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与中印文化交流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sdfsd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泰戈尔与中国的渊源深厚,他一直非常关注中国,在1924年访问中国时便掀起了一股“泰戈尔热”。鲁迅也在此期间与泰戈尔会过面,此后便多次在作品中提到泰戈尔。2016年“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的举办,无疑又助推了人们对鲁迅与泰戈尔之间精神文化联系的关注。从鲁迅对印度的关注、泰戈尔对中国的关注,到鲁迅与泰戈尔的会面,再到举办以鲁迅与泰戈尔为代表的中印文化交流,可以看出鲁迅与泰戈尔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符号的重要价值以及他们对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促进意义。
  关键词:鲁迅 泰戈尔 对话 文化交流
  泰戈尔与中国的渊源深厚,他一直非常关注中国,在1924年访问中国时便掀起了一股“泰戈尔热”。鲁迅也在此期间与泰戈尔会过面,此后便多次在作品中提到泰戈尔。2016年“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无疑激起了人们对鲁迅与泰戈尔的精神联系以及中印文化交流的关注。从鲁迅对印度的关注,泰戈尔对中国的关注,到鲁迅与泰戈尔的会面,再到举办以鲁迅与泰戈尔为代表的中印文化交流,可以看出鲁迅与泰戈尔作为中印文学的代表性符号对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一、鲁迅与泰戈尔的精神联系
  早在日本留学时,鲁迅就开始关注世界各弱小民族的文学,并开始注意到印度与印度文学。鲁迅后来就曾说:“波兰印度,文籍较多;中国人说起他的也最多;我也留心最早,却很替他们抱着希望。”④鲁迅对于印度文化的关注,涉及印度的宗教、艺术、社会现状等,但是最多的还是印度的佛教,他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②在鲁迅看来,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的文化都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而鲁迅自己作品就受到过印度佛教的影响,并留有佛教的痕迹。季羡林就指出:“熟悉汉译佛典的人都会发现,鲁迅在运用词汇的时候很受佛典的影响。”(3)不仅词汇,在鲁迅文章内容上,也有涉及印度佛教的。1926年鲁迅所写的《无常》一文,其题目“无常”本身就是佛教名词。他在文中这样描述:“我也没有研究过小乘佛教的经典,但据耳食之谈,则在印度的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狱里做主任。”④此外,鲁迅还曾委托南京金陵刻经处,刻印过《百喻经》,由此可见鲁迅与印度佛教的深厚。
  1924年,因为泰戈尔的访华,在中闫掀起了一阵“泰戈尔热”。鲁迅对印度的关注,便很快将目光转移到泰戈尔的个人上。一开始,对于国内知识分子对泰戈尔的“捧杀”态度,鲁迅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在他看来,国人“捧杀”的态度恰恰体现出他们对泰戈尔的盲目崇拜,很多喜欢泰戈尔的人却并不能真正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十年之后,鲁迅在回忆泰戈尔来华的情景时依然记忆犹新:“我记起了泰戈尔。他到中罔来了,开坛讲演,人给他摆出一张琴,烧上一炉香,左有林长民,右有徐志摩,各各头戴印度帽。”(5)而鲁迅长孙周令飞在“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文化交流活动中就指出,鲁迅是泰戈尔真正的中国知音。他说:“鲁迅认为,当时中国、越南、朝鲜都是无声的,没能发出民族的真声音,而泰戈尔则是当时印度唯一发出民族真正呼声的人。这说明,鲁迅是真正看到泰戈尔深刻的思想、看到他对于印度、对于中国以至于人类伟大意义的人。”⑥
  也正是在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问,鲁迅与泰戈尔有过一次难得的会面,他们虽无言语上的交流沟通,但他们在精神上却有着深刻的联系,鲁迅通过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泰戈尔的关注和欣赏。据不完全统计,鲁迅至少有十四次提到泰戈尔,可见泰戈尔对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二、鲁迅与泰戈尔的当代价值
  在中罔和印度,鲁迅与泰戈尔都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并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登上了东方文学最高峰的作家,都对世界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迅与泰戈尔留下的宝贵遗产非常值得我们去发掘和探究,魯迅长孙周令飞就指出:“鲁迅与泰戈尔这两位各自民族的代表性作家,中印两罔民族心声的发声者,他们具有相同的深刻,相同的崇高与伟大,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承传具有相似的意义,对世界文学做出了相似相近的贡献。”(7)对于鲁迅与泰戈尔的作品,泰戈尔的曾侄孙萨拉宁德拉·纳特·泰戈尔也指出:“只要人类文明存在,他们的作品就会永远流传,就会被无数后人所阅读欣赏。”(8)
  自从1924年泰戈尔来中国访问,掀起了一股“泰戈尔热”后,泰戈尔在中罔就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他的作品被大量地翻译到中罔来,并给许多现代做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人的影响。尤其是对郭沫若、冰心和徐志摩等的影响巨大,同时鲁迅也多次提到泰戈尔,并对其作了肯定性的评价。而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泰戈尔在中罔又再度焕发光彩。他的一些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体现了反抗阶级压迫,倡导平等博爱的思想,而这些无疑与中罔当时的社会语境相符合。再加上泰戈尔在抗战时期对中罔多次声援,所以很快中国又再次掀起了“泰戈尔热”,并再次获得了中国读者广泛的认可。截至目前,泰戈尔仍然在中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也是中国读者最喜欢的印度作家,中国学者对其作品的研究也比较全面和深入。单从翻译方面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从1991到2009年间,在报刊上发表的泰戈尔译作就有十五种,出版的泽作书籍也达到六十七种。
  泰戈尔在中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那么在印度读者中,鲁迅也是最知名的中罔现代作家。印度罔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吉特·班纳吉就指出,鲁迅在印度是非常受尊敬的作家。印度的二十多个大学都设有中文课,这些课程中就包含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等作品。事实上,随着鲁迅作品在印度的大量出版和传播,鲁迅也对印度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印度有一位印地语诗人S.瑟克赛纳先生,他在读了鲁迅的《社戏》后,创作了一首一百十四行的诗,题目就叫《乡村耍蛇人——读鲁迅(社戏)有感》。印度诗人在看到鲁迅的作品后深有感触,有感而发,也正是说明鲁迅作品具有跨越时空、跨越文化和跨越民族的魅艺术力,能够引起世界各民族读者的共鸣。在1981年11月9日,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还举办了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学术讨论会。会议进行了三天,研讨的论文近四十篇。这说明鲁迅的作品在印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才受到这样的重视。   2016年“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中印文化交流活动中,鲁迅与泰戈尔的后裔以及中印两国的学者,以东方文化视野下鲁迅与泰戈尔的文化遗产为聚焦点,分别就后裔眼中的文豪形象,泰戈尔眼中的中罔形象,鲁迅与泰戈尔文学遗产的当代价值,东方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与泰戈尔,以及鲁迅、泰戈尔作品在中印两闫读者中的影响等话题进行了对话交流。显然,这次对话活动对鲁迅与泰戈尔的关注度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以一个扁平的角度分析鲁迅与泰戈尔个人及其作品,而是全方位地挖掘两位世界文豪在当代的价值。
  三、鲁迅、泰戈尔与中印文化交流
  如前所述,鲁迅与泰戈尔一直致力于中印文学、中印文化的交流。鲁迅对印度文化和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仅曾帮助出版过《百喻经》,还在《无声的中罔》演讲中呼吁中闫青年要多关注和了解印度民族的心声者泰戈尔。对泰戈尔而言,他的祖父、父亲以及他自己都十分精通中罔文化,并都曾访问过中罔。泰戈尔不仅写下许多关于中罔的诗歌,他也非常同情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苦难。印度德里大学英德拉·纳特·乔杜里教授在对话活动中就指出:“泰戈尔深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吸引,他很早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个兴趣一直持续了一生。”⑨为了促进印中文化的交流,泰戈尔还曾创办过一所中国语言文化国际学校。
  作为中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鲁迅与泰戈尔对中印文化的交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鲁迅故乡绍兴市与泰戈尔故乡加尔各答市就开展过文化交流,绍兴市将一尊鲁迅铜像送往泰戈尔的故乡加尔各答市,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标志。2016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和诞辰135周年,泰戈尔和鲁迅两位文豪的后人以及中印两国的学者在鲁迅的故乡绍兴文理学院开展“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活动,不仅进一步深化中印两目的文学交流,而且还将两位文豪的文化交流精神传承到今天。正如绍兴文理学院陈浩教授在对话活动中所言:“我们回顾鲁迅与泰戈尔的精神历程以及他们扎根自己民族、时代又广收博取其他文化而成就的文学经典,不仅成为自己民族的文化骄傲,而且为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做出了贡献,從当前全球化的发展态势看,尤其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不同文化基质的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精神空问;否则,人类将因单一的文化环境而逐渐丧失精神的丰富性和创造活力。”⑩“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文化交流活动之后,鲁迅文化基金会一行又在当年访问了印度,并在印度举办了鲁迅与泰戈尔的文化交流活动。在2019年,绍兴又再次举办“中印文学对话”活动,这些也正是“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活动的延续。
  可以说,2016年“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活动的举办,激起了人们对鲁迅与泰戈尔之间精神联系的关注。而从鲁迅对印度的关注,泰戈尔对中罔的关注,到鲁迅与泰戈尔的会面,再到举办以鲁迅与泰戈尔为代表的中印文化交流,可以看出鲁迅与泰戈尔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符号的重要价值以及他们对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促进意义。绍兴文理学院叶飞帆教授指出,“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鲁迅与泰戈尔心灵的相通性,而且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与泰戈尔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从而进一步深化中印两国的文学、文化交流”(11)。事实上,“有近五百名绍兴文理学院的大学生积极参加了此次对话活动,该活动也受到了《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浙江日报》和《浙江新闻》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校同内和社会上都引起了热烈反响。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参与了此次对话活动,绍兴文理学院的许多学生都认为既增进了自己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现场体验感,又拓展了自己的困际文化视野,更激起了自己对鲁迅与世界文学大师的研究兴趣。
  ①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随感录》,《鲁迅全集》第8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②鲁迅:《集外集(痴华鬘)题记》,《鲁迅全集》第7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③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32页。
  ④鲁迅:《朝花夕拾·无常》,《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 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⑤鲁迅:《花边文学·骂杀与捧杀》,《鲁迅全集》第5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5-616页。
  ⑥⑦周令飞:《鲁迅与泰戈尔:中、印民族心声的发声者》,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第21页,第21页。
  ⑧[印]萨拉宁德拉·纳特·泰戈尔:《泰戈尔与未来:三 点论述》,《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第21页。
  ⑨[印]英德拉·纳特·乔杜里:《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其他文献
摘 要:1904年,普契尼由约翰·卢瑟朗所著小说而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讲述了一个失败的异族婚姻关系的故事,为西方世界对于东方女性的幻想提供了模式化的图版;1986年,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依据一则真实事件对歌剧进行了大胆的创作、重新解构并进行了颠覆性的演绎;1993年,导演大卫·柯南伯格对话剧《蝴蝶君》进行了改编以及拍摄,影片塑造了不同于前两种文本的结构与视点,加以影视独有的角度表达。在从文学到
摘 要:2017年8月14日,纪录片《二十二》院线上映。该片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性暴力受难者作为呈现对象,使逐渐被历史遗忘的受难群体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影片真实自然地展示出她们平静的生活,并试图通过历史亲历者的讲述提醒世人珍视得来不易的和平生活。  关键词:“慰安妇” 《二十二》 创伤记忆  2017年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的当日,中国首个获得公映的“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二十二》走进公众视野
摘 要: 彝族作家安文新在小说中聚焦了王阳明被贬龙场的人生困厄期,被贬龙场的遭遇虽然让王阳明陷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但是龙场经历也让他在许多方面都获得了成长。在小说中,王阳明在龙场经历了许多磨难,这些无疑促使了他精神人格的成长。同时,王阳明在任事才干上也得到了磨炼,这为他后来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在精神上的磨砺使其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并最终悟道。  关键词:王阳明 直面磨难 事上磨炼 精
摘 要: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的代表作《宠儿》(Beloved,1987)在其创作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一直被评论家视为“黑人文学历史的里程碑”。该小说的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通过重构玛格丽特·加纳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蓄奴制下美国黑人奴隶的生活状态及其遭受的挥之不去的心灵创伤。本文试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析莫里森在《宠儿
摘 要:《肥皂》围绕家庭来展开叙述,于场景呈现和语词使用上寄寓反讽意味。不同于传统道德寓言式的伦理叙事模式,鲁迅取法精神分析的小说笔法,揭示了儒家伦理维护者的情色想象和潜藏在家庭伦理之下的个人情色欲望。不仅批判了道学家的虚伪性,更指涉了广阔的社会层面上儒家传统伦理的空壳化现象。个人欲望和家庭伦理并行不悖,欲望被掩藏在传统布棉袍之下,与传统道德共同行进着,家庭结构成了保护个人欲望的温床。叙事者隐于人
摘 要:唐僧之哭在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中高达53次,其中有38次(除去取经前的9次)或许多多少少有戏谑唐僧的因素存在,但仍有6次不论是从落泪的原因,还是姿态来看,落的是其作为僧人实实在在的慈悲泪,均应无戏谑的理由。吊诡的是,即便是这样无可指摘的慈悲泪,作者几乎次次都安排了猪八戒的嘲讽言辞,每每将慈悲泪推向尴尬的境地中。因此,本文欲从前人关于唐僧之哭的“人物形象塑造”说、戏谑说等既有的言论中跳脱出
摘 要:对于诗歌中的意象,作为诗人兼评论家的唐湜非常重视,并对意象作过专门的评论。在他1948年所写的《背剑者》一诗中,通过意象的选取,将现实的主题、现代方式的构思与中国传统诗风融合起来。将异域色彩与中国情调并置,把古代艺术与现代科技互嵌,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混杂与交融;在视觉与听觉、色彩与声响、光与影的意象选择上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瑰丽奇特,达到了各种意象的融合和“狂欢”,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
推 介 语  绍兴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成长之地和归葬之所,也是其生活时间最长、留存遗迹最多的地方,更是其心学思想发端与成熟之地。作为绍兴的最高学府,绍兴文理学院不仅非常注重开展王阳明心学的研究,同时也在通过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阳明文化的传播实践,推动阳明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中的普及传播。绍兴文理学院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的部分同学在创排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
摘 要: 新生代女作家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创作群体。分析其创作的谱系则发现新生代男女作家的显著不同。女作家们反封建、反专制、反男权,追求女性主体性和身体的解放以及欲望的张扬,这些叙事的基础既有五四运动的长远影响。更是西方现代思想的传播与接受。  关键词:新生代 女作家 理论 探源  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文学创作基本上都是个人行为,作品往往是人的主体性和文学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虽然是自我行为,但
摘 要:在中国传统的诗词典籍中,有很多关于“莲”的描写,文人墨客就是通过描写莲花来寄托自己对高尚人格和纯洁感情的向往。唐宋时期是我国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关于“莲”意象的表述非常多,莲也因此有了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本文从莲基本的文化内涵出发,探讨莲在唐宋时期不同内涵的演变,由此来分析唐宋社会的具体变迁。  关键词:莲意象 唐宋时期 社会现象演变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已经出现了对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