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同时,教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情、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提高自身修养,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创造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发挥教师情绪的感染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应该始终是快乐和饱满的。当教师面带微笑进入教室,学生就会倍感亲切,从而思维活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还要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情感因素,用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自然的表情、和谐得当的体态语言传递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同时,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结合教材介绍数学定理的和谐美、数学推理的完全美、数学语言的简约美、数学构思的创新美,介绍与命题、定理、公式有关的科学家的资料,将数学知识与人的富有情感的创造性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学习科学家们努力、认真、坚持不懈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当然,对于不含情感因素的教材,教师也尽可能地赋予其情感因素,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数学能力。
3.激发学生兴趣,重视教师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大都停留在直观兴趣和操作兴趣上,而且,学生对自己提出或回答的问题往往是期待教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个情感因素,充分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尽力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课件,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探求知识的热情,并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眼神或简短、幽默风趣的肯定性评价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开发学生智力。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攻克难点,掌握重点,进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应让学生阅读教材,对于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重点的条件,关键的字词句或图形的性质等作出标记,也可设问,进行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并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教材,加深巩固。一章内容结束,要求学生以图表等形式归纳本章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深入到每堂课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由浅入深,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层层剖析,得出结论,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四、重视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语言的组合,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听、说能力;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教材课内、课外的阅读,习题的练习,指导学生理解掌握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答题说理要素、逻辑推理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听、说、写等运用数学语言时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准确性、完整性、流畅性,培养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就是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再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数学教材中设计的应用题,既考虑了普遍性,又考虑了它的典型性和特殊性,挖掘了知识内容的应用价值,只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应用题大都来源于生活,是一个简化了的实际问题,是“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良好题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或选取一些活动材料,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去,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在实际情景中学习、观察、试验、抽象、概括,学习如何去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如何去比较、检验等等。由此,学生逐渐养成留心周围的现实世界、关心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的习惯,进而从生活各个方面,提炼出具有以社会应用价值为背景的数学模型,并通过阅读分析,抽象后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数学工具加以解决。教师可通过解题,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缜密的思维方
式、规范的解题过程和认真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六、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离不开图形,而图形的掌握和利用又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利用必要的教具演示指导教学外,还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或立体几何模型,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发现空间线面关系和数量关系的特点,建立空间概念,抽象、概括、总结出同类模型的一般性质外,还可发现其个别性质和规律,从而深刻理解掌握。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根据条件作出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正确分析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教师还可通过活动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综合并灵活的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人本原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运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科学方法,围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中心,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使学生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根本转变,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促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同时,教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情、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提高自身修养,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创造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发挥教师情绪的感染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应该始终是快乐和饱满的。当教师面带微笑进入教室,学生就会倍感亲切,从而思维活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还要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情感因素,用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自然的表情、和谐得当的体态语言传递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同时,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结合教材介绍数学定理的和谐美、数学推理的完全美、数学语言的简约美、数学构思的创新美,介绍与命题、定理、公式有关的科学家的资料,将数学知识与人的富有情感的创造性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学习科学家们努力、认真、坚持不懈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当然,对于不含情感因素的教材,教师也尽可能地赋予其情感因素,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数学能力。
3.激发学生兴趣,重视教师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大都停留在直观兴趣和操作兴趣上,而且,学生对自己提出或回答的问题往往是期待教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个情感因素,充分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尽力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课件,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探求知识的热情,并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眼神或简短、幽默风趣的肯定性评价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开发学生智力。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攻克难点,掌握重点,进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应让学生阅读教材,对于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重点的条件,关键的字词句或图形的性质等作出标记,也可设问,进行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并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教材,加深巩固。一章内容结束,要求学生以图表等形式归纳本章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深入到每堂课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由浅入深,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层层剖析,得出结论,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四、重视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语言的组合,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听、说能力;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教材课内、课外的阅读,习题的练习,指导学生理解掌握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答题说理要素、逻辑推理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听、说、写等运用数学语言时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准确性、完整性、流畅性,培养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就是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再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数学教材中设计的应用题,既考虑了普遍性,又考虑了它的典型性和特殊性,挖掘了知识内容的应用价值,只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应用题大都来源于生活,是一个简化了的实际问题,是“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良好题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或选取一些活动材料,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去,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在实际情景中学习、观察、试验、抽象、概括,学习如何去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如何去比较、检验等等。由此,学生逐渐养成留心周围的现实世界、关心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的习惯,进而从生活各个方面,提炼出具有以社会应用价值为背景的数学模型,并通过阅读分析,抽象后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数学工具加以解决。教师可通过解题,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缜密的思维方
式、规范的解题过程和认真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六、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离不开图形,而图形的掌握和利用又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利用必要的教具演示指导教学外,还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或立体几何模型,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发现空间线面关系和数量关系的特点,建立空间概念,抽象、概括、总结出同类模型的一般性质外,还可发现其个别性质和规律,从而深刻理解掌握。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根据条件作出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正确分析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教师还可通过活动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综合并灵活的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人本原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运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科学方法,围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中心,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使学生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根本转变,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促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