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地理核心素养的相应的测评要求已有所体现,下面,笔者在分析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分析高考地理试题研究,并结合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研究以及试题的结构、形式、内容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契合。
一、“区域认知”下的试题探究
(一)基于整体性思想下相应的区域综合分析
“区域综合分析能力”为整体区域认知中尤为关键的一项思维能力,这里指的是将整体划分为若干个“部分”,促使复杂趋于“简单”,进而进行精确的研究。地球表面本身就是由若干个要素所构成的,每一个要素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就今年全国卷的三份试卷来看,比较注重基于整体性思想的区域综合分析考察。
比如Ⅱ、Ⅲ卷的37题(1)就分别以“浙江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为相应的问题切入点,从而来就学生的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加以考查。此外,试卷中也涵盖了区域动态演变的相关考查。比如,Ⅰ卷11题所提到的“渭河洪峰”,该题目就融入了黄河中游相应的地理知识,就其中的水文水系特征加以考查;而Ⅱ卷9~11题,也涉及了类似于“修水库”等内容。综合来看,选择题之中主要考查A要素变化就B要素特征的影响,而其他类型的题目就此方面内容的考查难度较大。比如,Ⅰ卷36题(1)就重点考查了地形变化就包括区域水文、气候、湖泊等多个不同要素影响的综合性分析,而Ⅲ卷37题(2)重点则在于基于多方面因素作用,河道所发生的变化的推理探究。此种类型的题目突出了就地理过程的考查,考生需要立足于变化发展的眼光来思考相应的问题。
(二)强调真实情境下的区域现状与相应的发展评价
《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就核心素养的考查需要将相应的任务置于真实、复杂的情境下向学生们呈现,以问题链的形式,逐层推进,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观察2019年高考全国Ⅰ、Ⅱ、Ⅲ卷均相对较为重视真实情境下的区域现状以及相应的发展评价方面的考查。
二、“综合思维”下的试题探究
地理环境涉及多种不同形式的要素,其综合表现为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突出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里所提到的要素综合可指的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全国Ⅰ卷9~11题中重点就水文与气候等地理知识点进行了考查;也可指的为人文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比如全国Ⅰ卷36题(1)涉及到了工业与人口、交通等要素间的特征关系;此外,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也是考查的重点,比如Ⅱ卷37题(1)所涉及到的滑雪场题目,就考查了自然要素中地形、气候的知识点,也考察了人文要素的市场、消费等知识点。
总的来看,全国卷三份试卷均强调了真实的主题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就拿Ⅱ卷9~11题来看,以“霍林河断流”为问题的切入点,提出了断流期间洼地增多增大的原因及影响等问题。分析该题目,学生可能不太了解霍林河,但题目中明确了其位置背景,也给了断流原因这一条件,以此来让学生就题目进行相应的推理:水文(断流)→气候(干旱)→地貌(在风力逐渐增强的前提下,由于风力的侵蚀作用,山前的泥沙开始被逐渐的吹蚀、搬运,从而出现的风蚀洼地,并呈现出增多、增大趋势)。
三、“人地协调观”下的试题探究
《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人地协调观,简单而言指的是人们就人类与地理环境二者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其不能够促使人类正确认知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应关系、更加尊重自然规律,同时也能够使人们意识到如何保護环境,如何评价当下人类活动,从而制定出符合正确环境伦理观的体系与举措。而其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主要是基于试题的解答过程中。
人地关系为双向模式的,这不仅体现在地理环境就人类活动的影响上,也能够基于实际的地理情景,更好地审视与认知人类活动就地理环境的相应作用,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理念的渗透在试题中均有所体现,比如Ⅲ卷1、2题,就是以厨余垃圾为题目切入点,属于一种较为新颖的题材形式,顺应了“绿色生活”理念需求,这一题目的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重点进行考查,但在其中也体现出了环境保护概念;Ⅰ卷1~3题,是以“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变化”作为入题点,就80年代直至现在的改变进行探究,以该进程反映了人类主动改变生产活动方式以求适应区域地理环境的过程;二Ⅱ卷11题同样就环境问题进行了考查,主要以“沙化”入手,强调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最后,客观的认知同一项人类活动就相应的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存在的利与弊。
参考文献:
[1]虞文君,张文军,邓伏云,李军杰,汤国荣.从“核心素养”视角赏析高考地理试题——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比较分析[J].地理教育,2019(08):37-45.
[2]朱学尧.核心素养视角下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7):35-38.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分析高考地理试题研究,并结合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研究以及试题的结构、形式、内容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契合。
一、“区域认知”下的试题探究
(一)基于整体性思想下相应的区域综合分析
“区域综合分析能力”为整体区域认知中尤为关键的一项思维能力,这里指的是将整体划分为若干个“部分”,促使复杂趋于“简单”,进而进行精确的研究。地球表面本身就是由若干个要素所构成的,每一个要素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就今年全国卷的三份试卷来看,比较注重基于整体性思想的区域综合分析考察。
比如Ⅱ、Ⅲ卷的37题(1)就分别以“浙江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为相应的问题切入点,从而来就学生的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加以考查。此外,试卷中也涵盖了区域动态演变的相关考查。比如,Ⅰ卷11题所提到的“渭河洪峰”,该题目就融入了黄河中游相应的地理知识,就其中的水文水系特征加以考查;而Ⅱ卷9~11题,也涉及了类似于“修水库”等内容。综合来看,选择题之中主要考查A要素变化就B要素特征的影响,而其他类型的题目就此方面内容的考查难度较大。比如,Ⅰ卷36题(1)就重点考查了地形变化就包括区域水文、气候、湖泊等多个不同要素影响的综合性分析,而Ⅲ卷37题(2)重点则在于基于多方面因素作用,河道所发生的变化的推理探究。此种类型的题目突出了就地理过程的考查,考生需要立足于变化发展的眼光来思考相应的问题。
(二)强调真实情境下的区域现状与相应的发展评价
《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就核心素养的考查需要将相应的任务置于真实、复杂的情境下向学生们呈现,以问题链的形式,逐层推进,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观察2019年高考全国Ⅰ、Ⅱ、Ⅲ卷均相对较为重视真实情境下的区域现状以及相应的发展评价方面的考查。
二、“综合思维”下的试题探究
地理环境涉及多种不同形式的要素,其综合表现为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突出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里所提到的要素综合可指的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全国Ⅰ卷9~11题中重点就水文与气候等地理知识点进行了考查;也可指的为人文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比如全国Ⅰ卷36题(1)涉及到了工业与人口、交通等要素间的特征关系;此外,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也是考查的重点,比如Ⅱ卷37题(1)所涉及到的滑雪场题目,就考查了自然要素中地形、气候的知识点,也考察了人文要素的市场、消费等知识点。
总的来看,全国卷三份试卷均强调了真实的主题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就拿Ⅱ卷9~11题来看,以“霍林河断流”为问题的切入点,提出了断流期间洼地增多增大的原因及影响等问题。分析该题目,学生可能不太了解霍林河,但题目中明确了其位置背景,也给了断流原因这一条件,以此来让学生就题目进行相应的推理:水文(断流)→气候(干旱)→地貌(在风力逐渐增强的前提下,由于风力的侵蚀作用,山前的泥沙开始被逐渐的吹蚀、搬运,从而出现的风蚀洼地,并呈现出增多、增大趋势)。
三、“人地协调观”下的试题探究
《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人地协调观,简单而言指的是人们就人类与地理环境二者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其不能够促使人类正确认知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应关系、更加尊重自然规律,同时也能够使人们意识到如何保護环境,如何评价当下人类活动,从而制定出符合正确环境伦理观的体系与举措。而其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主要是基于试题的解答过程中。
人地关系为双向模式的,这不仅体现在地理环境就人类活动的影响上,也能够基于实际的地理情景,更好地审视与认知人类活动就地理环境的相应作用,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理念的渗透在试题中均有所体现,比如Ⅲ卷1、2题,就是以厨余垃圾为题目切入点,属于一种较为新颖的题材形式,顺应了“绿色生活”理念需求,这一题目的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重点进行考查,但在其中也体现出了环境保护概念;Ⅰ卷1~3题,是以“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变化”作为入题点,就80年代直至现在的改变进行探究,以该进程反映了人类主动改变生产活动方式以求适应区域地理环境的过程;二Ⅱ卷11题同样就环境问题进行了考查,主要以“沙化”入手,强调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最后,客观的认知同一项人类活动就相应的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存在的利与弊。
参考文献:
[1]虞文君,张文军,邓伏云,李军杰,汤国荣.从“核心素养”视角赏析高考地理试题——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比较分析[J].地理教育,2019(08):37-45.
[2]朱学尧.核心素养视角下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7):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