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 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38-02
环保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贯彻落实.环境教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深入持久地开展小学生环保教育,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环保素质,促进其身体力行实践科学发展观。
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小形成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科学认识,树立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并主动参与环保实践。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家人、朋友和周围的人们,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在钻研教材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积极挖掘环保教育因素。例如,教师通过有意识渗透环保知识,让学生记住:自然界中的动物是与我们人类相互依存的好朋友,对动物朋友一定要多加保护,禁止乱捕滥杀;由于人类毫无节制的乱砍滥伐。许多茂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地慢慢变成了贫瘠的沙漠;许多灾害就是大自然对人类不爱惜环境的惩罚;保持生态平衡,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类共同的心愿;等等。
比如在教学小学高年级的课文《桂林山水》、《林海》、《鸟的大堂》、《只有一个地球》、《美丽的小兴安岭》、《宇宙生命之谜》、《鹿和狼的故事》等课文时,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传授。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抓住重点字、词、句、段进行渗透。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要抓住六个字不放,即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抓住了这六个字就是抓准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突出特色。因为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美不胜收,“桂林山水甲天下”名不虚传!
紧接着教师设问:但是前不久,我们去过桂林,觉得现在漓江的水也并不那么清,山也不那么秀,是什么原因呢7.学生可能回答:那准是污染太严重了。教师提示说:如果不抓紧治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许会毁于一旦.中外游人将会乘兴而来,扫兴而归。通过这样的对比设问,不仅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六个字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且环保教育也能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心里。除了紧扣这六个字进行环保渗透外,教师还可以不失时机地介绍当今桂林的有关知识,拓展性地介绍桂林经济社会以及旅游、环保现状。这样的教学扩展了语文课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三)充分感知课文,渗透环境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注重了人文性,内容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蕴含着众多的环境教育素材,只要语文教师注重挖掘环保素材。便可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比如《索溪峪的“野”》、《锡林郭勒大草原》、《五彩池》、《南极,一片净土》、《草原》等课文。作者借助自然的精致、环境优美,抒发了热爱大自然、追求美的生活的强烈感情。我们借此可以教育学生: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好.是人类生活的舞台,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只有这样,人们的生活才更加美好。
特别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笔者课前让学生先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概况?邀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作者为什么把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课文是怎样说明地球被破坏了,人类别无去处的?哪些句子说明了我们要精心保护好地球?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名环保小卫士?根据老师设置的问题,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经过思考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会表示:一定要保护好环境,不随意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精心保护好地球。这样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破坏资源的危害性.体会到人类生存环境被破坏的严重性,自觉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巧用教材中的古诗文渗透环保教育。在语文教材中有些古诗也可以“古为今用”,为环保教育服务。古诗文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观,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联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如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当时情景,对比现在状况。有个曾到过庐山的同学把后两句改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污染太严重”。这一改是多么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不难想象,附近工厂、企业排出的大量废气、浓烟笼罩庐山,使人难以看清庐山真面目。可见小学生的小见解,却蕴含着大道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很多活动均出于利益驱动,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已经很少了。随着城市噪音污染范围的扩大,那种“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静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再比如,在上到《春晓》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可让学生想象诗句的意境:春天到了。春鸟婉转的叫声,啾啁起落,远近应和,多么令人神往的春色。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人类要保护环境,爱鸟类,才会使大自然变得美丽。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样可以渗透环保教育。文章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星光灿烂的文化长河里有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手中的笔书写了讴歌自然、歌咏人文的千古绝唱和不朽名篇。激励了华夏子孙前赴后继、自强不息。在作文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如杜甫、李白、徐霞客、朱自清等,走近自然、感悟自然,用稚嫩的小手、童真的话语去描写大自然的美丽和壮观,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老师在结合课文习作的训练中,可以开展以“环保”为题的训练,如:《关于白色污染》、《××的变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河水更清,让蓝天更蓝》等。通过习作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还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保护意识。如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生走进社区、田野、村庄,在欣赏美丽的风景时,常常会想起自己应该为绿色做些什么。并行动起来当一名光荣的绿色小卫士,加入保护家园活动。将参加绿色行动中印象最深的情景有条理地写下来”。在指导本 次作文时,引导学生一要选一次有意义的典型的活动;二要写好活动的全过程(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进行的这个活动;都有什么人参加;活动中哪些地方有趣;对活动有关的环境作恰如其分的描述);三要突出重点,按活动的先后去安排文章的顺序。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对环保发挥大胆的、奇特的想象。如有些学生能想象出:平常用的水将来可以成为没有污染的新能源;未来大都市楼顶都能统一铺上整齐的绿草;花园建在了空中;等等。
让学生接触社会,走进自然环境,不断增强学生参与环保的意识,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如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是“我们与周围环境”,也同样要求学生走出去,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收集许多有关环保的材料,并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运用收集到的材料写一篇记事或写人的文章,也可以写表扬稿、建议书、调查报告,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选择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想法的习作能力。所以,本次习作的关键是:习作前要开展好“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学校周围各处走一走,看一看,到当地环保部门去采访,与社区的群众交谈,了解环境或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了解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的人和事。若弄不懂其中的环保知识问题,可查一查有关资料。这样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既增强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又培养他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是思想情感教育的平台。环保教育也具有思想教育的特点,这就为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提供了可能。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使学生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认同态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力量。环保教育是新世纪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娃娃抓起,让环保意识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要遵循知、情、意、行、品德教育的客观规律,以教材为载体,开展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活动,使其能亲自体验到环境危机的严重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并促使他们积极地担当环保小卫士,自觉维护环境和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责编 黄鸿业)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38-02
环保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贯彻落实.环境教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深入持久地开展小学生环保教育,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环保素质,促进其身体力行实践科学发展观。
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小形成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科学认识,树立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并主动参与环保实践。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家人、朋友和周围的人们,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在钻研教材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积极挖掘环保教育因素。例如,教师通过有意识渗透环保知识,让学生记住:自然界中的动物是与我们人类相互依存的好朋友,对动物朋友一定要多加保护,禁止乱捕滥杀;由于人类毫无节制的乱砍滥伐。许多茂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地慢慢变成了贫瘠的沙漠;许多灾害就是大自然对人类不爱惜环境的惩罚;保持生态平衡,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类共同的心愿;等等。
比如在教学小学高年级的课文《桂林山水》、《林海》、《鸟的大堂》、《只有一个地球》、《美丽的小兴安岭》、《宇宙生命之谜》、《鹿和狼的故事》等课文时,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传授。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抓住重点字、词、句、段进行渗透。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要抓住六个字不放,即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抓住了这六个字就是抓准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突出特色。因为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美不胜收,“桂林山水甲天下”名不虚传!
紧接着教师设问:但是前不久,我们去过桂林,觉得现在漓江的水也并不那么清,山也不那么秀,是什么原因呢7.学生可能回答:那准是污染太严重了。教师提示说:如果不抓紧治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许会毁于一旦.中外游人将会乘兴而来,扫兴而归。通过这样的对比设问,不仅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六个字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且环保教育也能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心里。除了紧扣这六个字进行环保渗透外,教师还可以不失时机地介绍当今桂林的有关知识,拓展性地介绍桂林经济社会以及旅游、环保现状。这样的教学扩展了语文课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三)充分感知课文,渗透环境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注重了人文性,内容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蕴含着众多的环境教育素材,只要语文教师注重挖掘环保素材。便可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比如《索溪峪的“野”》、《锡林郭勒大草原》、《五彩池》、《南极,一片净土》、《草原》等课文。作者借助自然的精致、环境优美,抒发了热爱大自然、追求美的生活的强烈感情。我们借此可以教育学生: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好.是人类生活的舞台,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只有这样,人们的生活才更加美好。
特别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笔者课前让学生先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概况?邀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作者为什么把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课文是怎样说明地球被破坏了,人类别无去处的?哪些句子说明了我们要精心保护好地球?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名环保小卫士?根据老师设置的问题,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经过思考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会表示:一定要保护好环境,不随意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精心保护好地球。这样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破坏资源的危害性.体会到人类生存环境被破坏的严重性,自觉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巧用教材中的古诗文渗透环保教育。在语文教材中有些古诗也可以“古为今用”,为环保教育服务。古诗文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观,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联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如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当时情景,对比现在状况。有个曾到过庐山的同学把后两句改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污染太严重”。这一改是多么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不难想象,附近工厂、企业排出的大量废气、浓烟笼罩庐山,使人难以看清庐山真面目。可见小学生的小见解,却蕴含着大道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很多活动均出于利益驱动,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已经很少了。随着城市噪音污染范围的扩大,那种“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静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再比如,在上到《春晓》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可让学生想象诗句的意境:春天到了。春鸟婉转的叫声,啾啁起落,远近应和,多么令人神往的春色。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人类要保护环境,爱鸟类,才会使大自然变得美丽。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样可以渗透环保教育。文章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星光灿烂的文化长河里有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手中的笔书写了讴歌自然、歌咏人文的千古绝唱和不朽名篇。激励了华夏子孙前赴后继、自强不息。在作文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如杜甫、李白、徐霞客、朱自清等,走近自然、感悟自然,用稚嫩的小手、童真的话语去描写大自然的美丽和壮观,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老师在结合课文习作的训练中,可以开展以“环保”为题的训练,如:《关于白色污染》、《××的变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河水更清,让蓝天更蓝》等。通过习作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还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保护意识。如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生走进社区、田野、村庄,在欣赏美丽的风景时,常常会想起自己应该为绿色做些什么。并行动起来当一名光荣的绿色小卫士,加入保护家园活动。将参加绿色行动中印象最深的情景有条理地写下来”。在指导本 次作文时,引导学生一要选一次有意义的典型的活动;二要写好活动的全过程(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进行的这个活动;都有什么人参加;活动中哪些地方有趣;对活动有关的环境作恰如其分的描述);三要突出重点,按活动的先后去安排文章的顺序。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对环保发挥大胆的、奇特的想象。如有些学生能想象出:平常用的水将来可以成为没有污染的新能源;未来大都市楼顶都能统一铺上整齐的绿草;花园建在了空中;等等。
让学生接触社会,走进自然环境,不断增强学生参与环保的意识,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如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是“我们与周围环境”,也同样要求学生走出去,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收集许多有关环保的材料,并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运用收集到的材料写一篇记事或写人的文章,也可以写表扬稿、建议书、调查报告,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选择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想法的习作能力。所以,本次习作的关键是:习作前要开展好“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学校周围各处走一走,看一看,到当地环保部门去采访,与社区的群众交谈,了解环境或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了解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的人和事。若弄不懂其中的环保知识问题,可查一查有关资料。这样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既增强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又培养他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是思想情感教育的平台。环保教育也具有思想教育的特点,这就为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提供了可能。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使学生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认同态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力量。环保教育是新世纪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娃娃抓起,让环保意识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要遵循知、情、意、行、品德教育的客观规律,以教材为载体,开展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活动,使其能亲自体验到环境危机的严重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并促使他们积极地担当环保小卫士,自觉维护环境和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