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红色青色的外墙上挂满风干的鸡、鸭、鱼、肉、香肠,曲曲折折的小巷里不时传来“砰”一声鞭炮响的时候,每一秒都在期盼过年的孩提时代的我,内心深处就会渐渐膨胀起一颗“野心”。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角、两角的压岁钱,曾是我对过年的最大渴望。那时,工人的月工资不过二三十元,攒下几元压岁钱的孩子,就是孩子群里的富豪。父亲的豪迈,是把整张十元的“大团结”拍给我,令我的财富一夜之间膨胀。
录像、鞭炮、小吃、玩具、小人书……在不走亲戚混压岁钱的闲日子,我宁愿一个人上街四处溜达,东瞅瞅、西看看,买点这,玩点那,压岁钱准保在元宵节前花完。
其实,父亲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人,他在制药厂检修机器,永远是一副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模样。这样的父亲,平日对口袋中每一分钱都记得清清楚楚,自己除了抽一包最便宜的香烟之外再没有其他消费。大概是过年时喜庆的氛围,才让父亲展露出慷慨的本色,把生活的重担远远地撂开,我一度如此揣测。
与母亲不同,父亲从不问我压岁钱的去向。母亲很喜欢旁敲侧击地从我手中抠走压岁钱。她很理直气壮,因为我的压岁钱是她给了别人家孩子压岁钱才换来的。等我上了小学,父亲做出让我惊喜万分的决定——让母亲把所有从我手中“榨取”的压岁钱还我,让我自由支配。
那些年,我的压岁钱逐年增长。慢慢地,我学会攒起压岁钱,把钱尽量花在书店。父亲看到我书架上厚厚的书,总是乐呵呵的。
如今回想,父亲给我的那些压岁钱,的确没有溺爱或纵容了我,而是让我真正学会了花钱,或者时髦点儿说是“理财”。后来,我在外地读书,又在外地工作,一晃十几年过去,生活总是井井有条,那份儿微薄的固定收入,足以保证我的日常生活,兼之买书、买房等开销,而不必让家人过多操心。这一点能力,大概正是源于父亲的压岁钱,令我回味不已。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角、两角的压岁钱,曾是我对过年的最大渴望。那时,工人的月工资不过二三十元,攒下几元压岁钱的孩子,就是孩子群里的富豪。父亲的豪迈,是把整张十元的“大团结”拍给我,令我的财富一夜之间膨胀。
录像、鞭炮、小吃、玩具、小人书……在不走亲戚混压岁钱的闲日子,我宁愿一个人上街四处溜达,东瞅瞅、西看看,买点这,玩点那,压岁钱准保在元宵节前花完。
其实,父亲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人,他在制药厂检修机器,永远是一副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模样。这样的父亲,平日对口袋中每一分钱都记得清清楚楚,自己除了抽一包最便宜的香烟之外再没有其他消费。大概是过年时喜庆的氛围,才让父亲展露出慷慨的本色,把生活的重担远远地撂开,我一度如此揣测。
与母亲不同,父亲从不问我压岁钱的去向。母亲很喜欢旁敲侧击地从我手中抠走压岁钱。她很理直气壮,因为我的压岁钱是她给了别人家孩子压岁钱才换来的。等我上了小学,父亲做出让我惊喜万分的决定——让母亲把所有从我手中“榨取”的压岁钱还我,让我自由支配。
那些年,我的压岁钱逐年增长。慢慢地,我学会攒起压岁钱,把钱尽量花在书店。父亲看到我书架上厚厚的书,总是乐呵呵的。
如今回想,父亲给我的那些压岁钱,的确没有溺爱或纵容了我,而是让我真正学会了花钱,或者时髦点儿说是“理财”。后来,我在外地读书,又在外地工作,一晃十几年过去,生活总是井井有条,那份儿微薄的固定收入,足以保证我的日常生活,兼之买书、买房等开销,而不必让家人过多操心。这一点能力,大概正是源于父亲的压岁钱,令我回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