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可笑吗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ufhuh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中有两处提到亚里斯多德,其一在运动与力的章节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促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不受力的物体将停止运动.而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明确的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错了,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其二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亚里斯多德认为越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越快,伽利略通过实验及合理的推理无可辩驳推翻了这一论断,并明确指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与物体的质量毫无关系,亚里士多德又错了.综上不难看出,在教材中的这两处亚里士多德都是以“反面角色”出现的,他的论断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毫无疑问是粗陋的,甚至是可笑的.如果我们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与规律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那么亚里斯多德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是负面的是确定无疑的,甚至成了被嘲笑的对象.
  亚里士多德真的浅薄到可笑的程度吗?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在物理学史,甚至人类文明史上到底有怎样的地位?在此可以引述国际公认的对他评价,“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学生,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文明的集大成者,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并称 ”希腊三贤“.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人有勇气和智力像他那样对全部知识进行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那浩如烟海的著作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其伟大的思想不仅一度统治过整个欧洲,也为后来的思想家留下了标尺,为人类的后辈在追求知识的路上留下了一座丰碑”
  反差是如此之大,为什么如此伟大的人物,甚至被西方世界视为智慧代名词的亚里士多德,却受到我们同学的奚落,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何在?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客观的说,在责任不能归咎于学生的不知高低而是我们物理教学工作者的厚此薄彼.由于当前评价方式的单一,导致了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现象.
  《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试问如果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后,没有建立正确的科学史观,不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物理学,不能客观理性的看待一个伟大物理学家的贡献,那还谈得上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还能说这样的物理教育是成功的吗?
  若要避免亚里斯多德被学生嘲笑,真正实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在相关的物理教学中我们该注意哪些?建议如下:
  首先有必要帮助学生认识科学与真理的关系,科学理论不过是思想者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或主动设计实验),为了解释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提出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为解释同一现象,不同的人可以提出不同的科学理论,都是一种尝试,不同的理论有优劣之分,但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科学理论.物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后来的科学家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依据新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提出新的理论,新的科学理论相对于旧理论,一般来说总是更全面,更深刻,但不能因此而否认旧理论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同样新的理论终有一天会被更新的理论替代.例如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认识的深刻性很显然是超过亚里士多德的,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也告诉我们,以牛顿,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所建立的经典力学,只是一种较好的近似而已,完全谈不上是绝对正确.但是我们能因此否认牛顿,伽利略的历史贡献吗?
  其次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科学家的贡献,评价一个科学家不能忽略他所处的时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得出在今天的人看来那么可笑的结论.还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例,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对力的认识是和今人大不相同的,他们认为只有人或牲畜才能提供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不可能提供力的,这样我们对他的思考结果就会多一份理解.诚然亚里斯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今人看来是错误的.但他是第一个提出这些问题的人,并给出了自己思考结果,同时也为后来人指明了方向,这份荣耀是谁也剥夺不了的.
  最后为了帮助学生,通过相关的章节学习后能够建立正确的科学史观,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个科学家的贡献,可以举几个例子加深学生的认识.
  例一,道尔顿的原子学说,该学说包含以下三个主要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很明显这几个论点以现代的观点看来,全是不正确的,但谁又能否定道尔顿是伟大的化学家,谁能不承认该理论是人类对认识物质世界的一次深刻的,具有飞跃性的成就.
  例二,哥白尼的日心说,包含一下论点①太阳是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 ②其它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环绕太阳运动,③每个行星绕太阳所做的运动都是匀速圆周运动,
  同样我们现在也知道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但我们能因此而否认哥白尼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吗? 谁又能否认日心说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的变革和思想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的焦点.“而在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改造传统的技术教育、设置富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类课程,又成为众多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趋向.”因此,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让技术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高中物理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单纯的掌握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进而要求学生能用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高中物理常用的思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极限思维方法  极限思维方法是在研究物理量的连续变化过程中将问题推向极端状态,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巧解分析 在上升过程中皮球的加速度a一直在变化,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kv=ma,
期刊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有效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国内各种流派的教学模式中最闪光、
电表读数问题,每年困扰了不少一线教师,自主命题的省份对此要求不一,我们在做各地方调研卷时,经常面对这样的困惑,在该卷中我们交给学生的方法,在下次考试中出现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令人难堪.翻阅高中教材教参,没有专门介绍电表的读数规则,也没有明确给出新的统一标准,给高中教学特别是复习备考带来很大困惑.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和交流后,对于电表读数规则,提出一点看法.  1 一道高考题引起的读数纷争  如图1是大家
期刊
1“引言”的教学历程及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对初二物理引言部分的认知由“空白一片”到“有点感觉”再发展到今天的“百家争鸣”,引言课的教学也随之经历了从“弃之不用”到“含糊其辞”再到“各展所长”的变革.绝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可以凭借“引言”的东风极好地调动初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确了“引言”的课堂实施中应传递给学生三个方面的信息:即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学物理是有法的.  在这样
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浮躁了人心,学子们读书的心难以平静.本文从农村小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入手,分析影响读书习惯养成的几种情况,并从课内外结合等方面给出一些实验性的探
物理,即万物之理,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物理教学必须严谨精确、符合逻辑;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物理注重抽象思维,文学注重形象思维.从表面看,物理学和文学似乎是两条平行线,不可能相交;当感性的文学与理性的自
期刊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Leon Lederman)说过:“科学的享乐是带有观赏性的,你必须学会从别人的成就中获得乐趣.”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带给人类的贡献,并激励学生从科学家的成就中获得乐趣.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触发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一生有宏伟目标之追求.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的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孩子,因而物理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之外,
电阻的Y形联结是指三个电阻的一端联结在一个公共节点上,而另一端分别与外电路的三个不同的节点相连,又称星形联结,如图1所示;电阻的Δ形联结是指将三个电阻首尾相连,形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与外电路的三个节点相连,就构成(delta)联结,又称三角形联结,如图2所示.利用电阻Y-Δ等效变换可以达到简化电路的目的,提高竞赛解题效率,为了增强学生对于等效变换的理解,现进行简单的推导.
期刊
“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合作中学会学习,获得自主发展”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且学且议、互动互导是一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学策略,它通过相互讨论、相互指导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物理教学中它引领着笔者去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力,如何互动互导使课堂从有效到高效,践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同时结合新的课堂改革,在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