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这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对此,仅仅只是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在基础教育战线针对广大中小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1998—2003年,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陆续开展了《珠三角地区农村中学后进生成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思索》《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和《新时期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三项研究。综合研究结果显示,有三所学校学生心理状况堪忧,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有:我们的学生对部分或全部科目的学习缺乏兴趣较为普遍(占受调查者的53.89%);学生学习的理想观也较普遍的不够明确(占40.48%);有26.54%的学生承认缺乏集体观;15.01%的学生表示从未获得成功感;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普遍缺乏,承认不能自觉上好自习课及不能安排好课余时间,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分别占41.55%、41.55%、54.16%;遇到困难不能独立解决甚至放弃,成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占68.90%);感到缺乏信心的学生高达56.03%;经常感到心理压力大,自认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占52.28%;有8.31%的同学认为有机会“拍拖”不会错过,甚至有0.80%的人承认已经或正在早恋,而实际情况则远比调查结果严重得多。
分析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造成学生产生心理异常的一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和社会因素;二是内部教育因素。作为广大“面上的学校”,要真正解决转化后进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共同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突破“瓶颈”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我镇三所初中的实际情况,就目前广大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点意见。
一、新时期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有如下的认识:1.学校开展心理教育不等于在学校开设心理学课程。2.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3.必须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即目标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宣传、教学、训练、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内容为:一是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二是生活指导。此外还应当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连,什么因素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
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 心理辅导,全员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提高心理机能,消除成长中的烦恼与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并较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
学校心理辅导的精髓是以促进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挖掘行为下面深藏的合理需要,系统思考影响心理行为的各种变量,在充分尊重人的氛围中创造条件,让当事人负责任地自己选择具有建设性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健康地成长。
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途径,学校心理辅导可通过三条途径来实施:一是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成长;三是在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员为主的心理卫生工作系统中,针对学生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诊断、设计和帮助。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标上以发展性辅导为主、治疗性辅导为辅,方式上以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结构上知行结合,以行为主。
2. 加强培训,教师为先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3. 融入课堂,长抓不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殊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 注重实践,体验升华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5. 多方联动,共同推进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以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责任编辑闻英
1998—2003年,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陆续开展了《珠三角地区农村中学后进生成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思索》《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和《新时期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三项研究。综合研究结果显示,有三所学校学生心理状况堪忧,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有:我们的学生对部分或全部科目的学习缺乏兴趣较为普遍(占受调查者的53.89%);学生学习的理想观也较普遍的不够明确(占40.48%);有26.54%的学生承认缺乏集体观;15.01%的学生表示从未获得成功感;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普遍缺乏,承认不能自觉上好自习课及不能安排好课余时间,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分别占41.55%、41.55%、54.16%;遇到困难不能独立解决甚至放弃,成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占68.90%);感到缺乏信心的学生高达56.03%;经常感到心理压力大,自认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占52.28%;有8.31%的同学认为有机会“拍拖”不会错过,甚至有0.80%的人承认已经或正在早恋,而实际情况则远比调查结果严重得多。
分析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造成学生产生心理异常的一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和社会因素;二是内部教育因素。作为广大“面上的学校”,要真正解决转化后进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共同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突破“瓶颈”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我镇三所初中的实际情况,就目前广大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点意见。
一、新时期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有如下的认识:1.学校开展心理教育不等于在学校开设心理学课程。2.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3.必须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即目标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宣传、教学、训练、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内容为:一是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二是生活指导。此外还应当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连,什么因素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
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 心理辅导,全员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提高心理机能,消除成长中的烦恼与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并较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
学校心理辅导的精髓是以促进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挖掘行为下面深藏的合理需要,系统思考影响心理行为的各种变量,在充分尊重人的氛围中创造条件,让当事人负责任地自己选择具有建设性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健康地成长。
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途径,学校心理辅导可通过三条途径来实施:一是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成长;三是在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员为主的心理卫生工作系统中,针对学生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诊断、设计和帮助。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标上以发展性辅导为主、治疗性辅导为辅,方式上以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结构上知行结合,以行为主。
2. 加强培训,教师为先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3. 融入课堂,长抓不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殊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 注重实践,体验升华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5. 多方联动,共同推进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以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责任编辑闻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