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了一年的高中美术鉴赏,学生们真的记住了吗?那么几年后呢?还能剩下些什么?是不是也像我们曾经记住的化学公式一样,忘得一干二净了?也许借着这个高呼“美术素养”的契机,我们该回到美术教学的“初心”,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美术鉴赏,用“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走进高中美术鉴赏的课堂,去寻找真正能让学生记住的流淌着美术素养的一点一滴。
高中美术鉴赏的一年课时量是30学时,即22.5小时(45分钟×30=1350分钟),试问在每周只有45分钟的情况下,没有高考撑腰的美术鉴赏知识学生还能记住些什么?我在曾经高一选修美术鉴赏的高三学生中做过简单调查,对于“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回答的正確率不到1%。对于“巴洛克风格的特点?”的回答的正确率为0。这当头一棒让我很郁闷,我都教了些什么呀!同时学生们的话也让我异常清醒:“老师,这些问题问度娘就马上有答案了呀!”“但是我们都记得你跟我们聊起的那些奇怪的画家、精美的瓷器,还有那些裸体的美女!”“中国古代文人实在太会生活了,听松风,观竹影,闻远香,好美!”“我表姐买了一块玉挂件,那天我跟她聊起玉器来,她听得一愣一愣的,还以为我是专家呢!”……高三学生如此跟我聊着关于我的美术鉴赏课。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维·珀金斯的著作《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说:“对学习者的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句话十分中肯,但太过拗口,所以,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概括之,即生活价值。
从“聊天”开始谈美术鉴赏课,是因为“聊天”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干的事情,而“谈资”就是我们平时要积累的东西,如旅游时可以聊园林艺术,喝酒喝茶时可以聊茶具、酒具和生活情趣,去酒店可以聊聊装修风格和装饰画……在聊天的互动中还可以增加美术知识的储备,展示与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学生很容易“上钩”。当然,以增加聊天的谈资为目的的美术鉴赏课有些实用主义的戏谑,但它不失为“曲线救国”的好点子。同时我也认为美术鉴赏的生活价值肯定不仅限于“聊天”,例如时下提出的“生活美学”概念我们也可以拿来大做文章。美术素养的提高肯定会带给学生们更加美好的生活,因为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从“聊天”开始谈美术鉴赏课,只是希望引发思考:作为普通农村高中的美术教师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课堂上教些什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些什么?美术鉴赏课堂与生活价值无缝对接,我们慢慢想,慢慢聊,慢慢走。
一、聊聊要教些什么
1.精练显性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通俗来讲就是问问度娘就马上知道的那类知识。显性知识最容易被人们学习,且最容易被遗忘。美术鉴赏课的最大难点就是自认为的学生必会的显性知识点太多,如作品名称、年代、画家生平简介等,殊不知这些东西越多学生就越记不住。所以我们必须大胆删减,也可以降级处理,把必会知识点降级为仅需了解的知识点。既然都记不住,我们就无需强求了!何况如今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有手机、有度娘呢!也许我们放下了,反而让学生在隐性知识上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2.多练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如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这种隐性知识学生难以掌握,一旦掌握就难以忘记。美术鉴赏的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美术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这三大素养是与美术鉴赏有着密切联系的,我们要在这方面下苦功夫。例如欣赏国画时,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构图、笔法、墨法、设色等方面去欣赏。再如学生在生活中看到一个小器皿,他们会从材质、器形、花纹、工艺等方面去陈述。这些隐性知识不能仅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而是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贯穿在每一堂美术鉴赏课中。
3.增加与生活的联系
要让鉴赏具有生活价值就需要我们善于把生活场景带到课堂中去。例如人教版教材第二课《商周青铜艺术》,讲到“爵”这种商代的酒杯时,我拿出仿品,让学生猜猜爵上“柱”的作用,猜猜那时人们是如何饮酒的,然后让学生拿在手里把玩、猜想。又如讲到《五牛图》时,我拿出印刷品,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打开一张手卷作品,思考两只手所能打开的手卷的宽度以及眼睛与画的距离,以此来让学生猜想长卷形式的绘画作品的构图特点,走近古代文人的生活,来加深学生对古代绘画作品的理解。再如讲到宋朝的建窑瓷,我加入宋人饮茶方式的小知识—宋代文人斗茶时以观察茶面上的白沫来决定胜负,让学生推测出用黑色瓷碗的优势以及瓷碗的大小尺寸,引出建窑瓷的重要性及其器形的特点。总之让我们的欣赏教学更贴近生活的出处,这样我们就有很多办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增加聊天谈资的同时,也更容易记住教师某天的美术课。
二、聊聊我们可以怎么教
以时间的顺序,就美术的某一种类,一张张作品欣赏下去是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材的呈现方式,也是我们通常使用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方式。其好处是面面俱到,但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味同嚼蜡。所以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1.以小见大
每学期选一到两节课时间来重点欣赏一件作品,或一个画家的作品。这种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的深度,让学生对重点作品或重点画家记忆深刻。例如,中国美术鉴赏第六课《古代中国画》一共三课时:人物、花鸟、山水。其中山水画欣赏时主要围绕《富春山居图》展开,从对墨色、笔法、构图的分析来感受山水画独特的空间透视关系,从与其他山水画的比较来说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从对黄公望的介绍来感悟中国人的山水观念。再如,外国美术鉴赏第七课《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我专门做了一个梵高的专题,分析不同阶段梵高作品的特点,让学生真正走近梵高,感受后印象派作品与情感的密切联系,以及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史。这种以小见大的教学方法同时可以让教师放开手脚,把它讲得细致一些,再细致一些。也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洞若观火。一节课只讲一幅画,学生们总该记住了吧!以后学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欣赏生活中的某件绘画作品。
2.发人深省
每一堂美术鉴赏课我们都要反问一下自己:我让学生们思考了吗?情感内化的深度与思维时间的长度也是衡量一节好课的关键。例如,讲中国的花鸟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植物,它们从发芽、开花、结果直到凋零,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美,就像人生的每个阶段,美好而短暂。又如,讲中国的手工艺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工匠精神,即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隔绝外界的纷扰。再如,讲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你是现实主义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就此发表看法。美术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学科本身,最终是要达到育人的目的。
叶圣陶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呼唤回到初衷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需要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什么才是值得我们教的?什么才是学生真正学会且不会忘的?什么是以后学生还会持续关注的?什么是对学生有生活价值的?把这些问题渗透到每一节课的设计初衷中去。戴维·珀金斯说,传统的教育重心常常在于“信息—知识”,而非“知识—智慧”。在信息大爆炸的21世纪,通达智慧的知识更值得我们去探索,有生活价值的学习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从雅集之乐到交游之美,从造景天然到园圃之美,从归隐山林到闲游之美,从民俗节庆到民间艺术之美,这些都是美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幸福感,我们都应该教给孩子们。哪怕只是绵薄之力,我们也要倾其所有。
高中美术鉴赏的一年课时量是30学时,即22.5小时(45分钟×30=1350分钟),试问在每周只有45分钟的情况下,没有高考撑腰的美术鉴赏知识学生还能记住些什么?我在曾经高一选修美术鉴赏的高三学生中做过简单调查,对于“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回答的正確率不到1%。对于“巴洛克风格的特点?”的回答的正确率为0。这当头一棒让我很郁闷,我都教了些什么呀!同时学生们的话也让我异常清醒:“老师,这些问题问度娘就马上有答案了呀!”“但是我们都记得你跟我们聊起的那些奇怪的画家、精美的瓷器,还有那些裸体的美女!”“中国古代文人实在太会生活了,听松风,观竹影,闻远香,好美!”“我表姐买了一块玉挂件,那天我跟她聊起玉器来,她听得一愣一愣的,还以为我是专家呢!”……高三学生如此跟我聊着关于我的美术鉴赏课。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维·珀金斯的著作《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说:“对学习者的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句话十分中肯,但太过拗口,所以,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概括之,即生活价值。
从“聊天”开始谈美术鉴赏课,是因为“聊天”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干的事情,而“谈资”就是我们平时要积累的东西,如旅游时可以聊园林艺术,喝酒喝茶时可以聊茶具、酒具和生活情趣,去酒店可以聊聊装修风格和装饰画……在聊天的互动中还可以增加美术知识的储备,展示与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学生很容易“上钩”。当然,以增加聊天的谈资为目的的美术鉴赏课有些实用主义的戏谑,但它不失为“曲线救国”的好点子。同时我也认为美术鉴赏的生活价值肯定不仅限于“聊天”,例如时下提出的“生活美学”概念我们也可以拿来大做文章。美术素养的提高肯定会带给学生们更加美好的生活,因为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从“聊天”开始谈美术鉴赏课,只是希望引发思考:作为普通农村高中的美术教师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课堂上教些什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些什么?美术鉴赏课堂与生活价值无缝对接,我们慢慢想,慢慢聊,慢慢走。
一、聊聊要教些什么
1.精练显性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通俗来讲就是问问度娘就马上知道的那类知识。显性知识最容易被人们学习,且最容易被遗忘。美术鉴赏课的最大难点就是自认为的学生必会的显性知识点太多,如作品名称、年代、画家生平简介等,殊不知这些东西越多学生就越记不住。所以我们必须大胆删减,也可以降级处理,把必会知识点降级为仅需了解的知识点。既然都记不住,我们就无需强求了!何况如今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有手机、有度娘呢!也许我们放下了,反而让学生在隐性知识上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2.多练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如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这种隐性知识学生难以掌握,一旦掌握就难以忘记。美术鉴赏的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美术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这三大素养是与美术鉴赏有着密切联系的,我们要在这方面下苦功夫。例如欣赏国画时,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构图、笔法、墨法、设色等方面去欣赏。再如学生在生活中看到一个小器皿,他们会从材质、器形、花纹、工艺等方面去陈述。这些隐性知识不能仅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而是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贯穿在每一堂美术鉴赏课中。
3.增加与生活的联系
要让鉴赏具有生活价值就需要我们善于把生活场景带到课堂中去。例如人教版教材第二课《商周青铜艺术》,讲到“爵”这种商代的酒杯时,我拿出仿品,让学生猜猜爵上“柱”的作用,猜猜那时人们是如何饮酒的,然后让学生拿在手里把玩、猜想。又如讲到《五牛图》时,我拿出印刷品,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打开一张手卷作品,思考两只手所能打开的手卷的宽度以及眼睛与画的距离,以此来让学生猜想长卷形式的绘画作品的构图特点,走近古代文人的生活,来加深学生对古代绘画作品的理解。再如讲到宋朝的建窑瓷,我加入宋人饮茶方式的小知识—宋代文人斗茶时以观察茶面上的白沫来决定胜负,让学生推测出用黑色瓷碗的优势以及瓷碗的大小尺寸,引出建窑瓷的重要性及其器形的特点。总之让我们的欣赏教学更贴近生活的出处,这样我们就有很多办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增加聊天谈资的同时,也更容易记住教师某天的美术课。
二、聊聊我们可以怎么教
以时间的顺序,就美术的某一种类,一张张作品欣赏下去是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材的呈现方式,也是我们通常使用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方式。其好处是面面俱到,但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味同嚼蜡。所以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1.以小见大
每学期选一到两节课时间来重点欣赏一件作品,或一个画家的作品。这种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的深度,让学生对重点作品或重点画家记忆深刻。例如,中国美术鉴赏第六课《古代中国画》一共三课时:人物、花鸟、山水。其中山水画欣赏时主要围绕《富春山居图》展开,从对墨色、笔法、构图的分析来感受山水画独特的空间透视关系,从与其他山水画的比较来说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从对黄公望的介绍来感悟中国人的山水观念。再如,外国美术鉴赏第七课《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我专门做了一个梵高的专题,分析不同阶段梵高作品的特点,让学生真正走近梵高,感受后印象派作品与情感的密切联系,以及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史。这种以小见大的教学方法同时可以让教师放开手脚,把它讲得细致一些,再细致一些。也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洞若观火。一节课只讲一幅画,学生们总该记住了吧!以后学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欣赏生活中的某件绘画作品。
2.发人深省
每一堂美术鉴赏课我们都要反问一下自己:我让学生们思考了吗?情感内化的深度与思维时间的长度也是衡量一节好课的关键。例如,讲中国的花鸟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植物,它们从发芽、开花、结果直到凋零,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美,就像人生的每个阶段,美好而短暂。又如,讲中国的手工艺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工匠精神,即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隔绝外界的纷扰。再如,讲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你是现实主义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就此发表看法。美术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学科本身,最终是要达到育人的目的。
叶圣陶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呼唤回到初衷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需要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什么才是值得我们教的?什么才是学生真正学会且不会忘的?什么是以后学生还会持续关注的?什么是对学生有生活价值的?把这些问题渗透到每一节课的设计初衷中去。戴维·珀金斯说,传统的教育重心常常在于“信息—知识”,而非“知识—智慧”。在信息大爆炸的21世纪,通达智慧的知识更值得我们去探索,有生活价值的学习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从雅集之乐到交游之美,从造景天然到园圃之美,从归隐山林到闲游之美,从民俗节庆到民间艺术之美,这些都是美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幸福感,我们都应该教给孩子们。哪怕只是绵薄之力,我们也要倾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