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一所遐迩闻名的品牌学校,江泽民视察过,温家宝视察过,李岚清视察过,李长春视察过;她是人才的摇篮,诞生了中国革命先驱熊锐、林基路、陈少白、廖承志、谭天度,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岭南画派开创人高剑父,新中国第一个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陈镜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邓锡铭、姜伯驹、蔡睿贤、范海福,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岑可法、黄耀祥等一批风云人物,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自1978年恢复高考后,这里走出了几十名高考总分和单科“状元”,数以千计的学生在省市、国家及国际的学科竞赛中获奖。
她就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她始终傲立岭南教育的潮头。
透过这所百年名校两个甲子的风雨历程,我们能清晰地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诞生与发展,了解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的状况,预知未来中国基础教育的走向。因为华附的诞生与发展,留有中国现代教育的印记,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缩影。
一种精神:让华附傲立岭南教育的潮头
追溯华附的历史,我们可以窥见华附的精神与灵魂。
1952年秋,广州地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附中、广东文理学院附中、岭南大学附中、华南联大附中四校调整合并为“华南师院附中”,后来更名为“华南师大附中”。而华师附中前身的四所学校,各有非凡的出身。岭南大学附中,是四校中开办最早的学校,也是华附校史的主线,其前身是1888年美国友好人士哈巴在广州开办的格致书院。中山大学附中,原名广东大学附中,1924年孙中山先生倡建广东大学,广东大学附中也同时成立。广东文理学院附中,创办于1933年,其时名为“勷勤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华南联大附中,创办于1951年,由广州大学附中、广东国民大学附中、广法中学改组而成。
这四所学校各有各的历史渊源,各有各的办学理念,各有各的办学特色,各有各的文化传承。特别是岭大附中和中大附中,在当时都是影响比较大的学府。
中大附中传承了孙中山“天下为公”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敢为天下先”的新锐意识,善于顺应历史潮流,接受新鲜事物,开创新风气。格致书院是广东新学的代表,她率先引进西方学制和教材内容,打破了中国旧式的教授四书五经,学习“八股文”的教育桎梏,为西学东渐打开了大门,开风气之先。孙中山就曾三次到岭南校园视察,谆谆教导岭南学子们“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志存高远,爱国爱校,是华附光荣的历史传统。在岭南校园,就有与孙中山一起“造反”、同被称作“四大寇”的陈少白,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在声援北京“一二·九”爱国运动的游行队伍里,活跃着中大、岭大附中的学生。早期共产党员,与周恩来等成立中共旅欧总支部的熊锐,曾任中大附中主任(校长),为革命遭国民党杀害。冼星海,以《黄河大合唱》激发全国人民抗战救亡的壮志。为迎接新中国解放,活跃在广州地下的学联有中大、岭大附中学子作骨干,一大批学生奔赴前线参加武装斗争。以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为代表的中大附中学生,从在校期间的抗日救亡学生运动到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
四所名校各种历史的交汇,各种思想的碰撞,各种办学理念的整合,各种文化的融合,然后择优淘劣,扬长弃短,弘精去粗,最后形成了独特的华附精神:以人为本,敢为人先。
这种精神是华附的根,是华附的本。她的传承就像两条交汇的河流,这河流就是“变”与“不变”。坚持“以人为本”,百年不变;“敢为人先”,求新图变,又是华附不懈的追求。
从1888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60年,旧中国基本处于战乱时期,但华附的教育先驱们,始终不忘教育救国救亡、教育强民的理念,这是“以人为本”思想对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界“唯成分论”,要把一些成分不好的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但华附采取了“不拔白旗插红旗”的做法,保护了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文革”后,教育界又出现过“唯文凭论”的风潮,对此,华附对文凭不达标的中师毕业教师进行培养,鼓励他们上大学深造或者进修,而且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使教师队伍年轻化,有效地防止了“青黄不接”现象的出现。这些都是华附“以人为本”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而华附敢为人先的拓展精神,则表现在不拘于时,不拘于世,与时俱进又敢于超越时代。在大跃进、大炼钢铁、兴修水利、“文革”阶级斗争等一次次运动中,不少学校纷纷弃教弃学参加运动,但华附不盲从,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因素对教学的干扰,坚持搞好文化课学习。这使得华附在1959年高考一举夺取全省第一,并从此一直保持领先优势。上个世纪50年代合校初期,当国内仍处在师授生受的“填鸭式”教学时,华附就探索了以启发式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进入60年代后,又率先实行“课外活动”创新;80年代以来,最早在全国普教系统中实施“按程度分层次教学”,即部分学科按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不同程度组织教学。步入90年代后,又开始校本课程教学。这些改革创新,远远超越时代10年甚至更长时间,在全国普教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人为本,敢为人先,是华附始终傲立岭南教育潮头的法宝。
四个“先进性”:成就了华附“五化”的教育宏愿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教育构建了新的教育体制,各种教育思潮、观念与价值观,既有本位的回归,又有创新发展。华附人更能与时俱进,将以人为本、敢为人先的精神发扬光大,使华附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一)办学思想的先进性
坚持“以人为本”。我国恢复高考的30年,许多学校存在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畸形教育导向。但华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坚持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中学教育实现真正的价值回归。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任校长王屏山就提出了“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的思想。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华附开始构建“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学模式”;1996年引入“少年宫式”的课外活动;2000年,成立了“课程委员会”,建立起“数学自然科学模块”“社会科学模块”“体育与艺术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的校本课程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体育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个性才能特征自主选择。此外,实行“跳级制”与“导师制”,实行“考试成绩与特长认定”的评价体系,鼓励冒尖。
华附还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让学生下乡学农的活动就持续了19年。在活动中,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融入农民的生活。在升学压力日增的情况下,很少有学校舍得花宝贵的学习时间去做这种事。但华附坚持做,而且做得很好。因为“学农”,华附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底层,深刻感受到中国社会的现状,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华附的学生绝对不是读死书的人,也不是知识面很窄的人。他们知识面开阔,而且有个性特长,思想活跃。
首倡中学培养领袖人才。华附走出了一批批政治精英、商界奇才和文化强人。据此,吴颖民校长在中国教育界第一个提出了中学要担当培养领袖人才重任的倡议。吴颖民校长认为,领袖既可以是一国的首长,也可以是一区的行政长官,一支军队的将军,甚至是一个单位的领导人,一个学术领域的权威者,一支乐队的指挥,一支球队的队长。而这样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才能担当起国家民族未来的命运。
为此,华附形成了一套可行性的机制。一是强化“不怕冒尖,敢于冒尖”的校园主流价值观。在常规课程中,强化对学生进行理想志向、道德情操、知识才能、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引领学生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二是打造各种展示学生个性才能的平台。构建了一个含有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人生规划等相关学科内容的综合性选修课程体系。并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为学生作报告。三是催化“领袖形态”的生成。营造一种充满激情、催人奋进、激励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放大名校效应。华附人认识到,要做大做强,追求规模效益,必须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华附通过与投资商合作,吸纳近4亿元民间资金,创办华师附中番禺学校、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和华师附中南海实验高中等三所“品牌系列学校”,为社会提供了6600多个优质学位。华附还与贫困地区的多所学校确立了“共建关系”,在资金、设备、教师培训、教学经验传授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华附与周边地区的兄弟学校建立了“协作体”的合作关系,将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辐射到更广大的区域中。“集团化”发展,是华附把政府前期投资打造的优质品牌,转化为更大的效益,回馈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华附人的视野更加开阔,目标定得更加高远,就是要培养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的人才。为此,华附提出了一整套国际化战略。一是与不少国家和地区处于先进发展水平的学校缔结“姊妹学校”关系,建立校际联盟。先后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多所学校建立起常规性的联系,定期来往,相互交流。二是组织队伍参加各类重大的国际竞赛。三是组织师生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先后组织了“英国文化夏令营”“美国环境夏令营”等活动,与国外的有关组织和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四是建立“国际部”,与国际教育机构(集团)联合办学。华附至今已与“法国文化交流协会”“雅思”教育集团等联合创办法语、英语的“国际部”。华附这种建立“国际部”的办学模式,把“国际化发展策略”与“集团化发展策略”统一起来,利用国际教育机构(集团)开发中国教育市场的迫切要求,既促进了自身办学规模的扩大,又彼此融合,互惠互利,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教育服务。
(二)教育模式的先进性
构建了自主型德育模式。华附坚持以正面激励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精神,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将面向大部分学生的文明礼仪、思想品质教育和面向优秀学生群体的领袖才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参与学校、年级、教学班等不同层级的管理及其它教育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在各种参政议政活动中发挥当家作主的精神。在自主型德育模式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学生的自我激励、自主发展机制被激活、生成,逐步完成从外部规范向自觉意识转化的发展过程。
建立了“统分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华附的教学模式始终遵循“因材施教,因教施法”的原则。一是实行“按部就班与跨级、跳级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在教学组织与管理上把整体要求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做到需要与可能统一,质量与效率统一。既均衡编班,又在物理、英语、数学等学科按不同的发展培养目标和学生水平的不同程度实行分层教学。此外,还建立起小班上课、跨级听课、免修制和等级认证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二是研究制定“考试成绩与特长认定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既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又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切合未来社会的需要,将“三个面向”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信息时代的来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关键是教育管理者的取向。华附人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硬道理,大力提倡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让高新技术深度介入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引导师生积极研究网络环境下现代课堂的教学改革,建设教学资源库,创建教师个人网站,开发教学软件,进行学科教学整合,开辟德育网络阵地,构成了一个百花齐放、充满个性又互动协作的数字化校园。此外,还构建了华师附中技术教育联校教研平台,为华附四所学校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定期互访听课,实施联校校本教研工作提供了方便。
(三)学校文化的先进性
校园文化的优势,表现在形成一种能够深刻地影响学校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学校精神。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个性,就是华附校园文化的内核。基于此,华附着力营造一种能够鲜明体现主流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倡导“敢于承担,勇于承担”的精神风范,“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思维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同发展”的处事原则,“和为贵”“宽待人”“严律己”的行为规范。在鲜明、先进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华附人自有品格,自有气质,无论是在国内环境,还是在国际舞台,都能和平共处,自主发展,创业争先,引领潮流。
(四)教育“产品”的先进性
一个品牌的优劣,取决于其产品质量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市场形象,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华附作为广东的第一教育品牌,其教育“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广泛认可。
多年来,华附高考成绩一直名列省市前茅。从1998年至今,有近200多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数十位学生直接考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剑桥、牛津等国际一流大学。近20年来,有40多人次参加国家中学生奥林匹克集训队,在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在省级和国际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华附学子也是捷报频传。
娇艳的花朵离不开辛勤的园丁,华附涌现了大量优秀教职工。近年来,华附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2人,荣获“广东省杰出教师”称号的4人,特级教师17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30多人次。
办学思想的先进性决定教育模式的先进性,教育模式的先进性决定了教育“产品”的先进性,而文化的先进性则提升了教育“产品”的层次。正是这四个“先进性”,使华附人实现了教育“优质化、特色化、集团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宏愿。
一个“发展观”:确保华附明天更辉煌
昨天,华附在风雨兼程中诞生、成长。
今天,华附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壮大、辉煌。
明天,华附必将是一棵常青树!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华附确立了“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这两个理念是吴颖民校长对华附跨越两个世纪办学实践的科学概括与总结,也是华附精神内核在新时期的丰富与完善。
“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明确了华附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有现代人文素养和思维意识,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华附要继续“以人为本,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协调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这四者的关系,达成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目标。
华附的办学理念,为华附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相信经过华附人的不懈努力,明天的华附将更加辉煌,将由广东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跃升为国内、国际教育的一面旗帜。
华附的明天更值得期待!
责任编校郑蔼娴
她就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她始终傲立岭南教育的潮头。
透过这所百年名校两个甲子的风雨历程,我们能清晰地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诞生与发展,了解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的状况,预知未来中国基础教育的走向。因为华附的诞生与发展,留有中国现代教育的印记,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缩影。
一种精神:让华附傲立岭南教育的潮头
追溯华附的历史,我们可以窥见华附的精神与灵魂。
1952年秋,广州地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附中、广东文理学院附中、岭南大学附中、华南联大附中四校调整合并为“华南师院附中”,后来更名为“华南师大附中”。而华师附中前身的四所学校,各有非凡的出身。岭南大学附中,是四校中开办最早的学校,也是华附校史的主线,其前身是1888年美国友好人士哈巴在广州开办的格致书院。中山大学附中,原名广东大学附中,1924年孙中山先生倡建广东大学,广东大学附中也同时成立。广东文理学院附中,创办于1933年,其时名为“勷勤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华南联大附中,创办于1951年,由广州大学附中、广东国民大学附中、广法中学改组而成。
这四所学校各有各的历史渊源,各有各的办学理念,各有各的办学特色,各有各的文化传承。特别是岭大附中和中大附中,在当时都是影响比较大的学府。
中大附中传承了孙中山“天下为公”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敢为天下先”的新锐意识,善于顺应历史潮流,接受新鲜事物,开创新风气。格致书院是广东新学的代表,她率先引进西方学制和教材内容,打破了中国旧式的教授四书五经,学习“八股文”的教育桎梏,为西学东渐打开了大门,开风气之先。孙中山就曾三次到岭南校园视察,谆谆教导岭南学子们“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志存高远,爱国爱校,是华附光荣的历史传统。在岭南校园,就有与孙中山一起“造反”、同被称作“四大寇”的陈少白,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在声援北京“一二·九”爱国运动的游行队伍里,活跃着中大、岭大附中的学生。早期共产党员,与周恩来等成立中共旅欧总支部的熊锐,曾任中大附中主任(校长),为革命遭国民党杀害。冼星海,以《黄河大合唱》激发全国人民抗战救亡的壮志。为迎接新中国解放,活跃在广州地下的学联有中大、岭大附中学子作骨干,一大批学生奔赴前线参加武装斗争。以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为代表的中大附中学生,从在校期间的抗日救亡学生运动到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
四所名校各种历史的交汇,各种思想的碰撞,各种办学理念的整合,各种文化的融合,然后择优淘劣,扬长弃短,弘精去粗,最后形成了独特的华附精神:以人为本,敢为人先。
这种精神是华附的根,是华附的本。她的传承就像两条交汇的河流,这河流就是“变”与“不变”。坚持“以人为本”,百年不变;“敢为人先”,求新图变,又是华附不懈的追求。
从1888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60年,旧中国基本处于战乱时期,但华附的教育先驱们,始终不忘教育救国救亡、教育强民的理念,这是“以人为本”思想对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界“唯成分论”,要把一些成分不好的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但华附采取了“不拔白旗插红旗”的做法,保护了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文革”后,教育界又出现过“唯文凭论”的风潮,对此,华附对文凭不达标的中师毕业教师进行培养,鼓励他们上大学深造或者进修,而且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使教师队伍年轻化,有效地防止了“青黄不接”现象的出现。这些都是华附“以人为本”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而华附敢为人先的拓展精神,则表现在不拘于时,不拘于世,与时俱进又敢于超越时代。在大跃进、大炼钢铁、兴修水利、“文革”阶级斗争等一次次运动中,不少学校纷纷弃教弃学参加运动,但华附不盲从,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因素对教学的干扰,坚持搞好文化课学习。这使得华附在1959年高考一举夺取全省第一,并从此一直保持领先优势。上个世纪50年代合校初期,当国内仍处在师授生受的“填鸭式”教学时,华附就探索了以启发式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进入60年代后,又率先实行“课外活动”创新;80年代以来,最早在全国普教系统中实施“按程度分层次教学”,即部分学科按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不同程度组织教学。步入90年代后,又开始校本课程教学。这些改革创新,远远超越时代10年甚至更长时间,在全国普教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人为本,敢为人先,是华附始终傲立岭南教育潮头的法宝。
四个“先进性”:成就了华附“五化”的教育宏愿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教育构建了新的教育体制,各种教育思潮、观念与价值观,既有本位的回归,又有创新发展。华附人更能与时俱进,将以人为本、敢为人先的精神发扬光大,使华附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一)办学思想的先进性
坚持“以人为本”。我国恢复高考的30年,许多学校存在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畸形教育导向。但华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坚持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中学教育实现真正的价值回归。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任校长王屏山就提出了“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的思想。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华附开始构建“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学模式”;1996年引入“少年宫式”的课外活动;2000年,成立了“课程委员会”,建立起“数学自然科学模块”“社会科学模块”“体育与艺术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的校本课程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体育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个性才能特征自主选择。此外,实行“跳级制”与“导师制”,实行“考试成绩与特长认定”的评价体系,鼓励冒尖。
华附还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让学生下乡学农的活动就持续了19年。在活动中,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融入农民的生活。在升学压力日增的情况下,很少有学校舍得花宝贵的学习时间去做这种事。但华附坚持做,而且做得很好。因为“学农”,华附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底层,深刻感受到中国社会的现状,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华附的学生绝对不是读死书的人,也不是知识面很窄的人。他们知识面开阔,而且有个性特长,思想活跃。
首倡中学培养领袖人才。华附走出了一批批政治精英、商界奇才和文化强人。据此,吴颖民校长在中国教育界第一个提出了中学要担当培养领袖人才重任的倡议。吴颖民校长认为,领袖既可以是一国的首长,也可以是一区的行政长官,一支军队的将军,甚至是一个单位的领导人,一个学术领域的权威者,一支乐队的指挥,一支球队的队长。而这样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才能担当起国家民族未来的命运。
为此,华附形成了一套可行性的机制。一是强化“不怕冒尖,敢于冒尖”的校园主流价值观。在常规课程中,强化对学生进行理想志向、道德情操、知识才能、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引领学生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二是打造各种展示学生个性才能的平台。构建了一个含有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人生规划等相关学科内容的综合性选修课程体系。并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为学生作报告。三是催化“领袖形态”的生成。营造一种充满激情、催人奋进、激励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放大名校效应。华附人认识到,要做大做强,追求规模效益,必须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华附通过与投资商合作,吸纳近4亿元民间资金,创办华师附中番禺学校、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和华师附中南海实验高中等三所“品牌系列学校”,为社会提供了6600多个优质学位。华附还与贫困地区的多所学校确立了“共建关系”,在资金、设备、教师培训、教学经验传授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华附与周边地区的兄弟学校建立了“协作体”的合作关系,将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辐射到更广大的区域中。“集团化”发展,是华附把政府前期投资打造的优质品牌,转化为更大的效益,回馈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华附人的视野更加开阔,目标定得更加高远,就是要培养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的人才。为此,华附提出了一整套国际化战略。一是与不少国家和地区处于先进发展水平的学校缔结“姊妹学校”关系,建立校际联盟。先后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多所学校建立起常规性的联系,定期来往,相互交流。二是组织队伍参加各类重大的国际竞赛。三是组织师生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先后组织了“英国文化夏令营”“美国环境夏令营”等活动,与国外的有关组织和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四是建立“国际部”,与国际教育机构(集团)联合办学。华附至今已与“法国文化交流协会”“雅思”教育集团等联合创办法语、英语的“国际部”。华附这种建立“国际部”的办学模式,把“国际化发展策略”与“集团化发展策略”统一起来,利用国际教育机构(集团)开发中国教育市场的迫切要求,既促进了自身办学规模的扩大,又彼此融合,互惠互利,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教育服务。
(二)教育模式的先进性
构建了自主型德育模式。华附坚持以正面激励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精神,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将面向大部分学生的文明礼仪、思想品质教育和面向优秀学生群体的领袖才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参与学校、年级、教学班等不同层级的管理及其它教育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在各种参政议政活动中发挥当家作主的精神。在自主型德育模式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学生的自我激励、自主发展机制被激活、生成,逐步完成从外部规范向自觉意识转化的发展过程。
建立了“统分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华附的教学模式始终遵循“因材施教,因教施法”的原则。一是实行“按部就班与跨级、跳级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在教学组织与管理上把整体要求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做到需要与可能统一,质量与效率统一。既均衡编班,又在物理、英语、数学等学科按不同的发展培养目标和学生水平的不同程度实行分层教学。此外,还建立起小班上课、跨级听课、免修制和等级认证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二是研究制定“考试成绩与特长认定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既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又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切合未来社会的需要,将“三个面向”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信息时代的来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关键是教育管理者的取向。华附人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硬道理,大力提倡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让高新技术深度介入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引导师生积极研究网络环境下现代课堂的教学改革,建设教学资源库,创建教师个人网站,开发教学软件,进行学科教学整合,开辟德育网络阵地,构成了一个百花齐放、充满个性又互动协作的数字化校园。此外,还构建了华师附中技术教育联校教研平台,为华附四所学校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定期互访听课,实施联校校本教研工作提供了方便。
(三)学校文化的先进性
校园文化的优势,表现在形成一种能够深刻地影响学校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学校精神。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个性,就是华附校园文化的内核。基于此,华附着力营造一种能够鲜明体现主流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倡导“敢于承担,勇于承担”的精神风范,“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思维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同发展”的处事原则,“和为贵”“宽待人”“严律己”的行为规范。在鲜明、先进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华附人自有品格,自有气质,无论是在国内环境,还是在国际舞台,都能和平共处,自主发展,创业争先,引领潮流。
(四)教育“产品”的先进性
一个品牌的优劣,取决于其产品质量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市场形象,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华附作为广东的第一教育品牌,其教育“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广泛认可。
多年来,华附高考成绩一直名列省市前茅。从1998年至今,有近200多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数十位学生直接考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剑桥、牛津等国际一流大学。近20年来,有40多人次参加国家中学生奥林匹克集训队,在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在省级和国际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华附学子也是捷报频传。
娇艳的花朵离不开辛勤的园丁,华附涌现了大量优秀教职工。近年来,华附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2人,荣获“广东省杰出教师”称号的4人,特级教师17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30多人次。
办学思想的先进性决定教育模式的先进性,教育模式的先进性决定了教育“产品”的先进性,而文化的先进性则提升了教育“产品”的层次。正是这四个“先进性”,使华附人实现了教育“优质化、特色化、集团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宏愿。
一个“发展观”:确保华附明天更辉煌
昨天,华附在风雨兼程中诞生、成长。
今天,华附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壮大、辉煌。
明天,华附必将是一棵常青树!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华附确立了“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这两个理念是吴颖民校长对华附跨越两个世纪办学实践的科学概括与总结,也是华附精神内核在新时期的丰富与完善。
“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明确了华附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有现代人文素养和思维意识,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华附要继续“以人为本,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协调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这四者的关系,达成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目标。
华附的办学理念,为华附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相信经过华附人的不懈努力,明天的华附将更加辉煌,将由广东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跃升为国内、国际教育的一面旗帜。
华附的明天更值得期待!
责任编校郑蔼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