣了。
综上所述,情感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如果老师能够正确认识情感教育并善加运用,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的情感因素得以发掘并服务于教育教学之中,必然对教学起着推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