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在初中生的教学课堂中,对初中生的人文教育也变得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教学理念却没有充分体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课的教学中。学生只是掌握了课本中的表面知识,但是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人文理念,老师和学生却没有注意到,长此以往,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就达不到它想要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教学目的,丧失了原有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人文素养;渗透
引言:
人文素养对学生未来的为人处世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而对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的两大学科就是语文和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没有注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这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策略,着力解决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
一、人文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现状分析
(一)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信任壁垒
虽然教育经过了一系列改革,并且注重师生关系身份的转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是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教师强制给学生灌输知识和思想,与此同时,学生对老师也有一种惧怕感,很少向老师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就局限在,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信任,教师根本无法了解学生真正的课堂表现,也就没有办法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无法相应确立学习目标
此外,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列入自己的教学内容当中,老师重视的只是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课本的基础知识,为了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上取得一个好成绩。但是,教师不花费教学时间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不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不高。
(三)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热情较弱
由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和其他的学科相比,很多地方对其的考试要求较低,导致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自己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时,也只是草率地浏览,并且单纯学习一些课本知识,足够应付考试即可。学生对他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内容也不抱有任何期待,此种现象也阻碍了人文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渗透。
二、人文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高效利用的策略探讨
(一)明确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人文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并且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相关的人文素养教育。教师要以一种平和、亲切的方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以便学生能打开心扉和老师交流自己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在教师对学生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这一单元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要管理自己的情绪。应当本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告诉学生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针对一些情绪容易失控的学生,加强在课堂上对控制情绪能力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才能达到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自己想要看到的结果,学生才会以更高的道德素质要求自己,在将来无论是学生还是生活都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长远的发展比短浅的学习成绩的进步更为重要。
(二)确立明确的人文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的人文素养没有得到提高,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真正地花费精力把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入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当中。比如,在学习《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一单元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一个包容的心态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不是简单地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通过这一单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如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以及用开放的态度看待外来事物。又或者,在学习九年级《富强与创新》这一单元时,教师不仅是要教授学生改革开放等的基础知识,也要让学生明白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中国建设成果,从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只有教师真正通过教材教会了学生其背后的人生道理,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会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升华,道德素质得到提升,思想境界也不断提高。
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对培养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透过课本的知识发掘其隐藏在课本背后的人文素养。除此以外,教师要调整自己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态度,积极与学生拉近距离,并且可以根据人文素养的渗透策略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有一个合格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胡灵芝.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8(06):49-50.
[2]周佳青.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8(09):171-172.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人文素养;渗透
引言:
人文素养对学生未来的为人处世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而对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的两大学科就是语文和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没有注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这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策略,着力解决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
一、人文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现状分析
(一)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信任壁垒
虽然教育经过了一系列改革,并且注重师生关系身份的转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是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教师强制给学生灌输知识和思想,与此同时,学生对老师也有一种惧怕感,很少向老师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就局限在,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信任,教师根本无法了解学生真正的课堂表现,也就没有办法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无法相应确立学习目标
此外,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列入自己的教学内容当中,老师重视的只是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课本的基础知识,为了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上取得一个好成绩。但是,教师不花费教学时间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不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不高。
(三)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热情较弱
由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和其他的学科相比,很多地方对其的考试要求较低,导致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自己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时,也只是草率地浏览,并且单纯学习一些课本知识,足够应付考试即可。学生对他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内容也不抱有任何期待,此种现象也阻碍了人文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渗透。
二、人文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高效利用的策略探讨
(一)明确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人文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并且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相关的人文素养教育。教师要以一种平和、亲切的方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以便学生能打开心扉和老师交流自己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在教师对学生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这一单元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要管理自己的情绪。应当本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告诉学生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针对一些情绪容易失控的学生,加强在课堂上对控制情绪能力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才能达到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自己想要看到的结果,学生才会以更高的道德素质要求自己,在将来无论是学生还是生活都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长远的发展比短浅的学习成绩的进步更为重要。
(二)确立明确的人文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的人文素养没有得到提高,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真正地花费精力把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入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当中。比如,在学习《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一单元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一个包容的心态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不是简单地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通过这一单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如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以及用开放的态度看待外来事物。又或者,在学习九年级《富强与创新》这一单元时,教师不仅是要教授学生改革开放等的基础知识,也要让学生明白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中国建设成果,从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只有教师真正通过教材教会了学生其背后的人生道理,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会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升华,道德素质得到提升,思想境界也不断提高。
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对培养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透过课本的知识发掘其隐藏在课本背后的人文素养。除此以外,教师要调整自己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态度,积极与学生拉近距离,并且可以根据人文素养的渗透策略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有一个合格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胡灵芝.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8(06):49-50.
[2]周佳青.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8(09):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