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进一步落实和深化课程改革,改革传统课堂,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我校I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试行“三环教学法”。当然对于教育者来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种教学法在课堂中能否取得高效还期待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历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诸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都包括在内,同时,这些内容又是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的。这与别的学科不同。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怎么来运用“三环教学法”呢?下面是笔者对三环教学法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1 第一环——预习检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预习检测是三环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如何做好历史课的预习检测呢?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么引导学生预习,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预习检测。
1.1怎么引导学生预习?我们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也强调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细化到具体预习什么?怎么预习?往往是有布置,没检查,当然更谈不上效果了。怎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呢?这就要求老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每一课的“学案导航”,要大胆取舍,强调历史大框架和基本历史的知识,让学生的预习具有有针对性。许多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会存在疑问,只有了解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促使老师全面备课,也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的预习问题怎么才能及时反馈到老师这里呢?这里就需要课代表在课前收集预习问题,再由老师从中筛选,让自己的备课能兼顾学生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1.2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检测?预习检测能从根本上反映一个同学课前的预习情况,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预习检测呢?课前检查学生“学案导航”的完成情况是最简单的途径,这能直观反映学生是否预习。当然也可以用简答,图表填空,或者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情景表演进行检测。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为例,这节课内容杂多,但比较简单,贴近生活,这节课就比较适合用以下情境。假如你生活在1908年的中国上海,家里来了位来自内陆农村的亲戚,请你根据课本所学内容设计一段情景剧并进行表演。(提示:剧本内容要涉及近代生活变迁,同时要区别农村和城市的不同变化。)这两个情境设置覆盖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能检测学生预习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体现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2 第二环——问题探究
课堂教学的功能从以本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从授知转化为启智;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化为人的整体的和谐发展。从这一点上看来问题探究这一环显得尤为重要,是最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关于问题探究在历史课堂实践中的应用,笔者在探索中认为有这样儿个要点。
2.1探究性问题怎么设置?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老师可以把与历史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到英国侵占我国香港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由于事例是学生自己找的而且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赞许,他们有一种“成功”感,学生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另外还要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2.2探究性问题怎么处理?老师公布探究性问题后,提出目的和要求,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小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当然在问题探究的处理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教学重点目标,教师要精讲要点拨,增加信息强度。讲解要突出重点,重点内容要创设情境或者展示材料,做到“论从史出”。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在探讨中提出问题,能增强反馈信息强度。以笔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实例来说,在指导学生探究过程中,就有学生当堂提出质疑:“既然新经济政策符合苏俄(联)经济发展的规律,为什么最终会被废止呢?”对于自己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们是很有积极性去解决的。正好趁此机会再次组织同学进行探讨,合力解决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好多同学提出自己的探讨的结果,书上有的没有的等等,答案就在探讨中逐渐浮出水面。
3 第三环——巩固练习
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及能力水平有哪些缺陷?这一切肯定要通过习题的训练才能得到反馈,习题的训练不仅可以打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更可以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空白点。在课堂进行巩固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课堂巩固练习的效率呢?在一年的历史教学探索中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这几个问题。
3.1练习的难度如何把握。高效的课堂巩固练习,必须遵循练习的规律,科学地设计、组织和处理好练习,让巩固练习成为课堂的“增效剂”,就得把握好巩固练习的难度。巩固练习要紧扣课标,有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练习,这样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练习,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练习的安排应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习题教学也就更不能排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例,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其中两个重点识记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对于这样的识记重点应该设计两到三个选择题呈现在巩固练习中。而关于“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样的知识点属于理解层面,可以用选择或者材料题帮助学生辅助课堂理解。
3.2教师如何引导课堂巩固?课堂巩固练习能否高效,老师的正确讲解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讲解习题时,不能一味地给学生对答案,要鼓励学生参与思维,在操作上要积极引导,允许学生对答案进行辩论,使课堂气氛处于和谐、活跃的状态之中,使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起的作用,由过去主动地讲变成“被动”地听,然后用寥寥数语在节骨眼上给予启发和点拨。
以上是笔者对一年多以来实践三环教学法模式的探索,这个仅仅是初步的探索,还期待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当然三环教学法对老师的备课要求很重要,课前准备的过程十分辛苦。结果还是很欣慰的,课堂的效率得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老师在课堂上被解放出来。
高中历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诸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都包括在内,同时,这些内容又是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的。这与别的学科不同。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怎么来运用“三环教学法”呢?下面是笔者对三环教学法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1 第一环——预习检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预习检测是三环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如何做好历史课的预习检测呢?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么引导学生预习,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预习检测。
1.1怎么引导学生预习?我们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也强调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细化到具体预习什么?怎么预习?往往是有布置,没检查,当然更谈不上效果了。怎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呢?这就要求老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每一课的“学案导航”,要大胆取舍,强调历史大框架和基本历史的知识,让学生的预习具有有针对性。许多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会存在疑问,只有了解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促使老师全面备课,也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的预习问题怎么才能及时反馈到老师这里呢?这里就需要课代表在课前收集预习问题,再由老师从中筛选,让自己的备课能兼顾学生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1.2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检测?预习检测能从根本上反映一个同学课前的预习情况,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预习检测呢?课前检查学生“学案导航”的完成情况是最简单的途径,这能直观反映学生是否预习。当然也可以用简答,图表填空,或者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情景表演进行检测。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为例,这节课内容杂多,但比较简单,贴近生活,这节课就比较适合用以下情境。假如你生活在1908年的中国上海,家里来了位来自内陆农村的亲戚,请你根据课本所学内容设计一段情景剧并进行表演。(提示:剧本内容要涉及近代生活变迁,同时要区别农村和城市的不同变化。)这两个情境设置覆盖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能检测学生预习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体现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2 第二环——问题探究
课堂教学的功能从以本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从授知转化为启智;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化为人的整体的和谐发展。从这一点上看来问题探究这一环显得尤为重要,是最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关于问题探究在历史课堂实践中的应用,笔者在探索中认为有这样儿个要点。
2.1探究性问题怎么设置?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老师可以把与历史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到英国侵占我国香港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由于事例是学生自己找的而且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赞许,他们有一种“成功”感,学生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另外还要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2.2探究性问题怎么处理?老师公布探究性问题后,提出目的和要求,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小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当然在问题探究的处理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教学重点目标,教师要精讲要点拨,增加信息强度。讲解要突出重点,重点内容要创设情境或者展示材料,做到“论从史出”。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在探讨中提出问题,能增强反馈信息强度。以笔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实例来说,在指导学生探究过程中,就有学生当堂提出质疑:“既然新经济政策符合苏俄(联)经济发展的规律,为什么最终会被废止呢?”对于自己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们是很有积极性去解决的。正好趁此机会再次组织同学进行探讨,合力解决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好多同学提出自己的探讨的结果,书上有的没有的等等,答案就在探讨中逐渐浮出水面。
3 第三环——巩固练习
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及能力水平有哪些缺陷?这一切肯定要通过习题的训练才能得到反馈,习题的训练不仅可以打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更可以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空白点。在课堂进行巩固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课堂巩固练习的效率呢?在一年的历史教学探索中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这几个问题。
3.1练习的难度如何把握。高效的课堂巩固练习,必须遵循练习的规律,科学地设计、组织和处理好练习,让巩固练习成为课堂的“增效剂”,就得把握好巩固练习的难度。巩固练习要紧扣课标,有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练习,这样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练习,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练习的安排应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习题教学也就更不能排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例,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其中两个重点识记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对于这样的识记重点应该设计两到三个选择题呈现在巩固练习中。而关于“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样的知识点属于理解层面,可以用选择或者材料题帮助学生辅助课堂理解。
3.2教师如何引导课堂巩固?课堂巩固练习能否高效,老师的正确讲解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讲解习题时,不能一味地给学生对答案,要鼓励学生参与思维,在操作上要积极引导,允许学生对答案进行辩论,使课堂气氛处于和谐、活跃的状态之中,使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起的作用,由过去主动地讲变成“被动”地听,然后用寥寥数语在节骨眼上给予启发和点拨。
以上是笔者对一年多以来实践三环教学法模式的探索,这个仅仅是初步的探索,还期待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当然三环教学法对老师的备课要求很重要,课前准备的过程十分辛苦。结果还是很欣慰的,课堂的效率得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老师在课堂上被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