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全部好转出院。结论:加强护理有利于本病的治愈。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护理;健康教育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亦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及母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病后有较稳定的免疫力。临床典型病例起病急骤,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3类症状和5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自2009年10月至2019年5月,我科共收治15例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9年5月病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范围32-55岁。有11例家居环境差,经常有老鼠出没,有3例家居环境好,但有野外坐卧史,1例不明原因。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眼眶痛,头痛,肾区叩击痛少尿等症状。抽血送CDC示出血热抗体阳性。
治疗及护理方法。
发热期护理:早期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如体温≥38.5℃时予以物理降温,禁用酒精擦浴,以免扩张血管加重出血;避免用强效发汗退热药,以免大汗诱发进入休克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发热期同时伴有低血压休克期,发热出汗时及时擦汗、更换衣物,嘱患者多饮温开水,防止虚脱。同时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避免继发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增加补液量。
低血压休克期护理: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的变化,注意血压的变化。有无剧烈头痛、突发视力模糊、血压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冷汗、唇周和指(趾)苍白发绀以及尿少等休克的表现。及时报告医生;血压明显下降,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者,应快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予双管静脉输液,可使用静脉泵调节速度。但对老年体弱及心、肾功能不全者,速度应适当减慢,减少用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尽早发现少尿倾向;并要观察尿量的颜色及大便的颜色,如有血尿及黑便应给予止血治疗。低血压休克期患者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床上大小便,并协助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如床上擦浴,口腔护理及协助翻身等。并做好护理记录。
少尿期护理:此期患者会出现尿量的减少。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如确定为肾实质损害所致少尿,入液量应为前一天尿量和呕吐量加上500~700ml;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血生化结果,纠正酸中毒及高钾或低钾血症。少尿期为避免高血钾症及非蛋白氮的增高,应限制患者蛋白质及钾的摄入,勿食含钾过多的食物,比如:香蕉、橙子、菠菜、薯类、香菇红枣等,控制水钠摄入的同时,供给高热量、富含维生素、优质低蛋白清淡饮食为宜。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监测肾功能,密切观察病情,此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应常规查血型,配血并做输血准备,一旦发现DIC,应按医嘱及早应用肝素,输血,止血等抢救措施,抽搐者给予镇静剂,输液和输血速度益慢,定期监测凝血及血小板,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多尿期护理:此期患者的尿量会大量增加,24小时尿量大于3000ml以上,甚至有患者24小时尿量可达到8000ml。此期患者易引起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易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鉀高的食物,比如瘦肉、鱼、水果蔬菜等。
恢复期护理:此期患者的尿量恢复至正常。可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切忌劳累,向 患者指导恢复期仍需休息,补充营养。
1.2.6 健康教育:肾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出院后仍应休息1~3个月。生活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安排适宜的体力活动,如散步,做操等,量力而行并逐渐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及家属改善居住环境,灭鼠、防鼠;不可用手直接接触鼠类或鼠的排泄物,防止鼠的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源。预防接种。重点人群可行疫苗接种,保护率达88%~94%。遵医嘱定期复查。
2 结果
1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在医护共同协作下,因治疗护理及时有效,1例需要血液透析治疗,无患者死亡,均好转出院。
3 结论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使群众意识到灭鼠和防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三早一就”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如不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对本病做出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的各项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李仲,储峰,胡晨波.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诊断和治疗附19例分析[J].世界感染杂志.2011(2)
[2]黄桂梅,邓友,邓练贤.流行性出血热35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1997(3)
[3]付希来,孙海军,杨超群.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治[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5)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护理;健康教育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亦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及母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病后有较稳定的免疫力。临床典型病例起病急骤,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3类症状和5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自2009年10月至2019年5月,我科共收治15例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9年5月病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范围32-55岁。有11例家居环境差,经常有老鼠出没,有3例家居环境好,但有野外坐卧史,1例不明原因。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眼眶痛,头痛,肾区叩击痛少尿等症状。抽血送CDC示出血热抗体阳性。
治疗及护理方法。
发热期护理:早期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如体温≥38.5℃时予以物理降温,禁用酒精擦浴,以免扩张血管加重出血;避免用强效发汗退热药,以免大汗诱发进入休克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发热期同时伴有低血压休克期,发热出汗时及时擦汗、更换衣物,嘱患者多饮温开水,防止虚脱。同时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避免继发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增加补液量。
低血压休克期护理: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的变化,注意血压的变化。有无剧烈头痛、突发视力模糊、血压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冷汗、唇周和指(趾)苍白发绀以及尿少等休克的表现。及时报告医生;血压明显下降,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者,应快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予双管静脉输液,可使用静脉泵调节速度。但对老年体弱及心、肾功能不全者,速度应适当减慢,减少用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尽早发现少尿倾向;并要观察尿量的颜色及大便的颜色,如有血尿及黑便应给予止血治疗。低血压休克期患者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床上大小便,并协助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如床上擦浴,口腔护理及协助翻身等。并做好护理记录。
少尿期护理:此期患者会出现尿量的减少。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如确定为肾实质损害所致少尿,入液量应为前一天尿量和呕吐量加上500~700ml;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血生化结果,纠正酸中毒及高钾或低钾血症。少尿期为避免高血钾症及非蛋白氮的增高,应限制患者蛋白质及钾的摄入,勿食含钾过多的食物,比如:香蕉、橙子、菠菜、薯类、香菇红枣等,控制水钠摄入的同时,供给高热量、富含维生素、优质低蛋白清淡饮食为宜。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监测肾功能,密切观察病情,此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应常规查血型,配血并做输血准备,一旦发现DIC,应按医嘱及早应用肝素,输血,止血等抢救措施,抽搐者给予镇静剂,输液和输血速度益慢,定期监测凝血及血小板,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多尿期护理:此期患者的尿量会大量增加,24小时尿量大于3000ml以上,甚至有患者24小时尿量可达到8000ml。此期患者易引起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易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鉀高的食物,比如瘦肉、鱼、水果蔬菜等。
恢复期护理:此期患者的尿量恢复至正常。可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切忌劳累,向 患者指导恢复期仍需休息,补充营养。
1.2.6 健康教育:肾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出院后仍应休息1~3个月。生活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安排适宜的体力活动,如散步,做操等,量力而行并逐渐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及家属改善居住环境,灭鼠、防鼠;不可用手直接接触鼠类或鼠的排泄物,防止鼠的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源。预防接种。重点人群可行疫苗接种,保护率达88%~94%。遵医嘱定期复查。
2 结果
1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在医护共同协作下,因治疗护理及时有效,1例需要血液透析治疗,无患者死亡,均好转出院。
3 结论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使群众意识到灭鼠和防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三早一就”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如不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对本病做出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的各项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李仲,储峰,胡晨波.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诊断和治疗附19例分析[J].世界感染杂志.2011(2)
[2]黄桂梅,邓友,邓练贤.流行性出血热35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1997(3)
[3]付希来,孙海军,杨超群.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治[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