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三重要义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厘清校本课程开发的三重要义,即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从整体上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并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在于过程本身。如此,才能走出实践困境,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
  关 键 词 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原点;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3
  当前,许多学校将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聚焦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已成为学校品牌创建的主要抓手,并成为学校经验汇报的热点内容。观察学校教育现场,我们不难发现,校本课程开发存在诸多乱象:许多学校或将兴趣活动、社团活动等“变形”为课程,将编写教材作为课程开发的成果,并未真正认识何谓校本课程开发;或求助于专家,极力打造华美繁杂的课程系列,眼中只有课程而没有“人”,丢掉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或以形而上的概念作为课程统领,只有校长和专家知道其来龙去脉,师生和家长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失去了生长土壤。
  究其实质,以上种种乱象源自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正确的认知。校本课程开发需要首先回答为什么?是什么?并明确其价值所在,才能走出实践困境,科学建构校本课程体系。
  一、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点——为了学生的发展
  【案例描述】
  南京市晓庄学院附属小学扎根“行知文化”文化土壤,梳理自身的办学基础,确立了“求真”教育理念,传承陶行知先生的“真教育”思想,提出了“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以“陶”树人。学校将育人目标定为培育“真善美”的现代公民,即培养“诚信、责任、友善”的人,并发动学生设计了陶娃形象,分别取名思思(解放头脑,使之能想)、巧巧(解放双手,使之能做)、明明(解放眼睛,使之能看)、问问(解放嘴巴,使之能谈)、宽宽(解放空间,使之能飞)、多多(解放时间,使之能闲)。据此,学校提出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框架式目标(见图1)。
  由此,学校立足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陶娃素质发展目标为根本,架构了“陶娃发展计划课程”。这一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品质化、校本化为主渠道,以行知思想为引领的生活教育课程为推手,并辅以面向未来的自主学习E学课程,形成了“行知文化”课程谱系。
  行知文化是学校特有的资源,这是校史赠给该校最好的礼物。学校根据行知育人理念——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确定了学校的“求真”育人目标。最可贵的是学校将总目标进行了分解,根据这些目标设置课程。其校本课程显然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因此彰显了学校特色,可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这一案例启示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理应秉持的教育哲学,自当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点,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秉持这一原点,对学校的育人目标和核心理念进行准确定位,才能找到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由此建构指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这样的校本课程才能具有不竭的生命力,让学校焕发个性与特色。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成为新一代学校教育的原点。[2]基于课程与学校教育的内在关联,校本课程开发须回应时代需求,回归这一原点。
  二、把握校本课程概念的内涵——整体构建课程体系
  【案例描述】
  珠海市香洲区香洲一小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是构建幸福人生素养,下设五个子目标,分别为人文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实践素养。为实现这五个目标,学校从四个层面三个层级分别给予落实,并设置相关课程(见图2)。第一层落实在学科基础类课程,主要是打造幸福人生的课堂文化,这是按照学校的目标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第二层次是开展活动拓展,第三层次是活动探究类课程开发。这一课程设置将原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扁平化,通过整合、拓展、补充等方式整体构建学校课程。
  在实践中,学校以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目标为指向,结合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时间,创设适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文化。学校拓展教学内容,开发了拓展性校本选修课程,包括“人文、健康、科学、艺术、实践”五大类,作为学科课程的有效补充。实践探究性课程是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适应学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通过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拓展等形式,整合课程资源,突破学科边界,使各学科围绕内容整合、方式转变和能力提升开展教学,进而带动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引自珠海市香洲区香洲一小严虹校长的研究)
  香洲一小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启示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要摆脱所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对立分界,以学校为本,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与选择。实践中,不少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设计时,只关注学校特色,通过“做加法”,构建所谓的特色课程或校本课程。其结果往往给师生造成负担,课程流于形式。究其根本,学校并未准确理解何谓“校本课程”。
  “广义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所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3]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领域事实上已经包含在国家课程规划、目标体系之下,校本课程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从结构性上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政策体系内对课程权力与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整重建,旨在形成符合学校教育哲学,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在国家、地方、学校管理模式下的结构性课程开发体系。如果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仅仅由学校管理的校本课程去完成,就会导致学校课程的无限膨胀,或是沦为每周一两节的装饰性课程,何谈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超越将校本课程视为第三类课程的认识,建立一种整体观念,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建构回归学校教育原点的课程体系。   三、重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过程本身即教育
  【案例描述】
  南京市晓庄学院附属小学的垃圾分类课程开发始于学校厕纸供应问题。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淘气,又积极好学。起初学校供应的厕纸总是被孩子拿来玩耍,浪费严重。于是,学校德育处从发动孩子捐纸到发动学生在校卖废品购纸,最终,发动家庭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学校设计了一套环境教育的“游戏”,“逗”着孩子们玩,就这样,垃圾分类校本课程诞生了。
  (引自晓庄学院附小鲁照斌校长研究)
  这一课程的出现和丰富是在课程开发过程完成的,如果学校着重于课程结果,可能就不会产生垃圾分类课程。这一案例启示我们,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过程[4],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将课程开发的价值简单定位于教材的编写。
  “课程是一种预期教育结果的重新结构化序列,” [5]没有了这种“重新结构化、序列化”的过程,从中获取的教学资源显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课程开发”是一个具有普遍术语性质的概念,它包括课程政策、设计、实施、技术、监督和评价。从中不难看出,课程开发更多地指向于“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来源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而不仅仅是课程本身,更不是突击编写“教材”的变异行为。考察校本课程的价值宜从学生成长的视角,将课程视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预期,一切课程都要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作出考查和评价,这是一种综合学生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目标性考量。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补充、改变的过程,课程的发展一定要适应人的不断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在于开发的过程,它包括师生、家长甚至社区共同参与的规划、实施、评价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师生表现,新问题的生成,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源等,这些本身又形成了新的教学内容。鉴于此,真正的校本课程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绝不是某一专家或领导所设计的课程。或者说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终点,随着新环境、新问题、新情况的生成,校本课程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鲁照斌.顶层设计:以核心理念统领学校文化[J].中小学德育,2015(02):24.
  [2]左璜.论回归学校教育原点的校本课程[J].中小学德育,2015(06):6.
  [3]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
  [4]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5]李秀伟.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异变问题与改进[J].教育研究,2014(05):110.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流花路小学广东广州 4401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2009年9月10日,对张武珍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名单,张武珍榜上有名。一时间,她的亲朋好友、同事学生纷纷打来电话,祝贺她获得这一崇高荣誉。张武珍心潮难平,激动得甚至有点儿失眠了。  确实,在这个山区小县的教育界,这无疑是一桩大事。张武珍一下子出“大名”了,成了县城里的名人了。按常理,有了这么有分量的荣誉,张武珍很快就会“跑
【摘要】大学英语是大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变革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于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相结合,从而达到有效课堂教学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通;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  【作者简介】徐翠波(1975-),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
编者按:  近日,本刊创刊30周年特别策划活动之一——“我与《中小学德育》的成长故事征文”顺利结束。在大量来稿中,我们不仅读到了品德教师们执着追寻的信念,读到了他们负重前行的身影和幸福成长的喜悦,也读到了他们对本刊的拳拳关爱之心和长期依持的热忱。我们感佩于他们随岁月丰收的成长,也感动于他们对一本杂志长年关注和始终支持的热烈情愫。为呈示本刊编者、读者和作者间的这种朴素的互动、相携的成长,览阅新时期德
摘 要  人性化视域下的生涯规划教育,正成为一项指向人的生成的系统性工程。当前的生涯规划教育,在定位、主体、实施以及评价四个方面存在着内在冲突。为此,应精准定位,还生涯规划教育以生命意蕴;科学设计,建生涯规划教育的成长根基。  关 键 词  生涯规划教育;人性;生命;人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04  近些年来,积极开设
阳光德育,是广州市番禺区东兴小学所秉承的德育理念。那么,沐浴在阳光中的德育,会展现出什么样的风采呢?  阳光德育,是欢乐的笑声  阳光是温暖的,洒在校园里,便成了孩子的欢笑声。  盛夏六月,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举办的“亲亲同学心,款款队员情”团队拓展活动开始了。  比赛一开始,同学们便马力全开、全力以赴。比赛项目充满了乐趣:有默契十足的“数字猜一猜”;有互相帮助的“小屋一家亲”;有信任为先的“围圈坐”
那一年,我19岁,开始了教学生涯。虽然是学特教的,对未来本应有艰苦的预期,但在真正接触学生之前,我仍然怀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梦想。那一天,我为第一节课准备了一肚子慷慨激昂的话,自信而激动地走进了教室,可是,还来不及微笑,更来不及说什么,我就被眼前的景象弄得不知所措。  他们是一年级新入学的17名听力障碍学生。17个学生,许多人会觉得少得可怜,可在聋人教育的班额范围里,这已经是超编了。那时,助听设备还没
师爱存在于师生共同体内,只有师爱与生爱和谐共鸣,才是真正的爱。  但现实却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调查显示,只有10%(详见本专辑张晓燕《论师爱的有效性》一文)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  现实的尴尬,令人深思。如何才能让爱的传递真正有效呢?  吉林师范大学教科院范士龙副教授从关怀伦理学视角,认为师生关心是互利的,有效的师爱,要采用对话和认可的方法,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关怀性,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怀。  云南师
摘 要 规则是低年级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主题。规则学习须立足学生生活,借助灵活的活动设计,引领学生在现场体验活动中深化规则认识,认同规则的价值,并掌握遵守规则的方法,从而激活与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刚性的规则柔性落地,实现规则的内化与践行。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规则教育;道德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0-00-03  正如品德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茶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福建安溪更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基于此,我们尝试让安溪茶文化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用“茶香”滋养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认识家乡名茶,
一位退休十年的镇区教育办公室主任,最近大大地表扬了我一番。主任姓程,退休以后,她依然关心教育,目前“主攻”自己外孙的家庭教育。  小外孙刚上一年级,曾经做过小学老师的程主任特别重视其教育。平时放学回家路上,小外孙在过马路时总是提醒大人要走斑马线,看红绿灯,遵守交通规则。平时聊天时,他也会经常评论某人某事违反了法律等。程主任问他怎么会懂这些呢,他骄傲地回答:“我们上了道德与法治课的!”  上个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