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纲:
一 对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
二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大的改善。但是,目前在中国,特别是西部农村一些地区有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父母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别人谈论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留守儿童没有得到适当的家庭教育和关爱,产生了许多身心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突出的是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然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另外,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尊心极敏感。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因素:
(一)父母榜样作用的发挥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儿童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却不是家庭关注的中心,很多留守儿童情感心理被家人所忽视,他们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变化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然而亲子关系的失谐和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共同剥夺了留守儿童正常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若家庭关系不够和谐,子女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就难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困惑。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抚慰和呵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缺少可以模仿的清晰的榜样形象以及父母对其亲社会行为的评价、奖励和强化,人为地剥夺了他们正常社会学习过程,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影响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然而此时若不良同伴群体替代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将自己一些消极思想以及一些诸如抽烟、喝酒、进网吧、看不良录像、逃学和打架等不良恶习带入并污染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学习过程。留守儿童受到同伴群体的感染,在与他们交往過程中不断模仿、强化这类恶习,从而导致自身误入歧途并影响自己正常社会化。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的教育方式是留守儿童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决定了其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农村留守儿童所受到的教育不仅来自父母也来自现有监护人。但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不管是父母还是监护人在教育方式上均存在一定的误区。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漠不关心和物质满足 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采取放任自流和漠不关心的教养方式,很少与子女进行沟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社会化非常不利。由于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长期不能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心理上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往往采用通过金钱、物质上满足儿童的需要来对其进行补偿的错误教育方式,这极易使子女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因此物质上满足并不是儿童健康成长全部需要,父母还应关注他们精神心灵上的需要。据调查发现,监护人对 留守儿童儿童的教育方式 主要以隔代监护型和“单亲”留守型为主。
二 学业问题
因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缺位,留守儿童的学业面临着诸多问题。父母外出后,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差,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和理想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功利性(如打工挣钱),迟到现象增多,学习时间的保障水平下降,家庭学习辅导与监督的不力,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效果欠佳,学业成绩下降。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可见一斑。留守儿童一部分寄养在亲戚家缺乏家庭教育和督促。也有一部分是由老人监护,教育问题存在代沟,老人多半是溺爱,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家务活全包有时还到学校帮值日,甚至还代写作业,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主动性、自制力差。有的留守儿童思念父母,厌学甚至中途弃学而逃。
三 身体健康问题。
因为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常常交由亲戚代为照看,而这部分亲戚可能因繁重的农活,或因年龄较大、文化和医疗知识匮乏,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看护和教育孩子,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持续偏高。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留守儿童还面临着照顾不周、吃不好饭的窘境。多种证据表明,出身贫困、生活环境不卫生、缺少精神激励或教育,并在幼年时期营养不良的儿童,其身心发育迟缓的可能性远大于较富有家庭的儿童;儿童时期的心理困扰与未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在不健全家庭中成长且缺乏外界支持的儿童,有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高。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能得到健康成长呢?浅谈自己一些看法:
一、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辅导。
二、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通过开家长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儿童感受 到自己父母时常就在旁边,让心理感到温暖,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搞活管理,把学校教师和对儿童有责任心、爱心的在家的亲戚、邻居聘请为“义务家长”、“爱心妈妈”。把留守儿童分为孤儿、单亲家庭儿童、双亲外出打工儿童三大类,平时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课外按照“就近帮教、就亲帮教、分类帮教”的原则,将“义务家长”、“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一一结对帮教,“义务家长”、“爱心妈妈”要做到清楚结对帮教孩子父母打工去向、联系方式,知道其家庭住址、经济来源,知道孩子想什么、做什么和最需要什么,每周与他们开展一次谈心,每月一次家访,与家长通一次电话。同时,建立留守儿童救助基金,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组建一批示范“留守儿童关爱之家”。
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已经困扰着农村的教育发展,困扰着一部分家庭,影响到一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学校虽然担负着育人的主要阵地,培养着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光靠学校紧紧是不够的,让全社会都一起来关心、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同在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人才。
一 对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
二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大的改善。但是,目前在中国,特别是西部农村一些地区有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父母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别人谈论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留守儿童没有得到适当的家庭教育和关爱,产生了许多身心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突出的是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然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另外,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尊心极敏感。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因素:
(一)父母榜样作用的发挥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儿童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却不是家庭关注的中心,很多留守儿童情感心理被家人所忽视,他们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变化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然而亲子关系的失谐和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共同剥夺了留守儿童正常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若家庭关系不够和谐,子女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就难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困惑。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抚慰和呵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缺少可以模仿的清晰的榜样形象以及父母对其亲社会行为的评价、奖励和强化,人为地剥夺了他们正常社会学习过程,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影响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然而此时若不良同伴群体替代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将自己一些消极思想以及一些诸如抽烟、喝酒、进网吧、看不良录像、逃学和打架等不良恶习带入并污染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学习过程。留守儿童受到同伴群体的感染,在与他们交往過程中不断模仿、强化这类恶习,从而导致自身误入歧途并影响自己正常社会化。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的教育方式是留守儿童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决定了其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农村留守儿童所受到的教育不仅来自父母也来自现有监护人。但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不管是父母还是监护人在教育方式上均存在一定的误区。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漠不关心和物质满足 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采取放任自流和漠不关心的教养方式,很少与子女进行沟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社会化非常不利。由于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长期不能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心理上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往往采用通过金钱、物质上满足儿童的需要来对其进行补偿的错误教育方式,这极易使子女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因此物质上满足并不是儿童健康成长全部需要,父母还应关注他们精神心灵上的需要。据调查发现,监护人对 留守儿童儿童的教育方式 主要以隔代监护型和“单亲”留守型为主。
二 学业问题
因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缺位,留守儿童的学业面临着诸多问题。父母外出后,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差,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和理想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功利性(如打工挣钱),迟到现象增多,学习时间的保障水平下降,家庭学习辅导与监督的不力,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效果欠佳,学业成绩下降。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可见一斑。留守儿童一部分寄养在亲戚家缺乏家庭教育和督促。也有一部分是由老人监护,教育问题存在代沟,老人多半是溺爱,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家务活全包有时还到学校帮值日,甚至还代写作业,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主动性、自制力差。有的留守儿童思念父母,厌学甚至中途弃学而逃。
三 身体健康问题。
因为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常常交由亲戚代为照看,而这部分亲戚可能因繁重的农活,或因年龄较大、文化和医疗知识匮乏,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看护和教育孩子,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持续偏高。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留守儿童还面临着照顾不周、吃不好饭的窘境。多种证据表明,出身贫困、生活环境不卫生、缺少精神激励或教育,并在幼年时期营养不良的儿童,其身心发育迟缓的可能性远大于较富有家庭的儿童;儿童时期的心理困扰与未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在不健全家庭中成长且缺乏外界支持的儿童,有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高。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能得到健康成长呢?浅谈自己一些看法:
一、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辅导。
二、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通过开家长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儿童感受 到自己父母时常就在旁边,让心理感到温暖,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搞活管理,把学校教师和对儿童有责任心、爱心的在家的亲戚、邻居聘请为“义务家长”、“爱心妈妈”。把留守儿童分为孤儿、单亲家庭儿童、双亲外出打工儿童三大类,平时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课外按照“就近帮教、就亲帮教、分类帮教”的原则,将“义务家长”、“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一一结对帮教,“义务家长”、“爱心妈妈”要做到清楚结对帮教孩子父母打工去向、联系方式,知道其家庭住址、经济来源,知道孩子想什么、做什么和最需要什么,每周与他们开展一次谈心,每月一次家访,与家长通一次电话。同时,建立留守儿童救助基金,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组建一批示范“留守儿童关爱之家”。
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已经困扰着农村的教育发展,困扰着一部分家庭,影响到一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学校虽然担负着育人的主要阵地,培养着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光靠学校紧紧是不够的,让全社会都一起来关心、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同在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