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不是数学知识,而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情感。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促使学生感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数学学科的视角,依据学情简洁、有效地设计每个环节,不能设计看似体现新理念实则只是流于表面、经不起推敲的活动。我以二年级两位教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课堂为例,做一比较分析。
案例1:
环节1:引入。教师拿出事先叠好的8朵花问:“如果把这8朵花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几朵?谁愿意到前面分一分?”一名学生顺利地分给每人2朵,并说出算式8÷4=2。随后,教师又拿出了1朵花让学生把九朵花平均分出去,一位学生分给每人2朵,但剩下的1朵花他不知如何处理。这时讲台下有个别学生开始玩东西了,教师高声问第二次分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时大家面面相觑,正当教师准备再次启发时,突然从一个角落传来一声“有剩下的花”。教师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2:掌握余数的写法。教师请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比较、讨论,得出在商和余数之间用“……”来区分比较好。
环节3:认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请学生按要求摆小棒。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画面,问一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怎样用算式表示。接着,大屏幕展示用11根小棒摆四边形的画面,如前所问。然后请学生动手摆、动笔写、动口汇报,针对汇报再问:余数和除数比,谁大谁小。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
案例2:
环节1:引入并明确余数的概念及其在横竖式中的写法。教师出示用不同方式表述的除法题,最后一道是: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三个盘子里,该怎样放?前几道学生毫不费力地完成了,对于最后一道,学生发现平均分后,还剩下了1个,此时,教师顺势明确余数的概念,并板书余数在横竖式中的写法,在全体学生明了规范的写法后,揭示主题。
环节2:研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先请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当学生初步判断得出余数比除数小之后,教师问余数是不是一定比除数小呢,同时板书“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及“?”。此时学生各执己见,教师面对争执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证明办法,再和同伴交流,动手试一试。短暂的沉静后,学生们有的在计算,有的在摆小棒,有的在分圆片……汇报时,多数学生都将自己的算式展现出来,并认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但是,有一名学生却坚持认为:不一定。此时,教师把包袱推给了其他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当结论一致时,教师和学生用肯定的语气强调“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并擦掉“?”。
环节3:利用结论解决问题。
分析:
案例1中,分花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多数学生是观众,而且,平均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分花不是问题。其次,设计了讨论,时机却不对,余数的表示方法有必要讨论得出么?本节课着力点应该是引导全体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真正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进而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进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师在这里的设计却恰恰是个盲区。多媒体的运用表面上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实则固定了学生的思维。
案例2创设了建立在把握教材整体脉络、充分了解学生已有情况基础上的数学学科内在情境。一开始放手让全体学生都自主解决包含有余数的各种除法问题,由此引发学生的新旧认知冲突,引入新课。明确余数的表示方法后,将着力点放在了研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上。在研究中,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观察,初步得出结论,针对初步结论教师设问“是不是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呢”将学生带入了大胆猜想并努力寻求事实证明猜想情境。随后,学生围绕“余数不一定比除数小”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两种观点展开辩论。这一系列思维的碰撞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更渗透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渗透了对学生出言有本的品德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不是数学知识,而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情感。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促使学生感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数学学科的视角,依据学情简洁、有效地设计每个环节,不能设计看似体现新理念实则只是流于表面、经不起推敲的活动。我以二年级两位教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课堂为例,做一比较分析。
案例1:
环节1:引入。教师拿出事先叠好的8朵花问:“如果把这8朵花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几朵?谁愿意到前面分一分?”一名学生顺利地分给每人2朵,并说出算式8÷4=2。随后,教师又拿出了1朵花让学生把九朵花平均分出去,一位学生分给每人2朵,但剩下的1朵花他不知如何处理。这时讲台下有个别学生开始玩东西了,教师高声问第二次分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时大家面面相觑,正当教师准备再次启发时,突然从一个角落传来一声“有剩下的花”。教师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2:掌握余数的写法。教师请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比较、讨论,得出在商和余数之间用“……”来区分比较好。
环节3:认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请学生按要求摆小棒。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画面,问一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怎样用算式表示。接着,大屏幕展示用11根小棒摆四边形的画面,如前所问。然后请学生动手摆、动笔写、动口汇报,针对汇报再问:余数和除数比,谁大谁小。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
案例2:
环节1:引入并明确余数的概念及其在横竖式中的写法。教师出示用不同方式表述的除法题,最后一道是: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三个盘子里,该怎样放?前几道学生毫不费力地完成了,对于最后一道,学生发现平均分后,还剩下了1个,此时,教师顺势明确余数的概念,并板书余数在横竖式中的写法,在全体学生明了规范的写法后,揭示主题。
环节2:研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先请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当学生初步判断得出余数比除数小之后,教师问余数是不是一定比除数小呢,同时板书“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及“?”。此时学生各执己见,教师面对争执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证明办法,再和同伴交流,动手试一试。短暂的沉静后,学生们有的在计算,有的在摆小棒,有的在分圆片……汇报时,多数学生都将自己的算式展现出来,并认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但是,有一名学生却坚持认为:不一定。此时,教师把包袱推给了其他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当结论一致时,教师和学生用肯定的语气强调“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并擦掉“?”。
环节3:利用结论解决问题。
分析:
案例1中,分花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多数学生是观众,而且,平均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分花不是问题。其次,设计了讨论,时机却不对,余数的表示方法有必要讨论得出么?本节课着力点应该是引导全体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真正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进而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进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师在这里的设计却恰恰是个盲区。多媒体的运用表面上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实则固定了学生的思维。
案例2创设了建立在把握教材整体脉络、充分了解学生已有情况基础上的数学学科内在情境。一开始放手让全体学生都自主解决包含有余数的各种除法问题,由此引发学生的新旧认知冲突,引入新课。明确余数的表示方法后,将着力点放在了研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上。在研究中,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观察,初步得出结论,针对初步结论教师设问“是不是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呢”将学生带入了大胆猜想并努力寻求事实证明猜想情境。随后,学生围绕“余数不一定比除数小”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两种观点展开辩论。这一系列思维的碰撞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更渗透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渗透了对学生出言有本的品德的培养。
案例1:
环节1:引入。教师拿出事先叠好的8朵花问:“如果把这8朵花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几朵?谁愿意到前面分一分?”一名学生顺利地分给每人2朵,并说出算式8÷4=2。随后,教师又拿出了1朵花让学生把九朵花平均分出去,一位学生分给每人2朵,但剩下的1朵花他不知如何处理。这时讲台下有个别学生开始玩东西了,教师高声问第二次分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时大家面面相觑,正当教师准备再次启发时,突然从一个角落传来一声“有剩下的花”。教师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2:掌握余数的写法。教师请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比较、讨论,得出在商和余数之间用“……”来区分比较好。
环节3:认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请学生按要求摆小棒。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画面,问一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怎样用算式表示。接着,大屏幕展示用11根小棒摆四边形的画面,如前所问。然后请学生动手摆、动笔写、动口汇报,针对汇报再问:余数和除数比,谁大谁小。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
案例2:
环节1:引入并明确余数的概念及其在横竖式中的写法。教师出示用不同方式表述的除法题,最后一道是: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三个盘子里,该怎样放?前几道学生毫不费力地完成了,对于最后一道,学生发现平均分后,还剩下了1个,此时,教师顺势明确余数的概念,并板书余数在横竖式中的写法,在全体学生明了规范的写法后,揭示主题。
环节2:研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先请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当学生初步判断得出余数比除数小之后,教师问余数是不是一定比除数小呢,同时板书“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及“?”。此时学生各执己见,教师面对争执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证明办法,再和同伴交流,动手试一试。短暂的沉静后,学生们有的在计算,有的在摆小棒,有的在分圆片……汇报时,多数学生都将自己的算式展现出来,并认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但是,有一名学生却坚持认为:不一定。此时,教师把包袱推给了其他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当结论一致时,教师和学生用肯定的语气强调“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并擦掉“?”。
环节3:利用结论解决问题。
分析:
案例1中,分花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多数学生是观众,而且,平均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分花不是问题。其次,设计了讨论,时机却不对,余数的表示方法有必要讨论得出么?本节课着力点应该是引导全体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真正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进而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进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师在这里的设计却恰恰是个盲区。多媒体的运用表面上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实则固定了学生的思维。
案例2创设了建立在把握教材整体脉络、充分了解学生已有情况基础上的数学学科内在情境。一开始放手让全体学生都自主解决包含有余数的各种除法问题,由此引发学生的新旧认知冲突,引入新课。明确余数的表示方法后,将着力点放在了研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上。在研究中,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观察,初步得出结论,针对初步结论教师设问“是不是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呢”将学生带入了大胆猜想并努力寻求事实证明猜想情境。随后,学生围绕“余数不一定比除数小”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两种观点展开辩论。这一系列思维的碰撞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更渗透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渗透了对学生出言有本的品德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不是数学知识,而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情感。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促使学生感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数学学科的视角,依据学情简洁、有效地设计每个环节,不能设计看似体现新理念实则只是流于表面、经不起推敲的活动。我以二年级两位教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课堂为例,做一比较分析。
案例1:
环节1:引入。教师拿出事先叠好的8朵花问:“如果把这8朵花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几朵?谁愿意到前面分一分?”一名学生顺利地分给每人2朵,并说出算式8÷4=2。随后,教师又拿出了1朵花让学生把九朵花平均分出去,一位学生分给每人2朵,但剩下的1朵花他不知如何处理。这时讲台下有个别学生开始玩东西了,教师高声问第二次分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时大家面面相觑,正当教师准备再次启发时,突然从一个角落传来一声“有剩下的花”。教师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2:掌握余数的写法。教师请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比较、讨论,得出在商和余数之间用“……”来区分比较好。
环节3:认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请学生按要求摆小棒。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画面,问一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怎样用算式表示。接着,大屏幕展示用11根小棒摆四边形的画面,如前所问。然后请学生动手摆、动笔写、动口汇报,针对汇报再问:余数和除数比,谁大谁小。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
案例2:
环节1:引入并明确余数的概念及其在横竖式中的写法。教师出示用不同方式表述的除法题,最后一道是: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三个盘子里,该怎样放?前几道学生毫不费力地完成了,对于最后一道,学生发现平均分后,还剩下了1个,此时,教师顺势明确余数的概念,并板书余数在横竖式中的写法,在全体学生明了规范的写法后,揭示主题。
环节2:研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先请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当学生初步判断得出余数比除数小之后,教师问余数是不是一定比除数小呢,同时板书“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及“?”。此时学生各执己见,教师面对争执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证明办法,再和同伴交流,动手试一试。短暂的沉静后,学生们有的在计算,有的在摆小棒,有的在分圆片……汇报时,多数学生都将自己的算式展现出来,并认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但是,有一名学生却坚持认为:不一定。此时,教师把包袱推给了其他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当结论一致时,教师和学生用肯定的语气强调“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并擦掉“?”。
环节3:利用结论解决问题。
分析:
案例1中,分花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多数学生是观众,而且,平均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分花不是问题。其次,设计了讨论,时机却不对,余数的表示方法有必要讨论得出么?本节课着力点应该是引导全体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真正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进而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进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师在这里的设计却恰恰是个盲区。多媒体的运用表面上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实则固定了学生的思维。
案例2创设了建立在把握教材整体脉络、充分了解学生已有情况基础上的数学学科内在情境。一开始放手让全体学生都自主解决包含有余数的各种除法问题,由此引发学生的新旧认知冲突,引入新课。明确余数的表示方法后,将着力点放在了研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上。在研究中,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观察,初步得出结论,针对初步结论教师设问“是不是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呢”将学生带入了大胆猜想并努力寻求事实证明猜想情境。随后,学生围绕“余数不一定比除数小”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两种观点展开辩论。这一系列思维的碰撞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更渗透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渗透了对学生出言有本的品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