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日常的学习和即将来临的中考压力,八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艰巨。很多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便将注意力都放在了主要应试科目的学习,而忽略了其它诸如历史、美术等科目的重要性。因此,为避免这样“偏科”现象的发生,教师不仅需要给予八年级学生正确的心理疏导,释放学生紧张情绪,还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出新颖的、符合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能力以及兴趣点的教学模式,以培养中学生在全方面的均衡发展。本文从阐述历史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探究与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模式;全面发展
历史科目教学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素养的健全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呈现出的不仅是供后人参考和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还蕴含着各个时代发展、社会习俗、民族道义等各个方面内容的兴盛和衰退规律。学好历史,有助于帮助中学生对现在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初中的历史知识已具有一定的条理逻辑性。因此,教师在创设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环境时,可以依据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地借用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
一、在导入新课时,巧用历史故事创设悬念
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使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可以结合历史课本教材内容,巧妙地借用一两个历史故事情节片段设置问题悬念,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营造勃勃生机的课堂气氛。
例如,教师在开展《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教学工作时,可以先通互联网技术播放《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电影中邓世昌撞船的影频资料,来讲述清末杰出爱国将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并向同学发问:是什么精神支持邓世昌最后选择了撞船?为什么在船沉后,有人相救时,他拒绝了?通过这样提问形式以及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画面,来渲染紧张而又富有悬念的课堂氛围。接着再导入课本教材主题,触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潜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寻问题答案。
二、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活跃气氛
一般课堂教学的时间较长,很难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一直聚焦于课堂知识学习。为改善这一状况,教师不仅需要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其起着主导作用,利用历史故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特点,来重新复活学生学习的激情。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发言权和分享空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历史教学注入新鲜的内容。
例如,在对历史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诵清代诗人杨昌浚“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首关于歌颂左宗棠经营新疆功绩的诗,引出左宗棠抬着棺材去收复新疆的故事,复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再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左宗棠派”和“李鸿章派”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辩论,发表自己解决方法并说出理由。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上各个代表性人物的人文情怀。
三、在课堂结束后,活用历史故事余音绕梁
处在八年级的学生接收信息的能力很强,同时又很容易被其他的新事物所吸引,不能保证对同一种事物持久的耐性。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后,应结合中学生真实内心需求以及个性发展特征,着重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延续性状况。教师可以通过活用历史故事结合日常生活的实践,来引导学生课后对历史知识体会感知。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与课本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史实资料鼓励学生阅读,帮助中学生拓展其知识的储备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例如,在对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材料“戊戌变法”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的故事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并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辩证精神。如,在对康有为一生事迹的评价中,一方面有人评价他是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对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康有为提出的改革背后有个人因素的考虑,而且他对于变法宪政等西方先进思想也是囫囵吞枣,并不成熟,这才导致变法运动的失败成为必然。教师通过借鉴这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来拓展丰富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领域,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历史知识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八年级的初中历史是中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学习阶段,它對中学生七年级和九年级历史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这个阶段应用历史故事教学帮助学生夯实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历史思维体系。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梳理和解决,消除学生对疑难问题的不良情绪。从而科学有效地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学习技能以及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明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方法的实践研究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52.
[2]孙娜.基于生本教育模式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76-77.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模式;全面发展
历史科目教学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素养的健全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呈现出的不仅是供后人参考和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还蕴含着各个时代发展、社会习俗、民族道义等各个方面内容的兴盛和衰退规律。学好历史,有助于帮助中学生对现在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初中的历史知识已具有一定的条理逻辑性。因此,教师在创设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环境时,可以依据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地借用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
一、在导入新课时,巧用历史故事创设悬念
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使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可以结合历史课本教材内容,巧妙地借用一两个历史故事情节片段设置问题悬念,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营造勃勃生机的课堂气氛。
例如,教师在开展《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教学工作时,可以先通互联网技术播放《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电影中邓世昌撞船的影频资料,来讲述清末杰出爱国将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并向同学发问:是什么精神支持邓世昌最后选择了撞船?为什么在船沉后,有人相救时,他拒绝了?通过这样提问形式以及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画面,来渲染紧张而又富有悬念的课堂氛围。接着再导入课本教材主题,触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潜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寻问题答案。
二、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活跃气氛
一般课堂教学的时间较长,很难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一直聚焦于课堂知识学习。为改善这一状况,教师不仅需要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其起着主导作用,利用历史故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特点,来重新复活学生学习的激情。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发言权和分享空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历史教学注入新鲜的内容。
例如,在对历史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诵清代诗人杨昌浚“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首关于歌颂左宗棠经营新疆功绩的诗,引出左宗棠抬着棺材去收复新疆的故事,复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再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左宗棠派”和“李鸿章派”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辩论,发表自己解决方法并说出理由。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上各个代表性人物的人文情怀。
三、在课堂结束后,活用历史故事余音绕梁
处在八年级的学生接收信息的能力很强,同时又很容易被其他的新事物所吸引,不能保证对同一种事物持久的耐性。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后,应结合中学生真实内心需求以及个性发展特征,着重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延续性状况。教师可以通过活用历史故事结合日常生活的实践,来引导学生课后对历史知识体会感知。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与课本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史实资料鼓励学生阅读,帮助中学生拓展其知识的储备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例如,在对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材料“戊戌变法”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的故事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并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辩证精神。如,在对康有为一生事迹的评价中,一方面有人评价他是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对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康有为提出的改革背后有个人因素的考虑,而且他对于变法宪政等西方先进思想也是囫囵吞枣,并不成熟,这才导致变法运动的失败成为必然。教师通过借鉴这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来拓展丰富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领域,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历史知识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八年级的初中历史是中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学习阶段,它對中学生七年级和九年级历史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这个阶段应用历史故事教学帮助学生夯实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历史思维体系。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梳理和解决,消除学生对疑难问题的不良情绪。从而科学有效地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学习技能以及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明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方法的实践研究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52.
[2]孙娜.基于生本教育模式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