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创造出情感教育的浓厚氛围,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情感传递给学生,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文本、体会和感悟情感,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情感,让课堂充满灵性,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课堂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38-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创造出情感教育的浓厚氛围,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情感传递给学生,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文本、体会和感悟情感,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情感,让课堂充满灵性,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因此,在讲解课文时要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文本特定的情景氛围之中。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让他们的意境在心中产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境界辽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襟豪迈的词。全词融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教学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北国雪景的录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千里冰封雪覆、辽阔壮美”的北国大地,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那雄伟壮阔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从而感受到诗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然后再导入配乐朗读,让学生们伴随着婉转激昂的音乐,细细品味诗人在作品中倾注的感情,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感受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 感情朗读,传递情感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朗读教学的指导,不但要读出文本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以唤起学生的内心视象,读出文本意蕴,感知作者的情感,实现与文本、与作者心灵的相通。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全文按照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发展脉络——深情、悲痛、庄重、思索、内疚、赞沉思、悲愤而逐一展开的。要在朗读中把这些复杂多变的情感准确的读出来,这就要教师在对文本情感挖掘理解的基础上,融情于声,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感情。
3. 品词析句,深化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忍,语语悟其神。”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融入在作品语言之中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借助文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精妙传神的词句,才能架起一座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桥梁,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感情相沟通。因此,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仔细揣摩、反复玩味,深究其内涵,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更深刻真切的情感体验。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诗人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真诚的爱和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因此,教学时我从诗中两处“我用残损的手掌”入手,抓住冷暖不同色调关键词语,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多角度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如,上半部分,我让学生抓住重点句“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让学生感受沦陷区的凄凉景象,体会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之情。下半部分抓住:“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这样,很自然地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促进了情感的发展。
4. 以情育人,升华情感
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动”和“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身良好的品格去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是一片情感的苗圃,是一个情感的世界。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将情感教育有效地融于教学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稳定的心理状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 参 考 文 献 ]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 郝英杰.语文教育中的情感研究.读写算,2010.8.
[4] 朱英.前夕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科教文汇,2008.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课堂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38-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创造出情感教育的浓厚氛围,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情感传递给学生,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文本、体会和感悟情感,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情感,让课堂充满灵性,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因此,在讲解课文时要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文本特定的情景氛围之中。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让他们的意境在心中产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境界辽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襟豪迈的词。全词融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教学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北国雪景的录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千里冰封雪覆、辽阔壮美”的北国大地,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那雄伟壮阔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从而感受到诗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然后再导入配乐朗读,让学生们伴随着婉转激昂的音乐,细细品味诗人在作品中倾注的感情,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感受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 感情朗读,传递情感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朗读教学的指导,不但要读出文本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以唤起学生的内心视象,读出文本意蕴,感知作者的情感,实现与文本、与作者心灵的相通。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全文按照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发展脉络——深情、悲痛、庄重、思索、内疚、赞沉思、悲愤而逐一展开的。要在朗读中把这些复杂多变的情感准确的读出来,这就要教师在对文本情感挖掘理解的基础上,融情于声,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感情。
3. 品词析句,深化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忍,语语悟其神。”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融入在作品语言之中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借助文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精妙传神的词句,才能架起一座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桥梁,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感情相沟通。因此,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仔细揣摩、反复玩味,深究其内涵,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更深刻真切的情感体验。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诗人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真诚的爱和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因此,教学时我从诗中两处“我用残损的手掌”入手,抓住冷暖不同色调关键词语,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多角度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如,上半部分,我让学生抓住重点句“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让学生感受沦陷区的凄凉景象,体会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之情。下半部分抓住:“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这样,很自然地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促进了情感的发展。
4. 以情育人,升华情感
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动”和“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身良好的品格去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是一片情感的苗圃,是一个情感的世界。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将情感教育有效地融于教学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稳定的心理状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 参 考 文 献 ]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 郝英杰.语文教育中的情感研究.读写算,2010.8.
[4] 朱英.前夕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科教文汇,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