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妈宝男”一词的流行,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成人依恋问题。本文将从人际、情绪和教养方式三个领域与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成人依恋
1.引言
成人依恋领域,目前主要存在两种研究取向——临床发展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杨红君,2014)。两种取向的研究者们对成人依恋有着各自不同的操作性定义及相应的研究工具。临床发展取向的心理学家们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对其早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这种经历的认知和评价”——侧重早期的依恋经历;而社会人格取向的研究者们则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当前与特定他人形成的持久而强烈情感联结或倾向”——强调当前的依恋模式。就其本质,成人依恋与婴儿依恋一样,安全的成人依恋可以给个体提供安全基地和避风港的作用,而不安全的成人依恋则与诸多心理、精神疾病相关联(杨红君,周世杰,2009)。目前,国内的成人依恋研究工具中,属于临床发展取向的研究工具主要是由李菲茗等(2001)引进的成人依恋问卷(AAQ3.1),而由李同归等人(2006)引进的中文版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则是社会人格取向成人依恋测量工具的典型代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分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依恋焦虑被定义为对被拒绝和被抛弃的恐惧,依恋回避的特征是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以及对亲近和依靠的不适。根据两个维度评分按公式计算安全、恐惧、迷恋和冷漠4个方面得分,根据得分最高的分型,例如安全分高于其它三者则属于安全型。共4种依恋类型:安全型、恐惧型、迷恋型和冷漠型,后3者为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代表低水平的焦虑和回避,恐惧型依恋代表高水平的焦虑和回避,迷恋型依恋代表高焦虑和低回避,冷漠型依恋代表低焦虑和高回避(何影,张亚林,杨海燕,李丽,张迎黎,2010)。成人依恋量表AAS中文版该量表包含3个维度,分别是亲密、依赖、焦虑,每个维度有6个项目。亲密维度测量一个人对与他人接近和亲密感到舒适的程度;依赖维度测量一个人感到当需要帮助时能有效依赖他人的程度;焦虑维度测量一个人担心被抛弃或不被喜爱的程度,在依恋测量中,人们争论的首要问题是使用类型测量还是使用维度测量(吴薇莉,方莉,2004)。AAS可以测量成人依恋维度,同时可以转化为依恋类型,能够更好的詮释依恋的特点,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曲晓艳,甘怡群,2012)。
2.近年研究
2.1 人际
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值得重视,成人依恋既直接预测人际困扰,又通过人际信任间接预测人际困扰(许学华,麻丽丽,李菲,2016)。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赵晶,郑林科,肖琼,董建红,魏晓言,2016)、社会支持水平(邓伟,马叶,李得春,2014),关注大学生成人依恋对社会技能的影响,及共情能力在二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以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赵旭东,关荐, 2015)。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是社交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安全型依恋,尤其是恐惧型对社交焦虑的情绪、认知影响最大(魏征新,霍莉钦,2009)。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学校适应性最好,依恋高焦虑和依恋高回避不利于良好学校适应的发展,且依恋与学校适应两者关系同人口学背景存在一定联系(谢安娜,杨蕴萍,2015)。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对合作的态度更加积极和肯定,且依恋回避高的大学生合作倾向低(朱丽莎,祝卓宏,2016)。大学女生表现出较少的人际困扰; 独生子女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表现出较低程度的依恋回避; 人格特质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困扰的重要因素,表现在大学生越外向,情绪越稳定,人际困扰的程度越低(余银,刘艳,郑海英,程淑英,马红霞,2014)。大学生恋爱关系中的不安全依恋对个体自尊和社会关系有影响(何影,张亚林,杨海燕,李丽,张迎黎,2010)。单恋是大学生普遍体验到的一种特殊的恋爱体验并且与单恋者本人的依恋风格存在一定关系(陈晓,宋健,都海旭,2013)。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何腾腾,巩文冰,缪艳君,张进辅,2012)。
2.2 情绪
何晓琴(2015)等人的研究发现:除依恋回避与自贬型幽默相关不显著外,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非适应性幽默风格、抑郁显著正相关,与适应性幽默风格显著负相关;抑郁与非适应性幽默风格显著正相关,与适应性幽默风格显著负相关;自强型、嘲讽型、自贬型幽默在依恋焦虑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强型幽默在依恋回避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又可以通过幽默风格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石英华和魏萍(2007)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上差异显著;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不同类型对其抑郁情绪有影响,其中,拒绝型和恐惧型的大学生在抑郁情绪上有显著差异。成人依恋的类型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抑郁关系得到了实证支持(汤芙蓉,张大均,刘衍,2009)。李彩娜等人(2014)的研究发现元情绪在依恋焦虑与心理复原力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依恋回避与心理复原力间则起部分中介作用。冯传德和詹启生(2015)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孤独感与成人依恋、情绪智力密切相关,情绪智力在成人依恋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李旭等人(2016)的研究发现客观社会支持对依恋恐惧个体的调节效应显著,支持和验证了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对于不同成人依恋类型个体焦虑障碍的矫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情绪与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的研究一直在逐年跟进和创造价值。
2.3 教养方式
徐艳丽等(2009)人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惩罚、严厉与大学生成人依恋焦虑维度存在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可以预测其子女的成人依恋焦虑水平,它们的累加解释率是12.2%。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人依恋有较小影响。陈小琴和张进辅(2011)的研究表明师范大学生依恋类型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女生所占的比重要高于男生;师范大学生依恋焦虑与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师范大学生依恋回避与父亲惩罚严厉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严厉惩罚能正向预测依恋回避,父亲过分干涉能负向预测依恋回避,父亲过度保护能正向预测依恋焦虑,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能负向预测依恋焦虑。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依恋的影响作用有限。高明(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依恋类型的高职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差异显著。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父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成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的养育方式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成人依恋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可见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影响越来越大。
3.讨论
依恋理论是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通过在早期社会和亲子关系中所发展的内部工作模式,童年的依恋风格被带入成年生活,影响着后期健康心理的建立(何冬丽,2013)。就如杨红君和周世杰(2008)的研究结果卫校女生的自尊水平受到早期依恋经验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显著影响。依恋是个体生命早期与其主要照顾者所形成的亲密情感联结。个体的这种情感联结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形成不同的成人依恋类型,进而对成人的情感和心理康产生显著影响(李玲玉,2013)。可见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研究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成人依恋
1.引言
成人依恋领域,目前主要存在两种研究取向——临床发展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杨红君,2014)。两种取向的研究者们对成人依恋有着各自不同的操作性定义及相应的研究工具。临床发展取向的心理学家们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对其早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这种经历的认知和评价”——侧重早期的依恋经历;而社会人格取向的研究者们则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当前与特定他人形成的持久而强烈情感联结或倾向”——强调当前的依恋模式。就其本质,成人依恋与婴儿依恋一样,安全的成人依恋可以给个体提供安全基地和避风港的作用,而不安全的成人依恋则与诸多心理、精神疾病相关联(杨红君,周世杰,2009)。目前,国内的成人依恋研究工具中,属于临床发展取向的研究工具主要是由李菲茗等(2001)引进的成人依恋问卷(AAQ3.1),而由李同归等人(2006)引进的中文版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则是社会人格取向成人依恋测量工具的典型代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分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依恋焦虑被定义为对被拒绝和被抛弃的恐惧,依恋回避的特征是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以及对亲近和依靠的不适。根据两个维度评分按公式计算安全、恐惧、迷恋和冷漠4个方面得分,根据得分最高的分型,例如安全分高于其它三者则属于安全型。共4种依恋类型:安全型、恐惧型、迷恋型和冷漠型,后3者为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代表低水平的焦虑和回避,恐惧型依恋代表高水平的焦虑和回避,迷恋型依恋代表高焦虑和低回避,冷漠型依恋代表低焦虑和高回避(何影,张亚林,杨海燕,李丽,张迎黎,2010)。成人依恋量表AAS中文版该量表包含3个维度,分别是亲密、依赖、焦虑,每个维度有6个项目。亲密维度测量一个人对与他人接近和亲密感到舒适的程度;依赖维度测量一个人感到当需要帮助时能有效依赖他人的程度;焦虑维度测量一个人担心被抛弃或不被喜爱的程度,在依恋测量中,人们争论的首要问题是使用类型测量还是使用维度测量(吴薇莉,方莉,2004)。AAS可以测量成人依恋维度,同时可以转化为依恋类型,能够更好的詮释依恋的特点,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曲晓艳,甘怡群,2012)。
2.近年研究
2.1 人际
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值得重视,成人依恋既直接预测人际困扰,又通过人际信任间接预测人际困扰(许学华,麻丽丽,李菲,2016)。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赵晶,郑林科,肖琼,董建红,魏晓言,2016)、社会支持水平(邓伟,马叶,李得春,2014),关注大学生成人依恋对社会技能的影响,及共情能力在二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以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赵旭东,关荐, 2015)。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是社交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安全型依恋,尤其是恐惧型对社交焦虑的情绪、认知影响最大(魏征新,霍莉钦,2009)。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学校适应性最好,依恋高焦虑和依恋高回避不利于良好学校适应的发展,且依恋与学校适应两者关系同人口学背景存在一定联系(谢安娜,杨蕴萍,2015)。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对合作的态度更加积极和肯定,且依恋回避高的大学生合作倾向低(朱丽莎,祝卓宏,2016)。大学女生表现出较少的人际困扰; 独生子女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表现出较低程度的依恋回避; 人格特质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困扰的重要因素,表现在大学生越外向,情绪越稳定,人际困扰的程度越低(余银,刘艳,郑海英,程淑英,马红霞,2014)。大学生恋爱关系中的不安全依恋对个体自尊和社会关系有影响(何影,张亚林,杨海燕,李丽,张迎黎,2010)。单恋是大学生普遍体验到的一种特殊的恋爱体验并且与单恋者本人的依恋风格存在一定关系(陈晓,宋健,都海旭,2013)。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何腾腾,巩文冰,缪艳君,张进辅,2012)。
2.2 情绪
何晓琴(2015)等人的研究发现:除依恋回避与自贬型幽默相关不显著外,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非适应性幽默风格、抑郁显著正相关,与适应性幽默风格显著负相关;抑郁与非适应性幽默风格显著正相关,与适应性幽默风格显著负相关;自强型、嘲讽型、自贬型幽默在依恋焦虑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强型幽默在依恋回避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又可以通过幽默风格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石英华和魏萍(2007)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上差异显著;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不同类型对其抑郁情绪有影响,其中,拒绝型和恐惧型的大学生在抑郁情绪上有显著差异。成人依恋的类型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抑郁关系得到了实证支持(汤芙蓉,张大均,刘衍,2009)。李彩娜等人(2014)的研究发现元情绪在依恋焦虑与心理复原力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依恋回避与心理复原力间则起部分中介作用。冯传德和詹启生(2015)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孤独感与成人依恋、情绪智力密切相关,情绪智力在成人依恋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李旭等人(2016)的研究发现客观社会支持对依恋恐惧个体的调节效应显著,支持和验证了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对于不同成人依恋类型个体焦虑障碍的矫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情绪与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的研究一直在逐年跟进和创造价值。
2.3 教养方式
徐艳丽等(2009)人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惩罚、严厉与大学生成人依恋焦虑维度存在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可以预测其子女的成人依恋焦虑水平,它们的累加解释率是12.2%。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人依恋有较小影响。陈小琴和张进辅(2011)的研究表明师范大学生依恋类型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女生所占的比重要高于男生;师范大学生依恋焦虑与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师范大学生依恋回避与父亲惩罚严厉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严厉惩罚能正向预测依恋回避,父亲过分干涉能负向预测依恋回避,父亲过度保护能正向预测依恋焦虑,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能负向预测依恋焦虑。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依恋的影响作用有限。高明(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依恋类型的高职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差异显著。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父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成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的养育方式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成人依恋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可见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影响越来越大。
3.讨论
依恋理论是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通过在早期社会和亲子关系中所发展的内部工作模式,童年的依恋风格被带入成年生活,影响着后期健康心理的建立(何冬丽,2013)。就如杨红君和周世杰(2008)的研究结果卫校女生的自尊水平受到早期依恋经验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显著影响。依恋是个体生命早期与其主要照顾者所形成的亲密情感联结。个体的这种情感联结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形成不同的成人依恋类型,进而对成人的情感和心理康产生显著影响(李玲玉,2013)。可见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研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