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靴形钺,或称不对称形钺、靴形斧、足形斧等,是我国南方青铜器中的一类典型器物,它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分布。本文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各家关于不对称形钺的分布、年代、类型、族属、用途的各种意见,试图提出自己的的观点。
一、靴形钺的发现、分布与年代
靴形钺在两广、云贵乃至东南亚部分地区颇为盛行。 由于目前所见靴形钺大部分为采集品或传世品,正式发掘而来的数量较少,关于靴形钺的年代问题,有明确出土单位,未被扰乱者,或出土单位被扰乱但有共出器物者年代意见较为统一。如以下几例:晋宁石寨山两次发掘的四件靴形钺,通过对墓葬形制、出土物类型学分析及6号墓所出的“滇王之印”,可以明确第一次发掘的三件入土时间都在西汉时期,第四次发掘的一件应在西汉后期至东汉初年。 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按报告分期,属于Ⅰ类墓,其年代定在战国末至武帝前。 广西恭城秧家两件出土于已被破坏的墓葬中,但根据同出器物的风格可以将两件靴形钺定在战国中晚期。德庆的一件靴形钺根据同出的铜剑、陶瓠壶推断年代为战国时期。广宁所出一件据同出陶器及墓葬形制也推定为战国时期。越南东山有明确地层关系的靴形钺共六件,推断其入土年代为西汉时期。
二、靴形钺的类型与起源
靴形钺的类型划分,在此以汪宁生先生《试论不对称型铜钺》与范勇先生《再论不对称形铜钺》两文中的划分为例,对比其分类标准。
汪宁生先生将不对称形钺分为四种类型:
Ⅰ型制作一般较粗糙,花纹仅限銎部且较简单,刃的两端不相对称程度相差不大。过去学者不把这种器物列入“不对称斧”的范围之内。我们认为,从用途、用法考虑,它仍应是这种钺的一种形式,或可称为“原始型”。晋宁石寨山的M3:138、M6:15、M12:128,江川李家山的M24:25,过去越南的一些采集品,均属于此型。
Ⅱ型刃之两端长短相差悬殊,不对称显著。其中大体可分为两种:有些短的一端已成圆形,形如足踵,故称为“圆踵型”。有的短的一端仍保持尖角,而刃身较高。更有銎斜置与刃的短端或一直线者。除銎上有花纹外,刃身亦铸有纹饰,几何花纹之外开始出现写实图像(鹿、“羽人“等)。上述广东德庆的M1:15、广宁出土者、阳土发掘所得的,均可划入此型。
Ⅲ形刃之一端变为方形,使整个器形真像一只靴子,故亦称为“方踵形”。有的刃身纹饰特别精美,表现船、鹿、鸟、“羽人”等写实图像。上述广西恭城的两件,湖南采集品中所谓“Ⅲ世”的两件均属此类。在越南,此型发现尤多。
Ⅳ型这是不对称形钺中的“异型“。主要代表是印尼那种形体较大的细长型,及与其有关联的越南发现的一种刃尖上卷如钩或更形成圆孔者,以及越南发现的那种刃身镂空者及江川李家山发现那件实心柄者。
汪宁生先生认为不对称形铜钺多见于云南和越南北部、中部,且最早形态也见于该地,提出了不对称形铜钺起源于这一地区的意见。
范勇先生将不对称形铜钺划分为六种类型:
Ⅰ型半圆形刃,刃一段呈弧状向外鼓出,另一端平直成銎。器身素面,制作粗糙。
Ⅱ型 弧形或平直刃。刀两端长短相差悬殊,不对称显著。有銎,呈六角形或扁圆形,器身似靴。可分为3式:a式刃一端为圆弧,形如足踵,另一端較长。b式器形同a式,单刃一端更长,个别器物有精美的几何纹饰。c式刃一端为方角,另一端刃尖与銎多呈曲弧状。亦称为“方踵形”。器身多有精美纹饰,如鹿、狗、水鸟、船等图像和回形纹、云雷纹等纹饰。
Ⅲ型月形刃,扁圆銎。銎上多饰有图像、纹饰,纹饰以锯齿纹、三角纹、圆圈勾连纹为主。可分为2式:a式半月刃,刃两端为锐角。b式月牙形刃。
Ⅳ型斜弧刃,刃一端呈弯卷状,另一端为平直断面,有銎,器身多纹饰。有的器用线沿刃边勾出舟形,人在其中,宛如乘舟。
Ⅴ型半圆形刃,刃两端与銎相连,似两桥相架,故有人称为“有桥斧”。实际上是模仿舟船,銎似桅,桥似缆绳。器身上均有人乘舟船的图像。
Ⅵ型斜刃,刃两端向上曲弧成身,近銎处内折成肩,短銎。器身整体似铲形,素面。
三、靴形钺的用途
靴形钺较之普通铜钺,多出土自小型竖穴土坑墓,同出的多为实用生活用器、生产工具和兵器,礼器较少。这些靴形钺形体多较小巧,结构、铸造方法简单,工艺拙稚,形制多变,无一定规范。许多靴形钺通体无纹饰,刃缘或銎部多有磨损或崩口,是经常使用、不断砥砺的结果。部分制造精美的靴形钺则可能是仪式用具。一般普通靴形钺主要主要作用如下:
1、由一般斧钺分化而出作为战士的一种武器。越南玉缕铜鼓胴部有水上征战或训练的图案,船上的队伍由持靴形钺、矛、槊的兵士组成。
2、用于宗教活动之中,常和盾牌一起成为人们表演战舞或举行宗教仪式的一种“道具”。晋宁石寨山M14出土鼓上有“羽人”手持类似靴形钺兵器起舞的图像。
3、除草器。台湾高山族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一些民族现在仍使用类似的铁制靴形器及“草桠”除草。
4、切割皮革所用工具。
5、纺织工具。云南江川李家山M17出土一件钺形器,因与纺织工具共置一处,报告编写者认为其功能疑与纺织有关。
四、靴形钺的族属问题
蒋延瑜先生指出,靴形钺主要发现于广西、广东、云南和越南北部,湖南衡山霞流市出土的一件靴形钺其形制亦与越南北部同类铜钺酷似,而装饰图案却铜广西左江崖画上所绘图案相似,推测该件应是从越南北部流传入湖南。靴形钺主要发现地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应该是骆越人和西瓯人的活动区域,故属骆越人或西瓯人遗物。
范勇先生将不对称形铜钺分为三个地方类型,这三个类型的族属不能一概而论。他认为滇池类型的族属应为滇人,即楚将庄蹻及其部众与滇池地区靡莫人融合而成的民族。两广类型的族属可能与西瓯有关。红河类型属于东山文化,而东山文化为骆越文化,骆越则为濮僚族系的一支。
一、靴形钺的发现、分布与年代
靴形钺在两广、云贵乃至东南亚部分地区颇为盛行。 由于目前所见靴形钺大部分为采集品或传世品,正式发掘而来的数量较少,关于靴形钺的年代问题,有明确出土单位,未被扰乱者,或出土单位被扰乱但有共出器物者年代意见较为统一。如以下几例:晋宁石寨山两次发掘的四件靴形钺,通过对墓葬形制、出土物类型学分析及6号墓所出的“滇王之印”,可以明确第一次发掘的三件入土时间都在西汉时期,第四次发掘的一件应在西汉后期至东汉初年。 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按报告分期,属于Ⅰ类墓,其年代定在战国末至武帝前。 广西恭城秧家两件出土于已被破坏的墓葬中,但根据同出器物的风格可以将两件靴形钺定在战国中晚期。德庆的一件靴形钺根据同出的铜剑、陶瓠壶推断年代为战国时期。广宁所出一件据同出陶器及墓葬形制也推定为战国时期。越南东山有明确地层关系的靴形钺共六件,推断其入土年代为西汉时期。
二、靴形钺的类型与起源
靴形钺的类型划分,在此以汪宁生先生《试论不对称型铜钺》与范勇先生《再论不对称形铜钺》两文中的划分为例,对比其分类标准。
汪宁生先生将不对称形钺分为四种类型:
Ⅰ型制作一般较粗糙,花纹仅限銎部且较简单,刃的两端不相对称程度相差不大。过去学者不把这种器物列入“不对称斧”的范围之内。我们认为,从用途、用法考虑,它仍应是这种钺的一种形式,或可称为“原始型”。晋宁石寨山的M3:138、M6:15、M12:128,江川李家山的M24:25,过去越南的一些采集品,均属于此型。
Ⅱ型刃之两端长短相差悬殊,不对称显著。其中大体可分为两种:有些短的一端已成圆形,形如足踵,故称为“圆踵型”。有的短的一端仍保持尖角,而刃身较高。更有銎斜置与刃的短端或一直线者。除銎上有花纹外,刃身亦铸有纹饰,几何花纹之外开始出现写实图像(鹿、“羽人“等)。上述广东德庆的M1:15、广宁出土者、阳土发掘所得的,均可划入此型。
Ⅲ形刃之一端变为方形,使整个器形真像一只靴子,故亦称为“方踵形”。有的刃身纹饰特别精美,表现船、鹿、鸟、“羽人”等写实图像。上述广西恭城的两件,湖南采集品中所谓“Ⅲ世”的两件均属此类。在越南,此型发现尤多。
Ⅳ型这是不对称形钺中的“异型“。主要代表是印尼那种形体较大的细长型,及与其有关联的越南发现的一种刃尖上卷如钩或更形成圆孔者,以及越南发现的那种刃身镂空者及江川李家山发现那件实心柄者。
汪宁生先生认为不对称形铜钺多见于云南和越南北部、中部,且最早形态也见于该地,提出了不对称形铜钺起源于这一地区的意见。
范勇先生将不对称形铜钺划分为六种类型:
Ⅰ型半圆形刃,刃一段呈弧状向外鼓出,另一端平直成銎。器身素面,制作粗糙。
Ⅱ型 弧形或平直刃。刀两端长短相差悬殊,不对称显著。有銎,呈六角形或扁圆形,器身似靴。可分为3式:a式刃一端为圆弧,形如足踵,另一端較长。b式器形同a式,单刃一端更长,个别器物有精美的几何纹饰。c式刃一端为方角,另一端刃尖与銎多呈曲弧状。亦称为“方踵形”。器身多有精美纹饰,如鹿、狗、水鸟、船等图像和回形纹、云雷纹等纹饰。
Ⅲ型月形刃,扁圆銎。銎上多饰有图像、纹饰,纹饰以锯齿纹、三角纹、圆圈勾连纹为主。可分为2式:a式半月刃,刃两端为锐角。b式月牙形刃。
Ⅳ型斜弧刃,刃一端呈弯卷状,另一端为平直断面,有銎,器身多纹饰。有的器用线沿刃边勾出舟形,人在其中,宛如乘舟。
Ⅴ型半圆形刃,刃两端与銎相连,似两桥相架,故有人称为“有桥斧”。实际上是模仿舟船,銎似桅,桥似缆绳。器身上均有人乘舟船的图像。
Ⅵ型斜刃,刃两端向上曲弧成身,近銎处内折成肩,短銎。器身整体似铲形,素面。
三、靴形钺的用途
靴形钺较之普通铜钺,多出土自小型竖穴土坑墓,同出的多为实用生活用器、生产工具和兵器,礼器较少。这些靴形钺形体多较小巧,结构、铸造方法简单,工艺拙稚,形制多变,无一定规范。许多靴形钺通体无纹饰,刃缘或銎部多有磨损或崩口,是经常使用、不断砥砺的结果。部分制造精美的靴形钺则可能是仪式用具。一般普通靴形钺主要主要作用如下:
1、由一般斧钺分化而出作为战士的一种武器。越南玉缕铜鼓胴部有水上征战或训练的图案,船上的队伍由持靴形钺、矛、槊的兵士组成。
2、用于宗教活动之中,常和盾牌一起成为人们表演战舞或举行宗教仪式的一种“道具”。晋宁石寨山M14出土鼓上有“羽人”手持类似靴形钺兵器起舞的图像。
3、除草器。台湾高山族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一些民族现在仍使用类似的铁制靴形器及“草桠”除草。
4、切割皮革所用工具。
5、纺织工具。云南江川李家山M17出土一件钺形器,因与纺织工具共置一处,报告编写者认为其功能疑与纺织有关。
四、靴形钺的族属问题
蒋延瑜先生指出,靴形钺主要发现于广西、广东、云南和越南北部,湖南衡山霞流市出土的一件靴形钺其形制亦与越南北部同类铜钺酷似,而装饰图案却铜广西左江崖画上所绘图案相似,推测该件应是从越南北部流传入湖南。靴形钺主要发现地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应该是骆越人和西瓯人的活动区域,故属骆越人或西瓯人遗物。
范勇先生将不对称形铜钺分为三个地方类型,这三个类型的族属不能一概而论。他认为滇池类型的族属应为滇人,即楚将庄蹻及其部众与滇池地区靡莫人融合而成的民族。两广类型的族属可能与西瓯有关。红河类型属于东山文化,而东山文化为骆越文化,骆越则为濮僚族系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