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就要有学习兴趣,这兴趣有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这些话也道出了教育的实质,它告诉我们唤醒学生就是唤醒学生的兴趣,这样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千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好”而“乐”,因“乐”而才有果。
但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常面对的现状是:或许学校或许老师或许学生有轻视语文意识,认为中国人学中国话有何难?平日不用功也能考八九十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不足的现象,让一个个热爱语文的教师痛心疾首。因此语文在其他科目的夹缝里慢步缓行。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改变此现状,必须在夹缝里去辟出那条清清如许的渠水,为此又必须去曲径通幽地找源头。如何去找这源头?以下是我的一些认识。
一、爱心是沟通的桥梁,是激发兴趣的前提
教书育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一门需要深思的艺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构建起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学生才会有兴趣有意愿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以情动人、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加强师生合作,共同树立信心,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个性,他们是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安慰的。因而,老师应想办法用各种疏通渠道,增进师生友谊。
比如说,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象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他们虽有为祖国、为人民而学的崇高理想,但也有为自己、为老师而学的局限认识。所以,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的道路上遇到难题时;或者面对人生困难不能跨越时;和家长和朋友闹不愉快时;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此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导师和心理医生,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逐渐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这就是亲其师必信其道,所谓爱屋及乌的道理。
二、课堂是主阵地 让学生乐在其中
1、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一导语要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第二巧驾课堂,善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美的感官享受,掀起孩子们心中朵朵沉迷语文的浪花。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孩子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孩子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多媒体教学可极大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悦耳动听的音乐,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能使人以轻松的心情参与到课堂中来,并激发智慧和灵感。它也能将文中的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通过“动感形式”显现出来。如在讲到《送东阳马升序》时,配上朗诵音乐,在拓展延伸时配以从网上搜到的一些山区孩子求学艰难的图片,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景,和自己进行对比自然会激发内心学习欲望,兴趣也会自高涨起来。第三教师板书的规范、教态的和谐、语言的亲切无不渗透着美的因素,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用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注重学生的参与,多注重实效。少搭花架子,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多媒体”切勿哗众取宠设计突出重点。
2、赏析教材,品出趣味。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就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语文的教学要回归文本教材,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重在学生感悟与体会,其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美文,教师要根据教材中所蕴含的美感,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欣赏、品味,使之得到熏陶,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例如通过《天净沙·秋思》的意境美,《乡愁》的形象美,《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思辨美……学生在学习感悟的过程中,情绪受到感染,激发起学生美的感受,心灵得以熏陶,从而促进学生兴趣的发展。
语文教材本身还蕴含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像《奇妙的克隆》介绍的则是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中国石拱桥》介绍了建筑知识,《端午的鸭蛋》则与民俗民风有关,而《隆中对》《出师表》介绍了历史知识,语文课不但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细节而言,有这样几处可以充分挖掘:(1)、文题。文题的“措词”以醒目为前提,以便引起读者的有效注意。文题巧妙的分析,可启发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结构,不仅能讲清楚课文的结构,也揭示了教材中课文题目所蕴藏的乐趣。有些文题巧用修辞修饰。如《变色龙》,作者把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比作“变色龙”,这不仅暗示出作品的主要人物,而且一语道破其本质特征,收到形象生动的讽刺效果。……这些文题或化抽象为形象,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互相映衬,或唤起读者深思……分析文题所用的修辞容易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作者。教师利用介绍作者笔名、作品的集名、 作品的机会,适当介绍其由来,引发学习兴趣,强化记忆。诸如此类,会让学生爱上探究,爱上阅读。(3)、引文。名言、史实、谚语等,组织到文章里,本来就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加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教学时尽量从课文中挖掘分析引文,领略妙处。借此激趣阅读。(4)、情节。如《我的叔叔于勒》,开篇盼于勒,接着赞于勒,最后写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中的富翁于勒变成了穷水手。这完全出乎菲力普一家人的意外,也出乎读者的意料。可以通过情节曲折来激发学生去阅读《项链》等课外短篇,从而加深对小说情节的认识。 3、精心设疑,引发思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便会产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所以,语文教师要精心新设置新的障碍,诱导学生产生新的问题,从而调动并发展他们的浓厚兴趣。问题情境设计要有新意、有吸引力。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能激起学生对自己原先的态度、目标及知识的挑战,从而引发真正的探究兴趣。问题情境应有趣味性和可行性,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例如在《论语》时,讨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可以设计“感性情境”: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在遇到困难需要解决而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会向谁求助呢?然后引出“择其善者而从之”。除此之外,教学者还可以设计“游戏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等,利用媒体、现实生活、教学实验等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专注力和求知欲,使学生迫切地、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去
4、小活动 大收获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讲故事、小辩论、猜谜语、说笑话、演戏剧、赛诗、联句等等,这些活动都能寓教于乐。如果在学习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欢乐,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应用水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三、评价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
“新评价要走出甄别和选拔的误区,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视点上去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反映,关注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兴趣和爱好”( “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听赞美是人们出于自尊的需要,是渴求上进、寻求理解与鼓励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除了肯定的表扬外,还要有针对性的建议,促其兴趣更浓,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对于困难生的评价,就要具体针对个性问题在评价语上下功夫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要善于发现困难生的优点,并充分地加以利用,长善救失,是容易受到良好效果的。例如有的普通话说得好,就让他多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有的字写得工整,就让他负责出黑板报;有的胆量大,爱提问,爱回答问题,就多给他表现的机会;有的记忆好,背诵课文快,就多肯定、表扬。 “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中国 邹韬奋:《工程师的幻想》1956年版),课堂上老师“珍贵”的一句赞扬,一句引导,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是一种好的评价,都是学生期待和重视的评价。看到自己有进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真诚的夸奖时,哪个学生都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四、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激发兴趣的又一途径
主要利用好新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又一条重要途径。应当根据语文教育的需要,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以班级为主,经常地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小型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苦学” 为“乐学”、”“要学”。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且学得轻松、主动。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例如:
1.开展竞赛性语文学习
从人的心理上来看,对于那些能够比高低、评优劣、论先后的事情或活动,容易激发人的上进心,引起人的兴趣。对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开展一点带有竞赛性的活动,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等,就能引起学习的兴致来。
2.开展各种课外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学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学习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书报杂志中获得知识;一方面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作品。课本中有些课文是节选的,如《贾芸谋差》、《武松打虎》等,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意义深刻,仅课堂上学习,很难理解透彻。教师在指导学习这样的课文时,推荐《西游记》、《水浒》等名著,鼓励学生阅读原著。这样既推动了课内学习,又扩大了阅读面。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在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就是一朵花,它是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果就会绽开。”
总之,教育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扮演的任何角色,都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的话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最精彩的瞬间留在这个舞台上,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找到源头,渠水自来,踏破铁鞋才得来,落红护花不足惜!
但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常面对的现状是:或许学校或许老师或许学生有轻视语文意识,认为中国人学中国话有何难?平日不用功也能考八九十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不足的现象,让一个个热爱语文的教师痛心疾首。因此语文在其他科目的夹缝里慢步缓行。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改变此现状,必须在夹缝里去辟出那条清清如许的渠水,为此又必须去曲径通幽地找源头。如何去找这源头?以下是我的一些认识。
一、爱心是沟通的桥梁,是激发兴趣的前提
教书育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一门需要深思的艺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构建起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学生才会有兴趣有意愿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以情动人、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加强师生合作,共同树立信心,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个性,他们是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安慰的。因而,老师应想办法用各种疏通渠道,增进师生友谊。
比如说,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象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他们虽有为祖国、为人民而学的崇高理想,但也有为自己、为老师而学的局限认识。所以,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的道路上遇到难题时;或者面对人生困难不能跨越时;和家长和朋友闹不愉快时;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此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导师和心理医生,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逐渐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这就是亲其师必信其道,所谓爱屋及乌的道理。
二、课堂是主阵地 让学生乐在其中
1、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一导语要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第二巧驾课堂,善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美的感官享受,掀起孩子们心中朵朵沉迷语文的浪花。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孩子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孩子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多媒体教学可极大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悦耳动听的音乐,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能使人以轻松的心情参与到课堂中来,并激发智慧和灵感。它也能将文中的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通过“动感形式”显现出来。如在讲到《送东阳马升序》时,配上朗诵音乐,在拓展延伸时配以从网上搜到的一些山区孩子求学艰难的图片,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景,和自己进行对比自然会激发内心学习欲望,兴趣也会自高涨起来。第三教师板书的规范、教态的和谐、语言的亲切无不渗透着美的因素,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用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注重学生的参与,多注重实效。少搭花架子,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多媒体”切勿哗众取宠设计突出重点。
2、赏析教材,品出趣味。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就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语文的教学要回归文本教材,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重在学生感悟与体会,其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美文,教师要根据教材中所蕴含的美感,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欣赏、品味,使之得到熏陶,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例如通过《天净沙·秋思》的意境美,《乡愁》的形象美,《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思辨美……学生在学习感悟的过程中,情绪受到感染,激发起学生美的感受,心灵得以熏陶,从而促进学生兴趣的发展。
语文教材本身还蕴含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像《奇妙的克隆》介绍的则是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中国石拱桥》介绍了建筑知识,《端午的鸭蛋》则与民俗民风有关,而《隆中对》《出师表》介绍了历史知识,语文课不但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细节而言,有这样几处可以充分挖掘:(1)、文题。文题的“措词”以醒目为前提,以便引起读者的有效注意。文题巧妙的分析,可启发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结构,不仅能讲清楚课文的结构,也揭示了教材中课文题目所蕴藏的乐趣。有些文题巧用修辞修饰。如《变色龙》,作者把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比作“变色龙”,这不仅暗示出作品的主要人物,而且一语道破其本质特征,收到形象生动的讽刺效果。……这些文题或化抽象为形象,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互相映衬,或唤起读者深思……分析文题所用的修辞容易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作者。教师利用介绍作者笔名、作品的集名、 作品的机会,适当介绍其由来,引发学习兴趣,强化记忆。诸如此类,会让学生爱上探究,爱上阅读。(3)、引文。名言、史实、谚语等,组织到文章里,本来就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加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教学时尽量从课文中挖掘分析引文,领略妙处。借此激趣阅读。(4)、情节。如《我的叔叔于勒》,开篇盼于勒,接着赞于勒,最后写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中的富翁于勒变成了穷水手。这完全出乎菲力普一家人的意外,也出乎读者的意料。可以通过情节曲折来激发学生去阅读《项链》等课外短篇,从而加深对小说情节的认识。 3、精心设疑,引发思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便会产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所以,语文教师要精心新设置新的障碍,诱导学生产生新的问题,从而调动并发展他们的浓厚兴趣。问题情境设计要有新意、有吸引力。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能激起学生对自己原先的态度、目标及知识的挑战,从而引发真正的探究兴趣。问题情境应有趣味性和可行性,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例如在《论语》时,讨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可以设计“感性情境”: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在遇到困难需要解决而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会向谁求助呢?然后引出“择其善者而从之”。除此之外,教学者还可以设计“游戏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等,利用媒体、现实生活、教学实验等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专注力和求知欲,使学生迫切地、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去
4、小活动 大收获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讲故事、小辩论、猜谜语、说笑话、演戏剧、赛诗、联句等等,这些活动都能寓教于乐。如果在学习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欢乐,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应用水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三、评价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
“新评价要走出甄别和选拔的误区,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视点上去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反映,关注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兴趣和爱好”( “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听赞美是人们出于自尊的需要,是渴求上进、寻求理解与鼓励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除了肯定的表扬外,还要有针对性的建议,促其兴趣更浓,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对于困难生的评价,就要具体针对个性问题在评价语上下功夫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要善于发现困难生的优点,并充分地加以利用,长善救失,是容易受到良好效果的。例如有的普通话说得好,就让他多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有的字写得工整,就让他负责出黑板报;有的胆量大,爱提问,爱回答问题,就多给他表现的机会;有的记忆好,背诵课文快,就多肯定、表扬。 “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中国 邹韬奋:《工程师的幻想》1956年版),课堂上老师“珍贵”的一句赞扬,一句引导,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是一种好的评价,都是学生期待和重视的评价。看到自己有进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真诚的夸奖时,哪个学生都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四、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激发兴趣的又一途径
主要利用好新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又一条重要途径。应当根据语文教育的需要,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以班级为主,经常地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小型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苦学” 为“乐学”、”“要学”。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且学得轻松、主动。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例如:
1.开展竞赛性语文学习
从人的心理上来看,对于那些能够比高低、评优劣、论先后的事情或活动,容易激发人的上进心,引起人的兴趣。对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开展一点带有竞赛性的活动,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等,就能引起学习的兴致来。
2.开展各种课外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学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学习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书报杂志中获得知识;一方面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作品。课本中有些课文是节选的,如《贾芸谋差》、《武松打虎》等,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意义深刻,仅课堂上学习,很难理解透彻。教师在指导学习这样的课文时,推荐《西游记》、《水浒》等名著,鼓励学生阅读原著。这样既推动了课内学习,又扩大了阅读面。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在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就是一朵花,它是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果就会绽开。”
总之,教育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扮演的任何角色,都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的话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最精彩的瞬间留在这个舞台上,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找到源头,渠水自来,踏破铁鞋才得来,落红护花不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