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在学校的语文教师中针对“现代文、诗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有90%的教师视现代文教学为畏途,宁愿选择古诗文进行教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现代文与古诗文相比,在选择“教什么”上更困难。现代文虽然明白如话,但面对教学时,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却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尤其是面对长篇现代文的教学, 选文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在为教学提供契机的同时,更是加重了教学的负担,使其变得更加困难。这往往使语文教师“望文生畏”。
“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比喻动一个极小的部分就影响全局。用在长篇现代文教学上,笔者认为这“极小的部分”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牵一发在“学生初步的阅读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的整体性,而整体性也是我们直觉思维最显著的特征,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并遵循这一规律,从学生的直觉思维出发,从整体把握入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谈谈自己对整篇文章的初步阅读体验。学生的体验经常是多种多样的,有从文章的情感出发,也有从文中的人物形象入手,还有对文章的语言风格的感悟……这种初步的感悟往往可以成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抓手”,牵一发而带动全篇,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可见把“学生初步的阅读体验”作为阅读的切入口,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做到驭繁于简,深文浅教。
二、牵一发在“学生的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改也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做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布鲁巴克说得好:“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笔者习惯让学生在预习时质疑,学生的疑问往往可以成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突破口,牵住这一突破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x
多数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课前质疑中找到共性,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时课前质疑也会出现“另类的声音”。在课堂教学《斑羚飞渡》伊始,有一位学生就提出:“老师,我预习时觉得作者的意图是赞颂斑羚的奉献精神,但是我觉得那些通过踩在老斑羚背上跳过悬崖的斑羚是那么冷血、残酷。有些老斑羚也有跳过悬崖的机会,我觉得老斑羚的牺牲是不值得的。可是作者的赞扬意味那么明显,我不知道该谴责斑羚还是赞扬斑羚?”牵住学生这一很具个性和代表性的质疑,从是“奉献”还是“无谓的牺牲”切入,转而进入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体会,可以删繁就简,达到“领异标新二月花”的作用。
三、牵一发在“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篇幅长、意蕴深刻的现代文较多的是小说。而小说的特点是有鲜明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典型的环境等。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所以教师可以牵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以点带面,完成此类文章的教学。
现代文的篇幅较长或超长制约着现代文阅读教学,“长文教学”之难,源于课堂本身的局限,也跟课文内容的难度有关。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势必可以做到“长文短教”,真正提高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巢宗祺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2] 刘宏图. 语文教学要善于“抓纲”[J]. 语文教学之友,2009(3).
[3] 姜淑华. 《故乡》:“深”文“浅”教[J]. 语文教学之友,2008.
“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比喻动一个极小的部分就影响全局。用在长篇现代文教学上,笔者认为这“极小的部分”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牵一发在“学生初步的阅读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的整体性,而整体性也是我们直觉思维最显著的特征,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并遵循这一规律,从学生的直觉思维出发,从整体把握入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谈谈自己对整篇文章的初步阅读体验。学生的体验经常是多种多样的,有从文章的情感出发,也有从文中的人物形象入手,还有对文章的语言风格的感悟……这种初步的感悟往往可以成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抓手”,牵一发而带动全篇,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可见把“学生初步的阅读体验”作为阅读的切入口,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做到驭繁于简,深文浅教。
二、牵一发在“学生的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改也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做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布鲁巴克说得好:“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笔者习惯让学生在预习时质疑,学生的疑问往往可以成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突破口,牵住这一突破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x
多数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课前质疑中找到共性,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时课前质疑也会出现“另类的声音”。在课堂教学《斑羚飞渡》伊始,有一位学生就提出:“老师,我预习时觉得作者的意图是赞颂斑羚的奉献精神,但是我觉得那些通过踩在老斑羚背上跳过悬崖的斑羚是那么冷血、残酷。有些老斑羚也有跳过悬崖的机会,我觉得老斑羚的牺牲是不值得的。可是作者的赞扬意味那么明显,我不知道该谴责斑羚还是赞扬斑羚?”牵住学生这一很具个性和代表性的质疑,从是“奉献”还是“无谓的牺牲”切入,转而进入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体会,可以删繁就简,达到“领异标新二月花”的作用。
三、牵一发在“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篇幅长、意蕴深刻的现代文较多的是小说。而小说的特点是有鲜明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典型的环境等。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所以教师可以牵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以点带面,完成此类文章的教学。
现代文的篇幅较长或超长制约着现代文阅读教学,“长文教学”之难,源于课堂本身的局限,也跟课文内容的难度有关。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势必可以做到“长文短教”,真正提高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巢宗祺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2] 刘宏图. 语文教学要善于“抓纲”[J]. 语文教学之友,2009(3).
[3] 姜淑华. 《故乡》:“深”文“浅”教[J]. 语文教学之友,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