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过去那种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探讨、又灵活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亲历了实践与创造的过程。同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和升华。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学数学”的过程中呢?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除教态大方自然,语言幽默,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安排紧密之外,教师还应注重这样几个方面:
一、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因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信息。”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经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例如:一份牛奶(每天一瓶)全月28元,我家订一份牛奶,一年要付多少元?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元?再设法算出结果。
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可能会列出以下算法
方法一:28+28+……+28 (算出十二个月的)
方法二:28×6×2(先算六个月的,再算十二个月的)
方法三:28×3×4(先算三个月的,再算十二个月的)
方法四:28×9+28×3(先算九个月,再算三个月的)
方法五:28×2+28×10(先算二个月,再算十个月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在保证每个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可能会掌握多种不同的方法,并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同时,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辅助下,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方法和特点。在讨论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动手、动脑中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这样,在对生活的认真策划中,完成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构建,而且经历了成功的体验,加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展开生活画面,加强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有两种。一种大车可乘8人,另一种小车可乘4人.要求:
1、给出三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大车每天租金300元,小车每天租金200元,哪一种方案最省钱?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的方案:
(1)27÷4 7(辆)租七辆小车。需:7×200=1400(元)
(2)租六辆小车,一辆大车。需:6×200+300=1500(元)
(3)租五辆小车,一辆大车。需:5×200+300=1300(元)
(4)租四辆小车,二辆大车。需:4×200+2×300=1400(元)
(5)租三辆小车,二辆大车。需:3×200+2×300=1200(元)
(6)租二辆小车,三辆大车。需:2×200+3×300=1300(元)
(7)租一辆小车,三辆大车。需:1×200+3×300=1100(元)
……
这样,不同的租车方案有了,每种租车的费用也算出来了。而哪种方案最节约资源,又最省钱,也选出来了。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教师要善于捕获学生学习中的“灵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既发挥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导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学数学”的过程中呢?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除教态大方自然,语言幽默,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安排紧密之外,教师还应注重这样几个方面:
一、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因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信息。”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经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例如:一份牛奶(每天一瓶)全月28元,我家订一份牛奶,一年要付多少元?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元?再设法算出结果。
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可能会列出以下算法
方法一:28+28+……+28 (算出十二个月的)
方法二:28×6×2(先算六个月的,再算十二个月的)
方法三:28×3×4(先算三个月的,再算十二个月的)
方法四:28×9+28×3(先算九个月,再算三个月的)
方法五:28×2+28×10(先算二个月,再算十个月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在保证每个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可能会掌握多种不同的方法,并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同时,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辅助下,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方法和特点。在讨论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动手、动脑中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这样,在对生活的认真策划中,完成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构建,而且经历了成功的体验,加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展开生活画面,加强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有两种。一种大车可乘8人,另一种小车可乘4人.要求:
1、给出三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大车每天租金300元,小车每天租金200元,哪一种方案最省钱?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的方案:
(1)27÷4 7(辆)租七辆小车。需:7×200=1400(元)
(2)租六辆小车,一辆大车。需:6×200+300=1500(元)
(3)租五辆小车,一辆大车。需:5×200+300=1300(元)
(4)租四辆小车,二辆大车。需:4×200+2×300=1400(元)
(5)租三辆小车,二辆大车。需:3×200+2×300=1200(元)
(6)租二辆小车,三辆大车。需:2×200+3×300=1300(元)
(7)租一辆小车,三辆大车。需:1×200+3×300=1100(元)
……
这样,不同的租车方案有了,每种租车的费用也算出来了。而哪种方案最节约资源,又最省钱,也选出来了。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教师要善于捕获学生学习中的“灵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既发挥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导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