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景 关注教学主体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04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过去那种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探讨、又灵活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亲历了实践与创造的过程。同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和升华。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学数学”的过程中呢?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除教态大方自然,语言幽默,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安排紧密之外,教师还应注重这样几个方面:
  
  一、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因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信息。”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经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例如:一份牛奶(每天一瓶)全月28元,我家订一份牛奶,一年要付多少元?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元?再设法算出结果。
  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可能会列出以下算法
  方法一:28+28+……+28 (算出十二个月的)
  方法二:28×6×2(先算六个月的,再算十二个月的)
  方法三:28×3×4(先算三个月的,再算十二个月的)
  方法四:28×9+28×3(先算九个月,再算三个月的)
  方法五:28×2+28×10(先算二个月,再算十个月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在保证每个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可能会掌握多种不同的方法,并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同时,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辅助下,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方法和特点。在讨论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动手、动脑中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这样,在对生活的认真策划中,完成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构建,而且经历了成功的体验,加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展开生活画面,加强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有两种。一种大车可乘8人,另一种小车可乘4人.要求:
  1、给出三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大车每天租金300元,小车每天租金200元,哪一种方案最省钱?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的方案:
  (1)27÷4 7(辆)租七辆小车。需:7×200=1400(元)
  (2)租六辆小车,一辆大车。需:6×200+300=1500(元)
  (3)租五辆小车,一辆大车。需:5×200+300=1300(元)
  (4)租四辆小车,二辆大车。需:4×200+2×300=1400(元)
  (5)租三辆小车,二辆大车。需:3×200+2×300=1200(元)
  (6)租二辆小车,三辆大车。需:2×200+3×300=1300(元)
  (7)租一辆小车,三辆大车。需:1×200+3×300=1100(元)
  ……
  这样,不同的租车方案有了,每种租车的费用也算出来了。而哪种方案最节约资源,又最省钱,也选出来了。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教师要善于捕获学生学习中的“灵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既发挥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导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其他文献
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操作方法要恰当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
期刊
进入高中阶段,许多学生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缕受挫折,对学生弱小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创伤,由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面临着学习环境、教材内容、学习方法的变化,加上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学习成绩的整体滑坡,那么成绩落后的原因何在?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同学应怎样顺利度过适应期呢?初高中数学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一个坡度让学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持续发展和自主学习的形成?学生的思维决不是自然发生的,也不是教师下达思维指令,就能发展的。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认为立足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尝试实践,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探究、自主学习,并加强情感和个性教育,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一、立足数学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习效应   在学习过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会学”,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来谈点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新知引入中,提供积极参与机会     计算是小学数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通过例题教给
期刊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重大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就是去探求,发现还没有出现过的观念事物。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实现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尝试: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的激发是主动学习的关键。我
期刊
【摘要】 本文就如何克服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适应时代教学要求的问题,以及就如何构建与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新教材基本叙述模式相适应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提出了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一、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意义    1.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内涵、特点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教学方式的协
期刊
高中学生普遍害怕学数学,甚至是厌恶学数学。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和老师都普遍的陷入了一种怪圈中:就是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最优化的教,忽视学生最优化的学;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忽视学生兴趣,自信心,意志力等情感因素的培养。这样就没有将数学最优化与学习最优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随着
期刊
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要注意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引导学生概括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现剖析如下:    一、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接受考验,经历换脑、充电、反思的过程。虽然各地都在深入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领悟其理念与精髓,并使课改呈现出“喜人”的一面。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陈旧滞后的教学观念、教学习惯、教学方法等很难使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法获得全新的认识。因此课改中又出现了让教师陷入迷惘的一面
期刊
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老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基本途径,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在真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却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状态:教案是上课的剧本,教师不敢越“案”半步,并习惯于用一连串的发问“牵”着学生,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铺设了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学生则只能亦步亦趋,被动地接受一个又一个数学结论。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