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牛”乳业自1999年1月创立以来,短短的三年时间,资产总額从最初的1000多万元增长到近10亿元,年销售额由1999年的4365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21亿多元,2002年销售额是1999年销售额的48.1倍。它以1947.31%的成长速度位居1999-2001年度中国超速成长百强企业(非上市、非国有控股)榜首,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超速成长的最高速度———“蒙牛速度”。短短三年时间,“蒙牛”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以其迅猛发展跻身中国乳业四强。蒙牛其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
一、虚拟联合:“先建市场,后建工厂”。1999年初“蒙牛”创立时,只有一间53平方米的办公室,所处的是一种“三无”状态: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面对这种情况,牛根生提出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逆向经营模式,通过虚拟联合,为合作方出标准、出技术、出品牌,运作了国内8家困难企业,盘活了3.78亿资产。1999年5月“蒙牛”在华北推出第一批冰淇淋产品———“蒙牛转转”,借当时广为传唱的一曲《常回家看看》,打出“蒙牛转转,回家看看”的广告语,并以其香浓的口味迅速赢得市场接纳。随后,“蒙牛”在呼和浩特市和林葛尔县的生产基地开始筹建,1999年底,一期工程竣工投产,“蒙牛”开始由“虚”转“实”。
“蒙牛”还将“虚拟联合”的方式渗透到资本经营的各个方面。通过经济杠杆的调控,“蒙牛”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目前,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600多辆运输车、奶罐车、冷藏车,5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近10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合计达5亿多资产都是通过当地政府及公司的动员和组织由社会投资完成。“蒙牛”把传统企业的“体内循环”变成了“体外循环”,把传统经营的“企业办社会”变成了“社会办企业”。
“虚拟联合”是企业能够实现超速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再生产的一种方式。企业通过“虚拟联合”可以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快资本积聚,从而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增长。进行“虚拟联合”的前提是核心企业必须掌握生产的关键技术、产品配方和市场销售渠道,但不必具备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生产条件,通过现代的信息网络和物流体系将具备相应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机地组织起来,进行联合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企业的超速发展。这种“虚拟联合”的方式使得拥有产权不再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因而不需要采用传统的资本积累或集中的方式就能达到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实现企业的超速成长。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瓶颈”,“蒙牛”所采用的虚拟经营模式为西部企业超速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
二、市场导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在确定产业、产品发展重点和方向上都过多地强调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什么资源就上什么项目”的传统模式,而未能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非资源要素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发挥资源优势的问题上,必须首先确立市场导向的观念。
“蒙牛”看到乳业在中国是个朝阳产业,更是个健康产业,它关系到整个民族未来的素质。中国乳业正处于上升时期,每年增速为30%左右。内蒙古幅员辽阔,地处北纬30~45度之间,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是最好的奶牛饲养带,所产牛奶质量好。乳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都非常大。目前,中国乳业是大城市乳业。根据呼和浩特人均牛奶拥有量全国第一,牛奶生产和消费增速也居全国第一的情况,“蒙牛”在2001年6月,推出以“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为主题的市场活动,提出建设“中国乳都”的发展战略,以呼和浩特为轴心,向西进入包头、巴盟地区;向东进入通辽、兴安盟地区,不断向外延伸。在外省,“蒙牛”首先进军北京市场,通过精心策划,“蒙牛”在王府井大街作了长达一周的冰淇淋免费品尝活动,这在业内实不多见。由此激荡了乳品行业的行销体系,经销商们纷纷与“蒙牛”洽谈合作。这次活动花费仅3万多元,却起到了上百万元的广告效果,当年北京销售额达1800万,跻身行业前10名。随着市场的打开,2002年10月“蒙牛”投资2.2个亿开始建设北京生产基地,随后“蒙牛”的营销中心和新产品研发中心也将移迁北京。
中国乳业消费与国情相关,平均消费水平低。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在农村,而中国的农民养牛卖牛奶却喝不起牛奶。“蒙牛”力主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活,使农民尽快也能喝上牛奶。“蒙牛”还大力提倡“学生奶”,让中国更多的孩子喝牛奶成长起来,提高身体素质。“蒙牛”针对成人对乳糖的不适症推出新产品,减少乳糖含量,让喝牛奶的人更多,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蒙牛”以市场为导向,主动开拓市场,积极创造市场,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将资源优势真正地转化为了竞争优势,从而能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三、企业文化:“蒙牛”的“基因工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积累、筛选、提炼并倡导的一套优良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它是企业的“灵魂”,能激发人们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活动。有位教育家曾说:“一两基因胜过一吨教育。”产品一旦植入文化“基因”,就能够带来企业的巨大进步。牛根生将企业文化喻为“蒙牛”的“基因工程”,“蒙牛”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在寻找“长寿基因”。企业文化如“基因”一样决定着它的发展。
“天下万物有无相生”。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资金、产品这些都是有形之物,而包涵着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企业家精神、团队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容都是无形之物,“无”比“有”更持久、更有价值、更具生命力。“蒙牛”以诚信构筑企业文化的核心,以强乳兴农为其使命,用学习、沟通和自我超越的企业精神打造百年“蒙牛”的品牌。在“蒙牛”厂区,你可以看到上百个标语牌:“产品等于人品”、“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不能服务于他人者无法指挥他人”……这些标语并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蒙牛”提倡相互尊重的拇指文化,让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感到伟大和高尚,在工作中感受生命的意义。“蒙牛”制度严明,细微到用餐不许剩饭,反对铺张浪费,人人确立座右铭……把用人工作变成工作育人。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没有卓越的企业。“蒙牛”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的支撑,才成就了它超常规发展的速度。
四、资本扩张:企业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应具有全球视野,善于最有效的利用境外资金为自己的发展服务。“蒙牛”的超速发展吸引了国际投资家的注意,摩根士丹利、鼎辉、英联三大国际财团联合向“蒙牛”注资2600万美元(2.16亿人民币),参股比例达32.7%,这是国内乳业获得的最大一笔外来资金。国际投资集团下注中国乳业,不仅看准了中国国内乳业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更看重的是“蒙牛”的超常规发展。“蒙牛”此次引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国际化的游戏规则,借势在国际市场扩大影响,从而为步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坚实基础。32.7%的这个比例是在“蒙牛”与外商进行了近20轮的谈判后方才降下来最后达成的,从而保证了中方对“蒙牛”的控股权。这一点在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并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大肆占据中国名牌企业控股权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蒙牛”为发展壮大民族工业,创立民族品牌做出了巨大努力。
资本扩张不是企业发展的目的,而是增强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手段。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积聚资本,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市场信息,谁能够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取胜。“蒙牛”正是遵循这样的竞争规律,通过境外融资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竞争实力,继续其超速发展。
“蒙牛”的超速发展展现了西部地区所孕育的巨大经济潜力。“超速发展”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快速增长的概念,仅仅凭罗列几个数字就能够说明问题的,它不仅是短期内数量的外延性扩张,更是一个内涵经济质量迅速提升的过程。在传统的观念中,企业每年以1000%的速度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运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和创新模式,可以使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在资产总量、生产规模、市场份额以及盈利水平等方面以超常规的速度实现扩张和增长。在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去甚远,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西部地区企业若不实现超速发展,怎能迅速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怎能尽快赶上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超速发展是西部企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运用现代的创新理念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经营模式,增强自身实力,实现超速发展。“蒙牛”作为带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只“领头羊”,创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超常规发展的道路,为西部地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一、虚拟联合:“先建市场,后建工厂”。1999年初“蒙牛”创立时,只有一间53平方米的办公室,所处的是一种“三无”状态: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面对这种情况,牛根生提出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逆向经营模式,通过虚拟联合,为合作方出标准、出技术、出品牌,运作了国内8家困难企业,盘活了3.78亿资产。1999年5月“蒙牛”在华北推出第一批冰淇淋产品———“蒙牛转转”,借当时广为传唱的一曲《常回家看看》,打出“蒙牛转转,回家看看”的广告语,并以其香浓的口味迅速赢得市场接纳。随后,“蒙牛”在呼和浩特市和林葛尔县的生产基地开始筹建,1999年底,一期工程竣工投产,“蒙牛”开始由“虚”转“实”。
“蒙牛”还将“虚拟联合”的方式渗透到资本经营的各个方面。通过经济杠杆的调控,“蒙牛”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目前,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600多辆运输车、奶罐车、冷藏车,5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近10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合计达5亿多资产都是通过当地政府及公司的动员和组织由社会投资完成。“蒙牛”把传统企业的“体内循环”变成了“体外循环”,把传统经营的“企业办社会”变成了“社会办企业”。
“虚拟联合”是企业能够实现超速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再生产的一种方式。企业通过“虚拟联合”可以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快资本积聚,从而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增长。进行“虚拟联合”的前提是核心企业必须掌握生产的关键技术、产品配方和市场销售渠道,但不必具备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生产条件,通过现代的信息网络和物流体系将具备相应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机地组织起来,进行联合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企业的超速发展。这种“虚拟联合”的方式使得拥有产权不再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因而不需要采用传统的资本积累或集中的方式就能达到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实现企业的超速成长。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瓶颈”,“蒙牛”所采用的虚拟经营模式为西部企业超速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
二、市场导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在确定产业、产品发展重点和方向上都过多地强调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什么资源就上什么项目”的传统模式,而未能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非资源要素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发挥资源优势的问题上,必须首先确立市场导向的观念。
“蒙牛”看到乳业在中国是个朝阳产业,更是个健康产业,它关系到整个民族未来的素质。中国乳业正处于上升时期,每年增速为30%左右。内蒙古幅员辽阔,地处北纬30~45度之间,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是最好的奶牛饲养带,所产牛奶质量好。乳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都非常大。目前,中国乳业是大城市乳业。根据呼和浩特人均牛奶拥有量全国第一,牛奶生产和消费增速也居全国第一的情况,“蒙牛”在2001年6月,推出以“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为主题的市场活动,提出建设“中国乳都”的发展战略,以呼和浩特为轴心,向西进入包头、巴盟地区;向东进入通辽、兴安盟地区,不断向外延伸。在外省,“蒙牛”首先进军北京市场,通过精心策划,“蒙牛”在王府井大街作了长达一周的冰淇淋免费品尝活动,这在业内实不多见。由此激荡了乳品行业的行销体系,经销商们纷纷与“蒙牛”洽谈合作。这次活动花费仅3万多元,却起到了上百万元的广告效果,当年北京销售额达1800万,跻身行业前10名。随着市场的打开,2002年10月“蒙牛”投资2.2个亿开始建设北京生产基地,随后“蒙牛”的营销中心和新产品研发中心也将移迁北京。
中国乳业消费与国情相关,平均消费水平低。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在农村,而中国的农民养牛卖牛奶却喝不起牛奶。“蒙牛”力主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活,使农民尽快也能喝上牛奶。“蒙牛”还大力提倡“学生奶”,让中国更多的孩子喝牛奶成长起来,提高身体素质。“蒙牛”针对成人对乳糖的不适症推出新产品,减少乳糖含量,让喝牛奶的人更多,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蒙牛”以市场为导向,主动开拓市场,积极创造市场,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将资源优势真正地转化为了竞争优势,从而能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三、企业文化:“蒙牛”的“基因工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积累、筛选、提炼并倡导的一套优良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它是企业的“灵魂”,能激发人们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活动。有位教育家曾说:“一两基因胜过一吨教育。”产品一旦植入文化“基因”,就能够带来企业的巨大进步。牛根生将企业文化喻为“蒙牛”的“基因工程”,“蒙牛”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在寻找“长寿基因”。企业文化如“基因”一样决定着它的发展。
“天下万物有无相生”。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资金、产品这些都是有形之物,而包涵着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企业家精神、团队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容都是无形之物,“无”比“有”更持久、更有价值、更具生命力。“蒙牛”以诚信构筑企业文化的核心,以强乳兴农为其使命,用学习、沟通和自我超越的企业精神打造百年“蒙牛”的品牌。在“蒙牛”厂区,你可以看到上百个标语牌:“产品等于人品”、“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不能服务于他人者无法指挥他人”……这些标语并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蒙牛”提倡相互尊重的拇指文化,让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感到伟大和高尚,在工作中感受生命的意义。“蒙牛”制度严明,细微到用餐不许剩饭,反对铺张浪费,人人确立座右铭……把用人工作变成工作育人。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没有卓越的企业。“蒙牛”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的支撑,才成就了它超常规发展的速度。
四、资本扩张:企业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应具有全球视野,善于最有效的利用境外资金为自己的发展服务。“蒙牛”的超速发展吸引了国际投资家的注意,摩根士丹利、鼎辉、英联三大国际财团联合向“蒙牛”注资2600万美元(2.16亿人民币),参股比例达32.7%,这是国内乳业获得的最大一笔外来资金。国际投资集团下注中国乳业,不仅看准了中国国内乳业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更看重的是“蒙牛”的超常规发展。“蒙牛”此次引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国际化的游戏规则,借势在国际市场扩大影响,从而为步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坚实基础。32.7%的这个比例是在“蒙牛”与外商进行了近20轮的谈判后方才降下来最后达成的,从而保证了中方对“蒙牛”的控股权。这一点在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并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大肆占据中国名牌企业控股权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蒙牛”为发展壮大民族工业,创立民族品牌做出了巨大努力。
资本扩张不是企业发展的目的,而是增强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手段。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积聚资本,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市场信息,谁能够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取胜。“蒙牛”正是遵循这样的竞争规律,通过境外融资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竞争实力,继续其超速发展。
“蒙牛”的超速发展展现了西部地区所孕育的巨大经济潜力。“超速发展”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快速增长的概念,仅仅凭罗列几个数字就能够说明问题的,它不仅是短期内数量的外延性扩张,更是一个内涵经济质量迅速提升的过程。在传统的观念中,企业每年以1000%的速度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运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和创新模式,可以使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在资产总量、生产规模、市场份额以及盈利水平等方面以超常规的速度实现扩张和增长。在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去甚远,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西部地区企业若不实现超速发展,怎能迅速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怎能尽快赶上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超速发展是西部企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运用现代的创新理念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经营模式,增强自身实力,实现超速发展。“蒙牛”作为带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只“领头羊”,创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超常规发展的道路,为西部地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