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把课堂营造成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一、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1.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创造需要心灵的自然放松,在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理,根本谈不上创造。课堂上教师不做“严父”和“尊长”,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协作伙伴,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情境,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2.用科学家大胆创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给学生讲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并引导、启发学生阅读科学家的专辑、故事,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告诉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像科学家那样展开想象、不断思考、刻苦探索,发现新问题。
3.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质疑习惯。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他们常常因好奇而质疑,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如果认为这样的问题无意义而责怪学生,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其实,学生能提出这些疑问,正是他们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和鼓励。
二、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善于创新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师应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如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例如,“修一条360米的水渠,3天修全长的20%,照这样计算,共需几天修完这条水渠?”在解题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尝试开辟各种解题角度,随着视角的每一次转换逐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每发现一种新解法,学生都会深刻体验到创造发现的成功和快乐。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流畅和深刻。
2.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联想是由一件事推向到另一件事的思考方式。各种相关联的事物反映到人们头脑中,通过大脑联想,便会形成新的观点。联想能力越强,思维越开阔;思路越开阔,创造力才强。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是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编排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利用内在规律与特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探究新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即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解决。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改变思维习惯,不受思维方向、方位的限制,以形成全新的概念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选择恰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很有价值。
三、构建创新教法,使学生勤于创新
1.先学后教。先学后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教师要多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先让学生自学,找找能发现什么规律;然后让学生交流推导出乘法分配律,再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中提到的“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如果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差也适用吗?通过学生自己尝试释疑,不仅加深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实际运用,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研究的未知问题相关联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我们可以设计诸如故事情境、活动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重问题解决过程。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是创新的重点。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设计,才能引导学生发掘这个过程中创造性的成分,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例如,教学“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试算,当学生算对时就问是怎么想的;当学生不会算时可设问:能否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来考虑呢?我们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有发展。
4.设计非常规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索创新。如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提供一些已知条件,让学生选择合成提出各种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自己编数学题,自己解答;解答一些答案不唯一的习题;推算出答案的大致范围等的情景题、开放题、技巧题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更新,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阳小学)
一、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1.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创造需要心灵的自然放松,在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理,根本谈不上创造。课堂上教师不做“严父”和“尊长”,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协作伙伴,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情境,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2.用科学家大胆创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给学生讲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并引导、启发学生阅读科学家的专辑、故事,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告诉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像科学家那样展开想象、不断思考、刻苦探索,发现新问题。
3.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质疑习惯。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他们常常因好奇而质疑,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如果认为这样的问题无意义而责怪学生,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其实,学生能提出这些疑问,正是他们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和鼓励。
二、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善于创新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师应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如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例如,“修一条360米的水渠,3天修全长的20%,照这样计算,共需几天修完这条水渠?”在解题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尝试开辟各种解题角度,随着视角的每一次转换逐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每发现一种新解法,学生都会深刻体验到创造发现的成功和快乐。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流畅和深刻。
2.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联想是由一件事推向到另一件事的思考方式。各种相关联的事物反映到人们头脑中,通过大脑联想,便会形成新的观点。联想能力越强,思维越开阔;思路越开阔,创造力才强。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是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编排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利用内在规律与特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探究新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即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解决。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改变思维习惯,不受思维方向、方位的限制,以形成全新的概念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选择恰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很有价值。
三、构建创新教法,使学生勤于创新
1.先学后教。先学后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教师要多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先让学生自学,找找能发现什么规律;然后让学生交流推导出乘法分配律,再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中提到的“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如果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差也适用吗?通过学生自己尝试释疑,不仅加深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实际运用,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研究的未知问题相关联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我们可以设计诸如故事情境、活动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重问题解决过程。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是创新的重点。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设计,才能引导学生发掘这个过程中创造性的成分,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例如,教学“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试算,当学生算对时就问是怎么想的;当学生不会算时可设问:能否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来考虑呢?我们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有发展。
4.设计非常规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索创新。如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提供一些已知条件,让学生选择合成提出各种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自己编数学题,自己解答;解答一些答案不唯一的习题;推算出答案的大致范围等的情景题、开放题、技巧题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更新,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