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我国早被推崇,古有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闯”,“三人行,必有我师”指出了互帮互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表明了学习他人,借鉴他人的开放性学习观。所以,“合作学习”如果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数学教学,就会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1 合作学习的涵义
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2 合作学习的特征
2.1异质分组,建立学习的“多元世界”。小组成员在性别、学业能力、步调和其他品质上必须是不同的、异质的。这样才能够共同发展、接纳他人,使学业困难者获得更好的发展的目标。
2.2积极互助。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与。
2.3分工合作。建立小组成员的行为规则要求,强调个人责任感和义务,对其他成员的鼓励和支持。
2.4资源共享。互相帮助和交流。
2.5奖励体系。集体的荣誉就是每个人的荣誉。
3 合作学习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协作互补。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部是有极大作用的。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要使班级、分组等组织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把学生集体作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作用。
4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
4.1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合作欲望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决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教学“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题”时,我先设问:“同学们,谁能用几句话说说我们学校内的梧桐树长得怎样?”学生回答后,我又问:“树长得这样高,我们不爬上去能知道树的高度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了想亟待解决的困惑和悬念,都想立即学会而后快。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然后我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给学生讲了关于如何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树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初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题的边角关系。
4.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分工要明确,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t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4.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实施使之形成习惯。
4.4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教育学生在讨论时互相尊重,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认真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其正确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4.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1 合作学习的涵义
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2 合作学习的特征
2.1异质分组,建立学习的“多元世界”。小组成员在性别、学业能力、步调和其他品质上必须是不同的、异质的。这样才能够共同发展、接纳他人,使学业困难者获得更好的发展的目标。
2.2积极互助。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与。
2.3分工合作。建立小组成员的行为规则要求,强调个人责任感和义务,对其他成员的鼓励和支持。
2.4资源共享。互相帮助和交流。
2.5奖励体系。集体的荣誉就是每个人的荣誉。
3 合作学习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协作互补。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部是有极大作用的。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要使班级、分组等组织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把学生集体作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作用。
4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
4.1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合作欲望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决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教学“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题”时,我先设问:“同学们,谁能用几句话说说我们学校内的梧桐树长得怎样?”学生回答后,我又问:“树长得这样高,我们不爬上去能知道树的高度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了想亟待解决的困惑和悬念,都想立即学会而后快。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然后我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给学生讲了关于如何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树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初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题的边角关系。
4.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分工要明确,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t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4.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实施使之形成习惯。
4.4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教育学生在讨论时互相尊重,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认真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其正确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4.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