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荡磊落 穿越时空的俯仰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ya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所作,当时的他已47岁,因作诗文讥讽王安石新法,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苏轼在住地东面山坡上盖了草屋,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日到那里读书,跟朋友谈天,抑或去游赏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正如很多评论所说,这时的苏轼官场失意,却迎来了创作的高潮时期,比如前后《赤壁赋》,还有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多少年来震撼着不知多少读者的心灵。词抒发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更重要的是其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一扫北宋词坛缠绵悱恻之调。品味这首不朽之作,我们会发现它层层推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照,从开篇到结局,几乎无处不在,从写景到抒情,各个方面都有着精彩的体现。正是这些环环相扣,既疏密有致,又摇曳多姿、绚丽多彩的艺术对照,构建了一种雄浑开阔的词风和意境。
  一、时空对照:涤荡心胸
  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极具气势和魄力。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江水东流,波澜壮阔,气势奔放,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使人既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同时也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创造了一个时与空的对照与转化。大江是空间,千古是时间;三国是时间,赤壁是空间;而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就是大江,就是流水!
  中国诗文中的时空观念、宇宙感慨,既认识了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渺小,又感悟人类的生存价值、创造性在宇宙中的伟大,所以中国诗词总有一种气吞山河的特质,擅长把空间的追忆结束于时间的迷茫,却又用空间的寥廓表现出来。《论语》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煜道“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间和河流的共性是滔滔向前永不停止,而且一去不复返。这也许很可悲,但也有新的一面,时间是一个平衡者。周瑜也好,曹操也罢,都消逝在时间的长河里。词人的这种感触得到整个民族的回应,是国人心目中存在的一个文化信仰。那就是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感触,对大自然壮阔美的追求。
  苏轼把空间的遥远转化为时间的无限。把无数的英雄尽收眼底,使之纷纷消逝于脚下,由此反衬出主人公的精神高度。以空间之高向时间之远自然拓展,使之成为精神宏大的载体,而形成了这种超越时空的、气吞山河的豪迈胸襟。
  二、大小对照:淡泊心境
  从“大江”到“赤壁”,从“千古”到“三国”,从“风流人物”到“周郎”:由大入小,也很像摄影的镜头从远景推向近景直至特写。愈见具体,愈见鲜明,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特别是结尾那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与开篇相呼应更是与开篇的鲜明对比,这是大与小的对比。开始是“大江东去”,一个“大”字,但结尾呢?“一樽还酹江月”——一个小小的杯子!滚滚大江纳入小小酒樽,你不能不佩服词人的气度与从容。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说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解决困难的事,要从最简单的着手,做大事,也要由细微的地方开始。这是圣人之道,一切顺其自然,苏轼似乎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这首词在结尾反而是一个高潮。
  “一樽还酹江月”,一种无奈,一种解脱,一种对命运的认可,难道不是一种绝高境界的和谐吗?对天下的事情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所以我们也应该有这种精神,把小容于大。有了这种大的精神,面对宇宙,我们有什么不可以忘记的呢?人不能操纵自己的命运,正像不能操纵行星运转一样。当你自大的时候,当你狂妄的时候,你的问题也大。当你在大自然面前,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的时候,你的问题便只是沧海一粟。这时候你就会像苏轼一样,原谅了人生,原谅了世界,也原谅了自己。滚滚的长江把无限的宇宙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的胸襟也变得博大而更有包容性。
  三、得失对照:宠辱偕忘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整首词总共一百字,其中用了这28字来写周瑜的个人经历,把周公瑾这个人描写得惟妙惟肖,其目的何在呢?那就是要引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种得与失的对照,一种乐与悲的对照,表达出词人一种怎样的心境?周瑜的得意——情场得意,战场成功,鲜明地反衬出词人的失意。周瑜破曹之时年方34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47岁。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功成名就,联想到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徒增悲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苏轼无疑是一个范本,他虽对痛苦的人生有“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却也有“出乎其外”的理性思索。体验带来发自内心的苦楚,也思索力图超越这种苦痛。“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掀起了这首词的又一个高潮。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也随着长江之水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人生如梦一样短暂,人生也如梦一般虚无。只有江月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苏轼将酒洒入江中,祭奠江心的明月和山间的清风。不羡天不羡地,只有融入到江月之中才能让苏轼的内心获得宁静,归于淡然。
  苏轼将思想上升到整个人类发展的规律和普遍命运的高度,于是他释然了。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才会情不自禁地“酹江月”——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由此获得人生的超脱。禅语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经历人生风雨的苏轼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一切皆为虚幻后,心如止水,以一颗禅心面对人世的沧桑,世界也就变得辽阔了很多。正如佛家所言:“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一个是年轻有为、潇洒从容的儒将,一个是双鬓斑白、渴望解脱的谪官,却同样拥有赤壁浩瀚奔腾的江流。
  四、短暂永恒对照:乘风归去
  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也是一个关于短暂与永恒的话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张若虚对宇宙的发问。而苏轼在经过人生的历练与积淀之后,对历史、对人生、对生命形成了一种类似的反思和感悟。
  杨慎的《临江仙》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人生有很多的成与败,到最后都会消逝。“大江”是时间的“大江”,不断“东去”;“浪”是历史的浪花,把英雄淘尽;可是月亮和“江”中的“月”,却是不变的。当年的“月”超越了时间,今天仍然可见。“江”之变与“月”之不变,是消逝与永恒的统一,苏轼《前赤壁赋》有言:“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时间不可见,流水可见;逝者已逝,月亮未逝,所以才有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才有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面对滚滚长江,张开双臂,仰望宇宙,可见词人的气度与从容。乘风归去的苏轼,把自己短暂的生命化为永恒,让心灵拥抱江月,在自然中飞翔。
  五、出世入世对照:貌合神离
  苏轼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而又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接受着正统的儒家“经世济时”的理想教育,认为“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和子由苦寒见寄》),少时就立志要做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辅君治国、大济苍生。但是,苏轼先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又在元祐四年,因反对保守的当权派被迫外调,至绍圣元年之后,又被一贬再贬。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政治旋涡中翻滚,但是他的一生都心系国家社稷、黎民百姓,虽屡遭厄运,仍希望有所作为,为国效力:“贪恋圣世,不敢杀身;庶几余生,末为弃物。若获尽力鞭箠之下,必将捐躯矢石之间。指天誓心,有死无易。”(《到黄州谢表》)
  而苏轼又博览佛道两家典籍,当他贬官在野时,佛道思想时有冒头,但儒家思想也更是深入灵魂。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这使得他在政治挫折和生活坎坷中从来不放弃自己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可见,本词中貌似的豪迈奔放与词人的现实处境,正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一种无奈,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不难感受到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恰恰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也许这样复杂的思想,这样自由的境界,短小的词章,实在容纳不了。但那消极苍凉的思绪里,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在时与空的穿插、短暂与永恒的相生中,思考未来和回忆过去,是人类生活在当下的两件大事。如果没有了未来与过去,当下就毫无意义了。当这一切凝聚于笔端,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生花妙笔下的诗词自然蕴涵着词人对历史和时空的独特感悟和切身感受,人只有摆脱了有限时空的束缚,把自己融入无限的时空中,才能在大小、得失、短暂与永恒中,把握本真的世界和本真的自我,获得出世的洒脱和入世的豪情。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以倾荡磊落的情怀穿越时空的俯仰,去拥抱天地人生的博大。
  邮购说明:
  本期介绍的图书均可办理邮购。购书500元以下收取10%邮费,500元以上免邮费。
  汇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中华书局直销中心(100073)
  订购电话:010-63458246
  款到发货,请在汇款附言内写清所购书名及数量。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节奏训练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节奏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节奏教学;重要性  初中音乐教师需要认识到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其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乐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尊
[摘 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立德树人、贴近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课改新理念等在以往各个版本基础上,守正创新,并结合一线教学提出教材使用应当注意的问题。教师要理解新教材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想法,用好新教材,完善新教材。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研究]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出现,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要对新的教材进行理解,学生也要积极的去适应新的教材,但教材之所以有所
[摘 要:高中化学具有很强的思维逻辑,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具备很强的思维逻辑能力,所以高中化学成为了教学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使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迫在眉睫。思维导图作为现时代教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高中化学尤其是高二化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使得高二化学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证实了思维导图具有很高的教学作用及价值。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二化学;教学实践]  高二化学在高中化学领域占
[摘 要:儿童在5-7岁左右进入小学阶段,每周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但刚入校的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养成教育”,如:适应新学校的生活、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等。同时,这也是低年级教师,尤其是低年级班主任需要在日常教育教育与班级管理中须紧抓的问题。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养成教育]  从进班的第一天起,小学生就很喜欢在同学及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上课时,积极举手发言;下
[摘 要:在新课标的教学影响下,对学生的生物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生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更是以此来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和认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物教学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念,使学生明确生命的价值。本文就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进行探究,希望可以加强对初中生的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命的重要性,尊敬生命、敬畏生命。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摘 要:师德在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树立高校良好形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高校办学水平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面对当下师德建设在我国高校中存在的诸多困境,本文认为应从深化教师师德修养、强化师德制度保障、优化师德培育环境等路径提升高校师德建设水平。  关键词:师德;价值;困境;途径]  师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发展并最终形成的具有非易
[摘 要:“互联网 ”就像一场风暴,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让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并在将来的发展当中孕育出无限的可能。而“互联网 ”与现代教育的相互融合,更是逐渐演变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而互联网势必会推动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转型。因此,如何基于“互联网 ”创新班主任管理工作体系,实现学生生活、学习方面的有效管理,已经成为了中职班主任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面对教材,我们应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爱上语文课。  首先,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给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摘 要::初中学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是国家的希望,现在的初中学生对灾害的防范意识淡薄,让初中学生掌握减灾防灾的知识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初中地理有丰富的减灾防灾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向学生传授险境求生的本领对减灾防灾非常大现实意义,还能为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减灾防灾]  2008年我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2011年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此种情况下,相关教师必须要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学习情境,让他们更透彻地了解某些方面的知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向初中生讲解历史学科中的相关理论知识时,便可以将提问问题这一策略运用到课堂中,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引导初中生去理解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升他们某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分析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