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学科大概念对于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当下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话题。地理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以“自然环境”为例,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论述学科大概念教学,对于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意义。
关键词:大概念;核心素养;地理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基于大概念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提出的新理念、新策略,它改变了“知识点的灌输式教学”,逐步走向学生价值观念、认知思维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学科大概念?目前地理核心素养落实有何困难之处?如何运用学科大概念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一、什么是“大概念”
学科“大概念”可理解为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和教学核心任务、反映学科本质的、能将学科关键思想和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的关键的、特殊的概念。这种关键的、特殊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一个定义,它超出了一个普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学科思想和理论的载体,能使以往零碎的、散乱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对学科提供强有力的解释和综合考察[2]。
学科“大概念”可以是“概念”,“概念”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核心概念”、“主要概念”和“分解概念”。例如“自然环境”就是地理学科的一个核心概念,自然环境又可分为“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这些可被看作是主要概念,气候又有“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这些可被是分解概念。
二、地理核心素养落实之难
地理课堂教学长期深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教师习惯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灌输重点考点,徒有形式地训练学生的能力。学生往往以单纯的知识获取或者技能的反复训练为主,错过了重要的“概念”。例如学生可以熟练地说出各个气候类型的特点,但问其什么是气候,组成气候的要素是什么,对于这些“概念”,学生却瞠目结舌。但是各个气候类型特点这些具体知识,学生又很难扎实地掌握,若是能在一开始搞清楚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由气温和降水组成,学生就会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去分析气候特点,可以更加深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本质。很多学生离开校园,真正走进社会后发现,很难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甚至连最基本概念都不知道,因为在他们学习过程中错过了最基本但却必不可少的信息——大概念。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地理课堂教学,对于“如何培养人”、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概念教学与核心素养落实
笔者从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论述学科大概念教学,对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大概念教学与人地协调观
地理大概念教学,重在传播一种“观念”。例如,学生在学习“自然环境”这一大概念时,通过对“自然环境”这一核心概念的层层分解,对各个主要概念进行全面分析或关联分析,最后进行综合的归纳总结,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自然环境”这个大概念。
(二)大概念教学与综合思维
例如对比小明同学冬季、夏季两次由海南去哈尔滨沿途服装的变化,让学生切实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发现“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判读等温线图,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学生面对现实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解决,这样的学习通常持续性较长,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
(三)大概念教学与区域认知
地理构成要素通常包括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经济、城市、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等。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突显了区域的整体性,如亚洲的地形与河流有着一定的整体性,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征影响了河流的流向,使得河流多发源于中间的高原与山地,呈放射状,流入四周的海洋。
(四)大概念教学与地理实践力
围绕大概念,精心设计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利用地理模型发现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并对比两者的区别;利用橡皮泥,制作五种地形部位的模型,并在模型上手绘等高线,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各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引导学生观察归纳自转的特征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综上所述,当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运用学科大概念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最终使学生获得“带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书包”,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2]王喜斌.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意义及获取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8(08):25-32.
关键词:大概念;核心素养;地理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基于大概念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提出的新理念、新策略,它改变了“知识点的灌输式教学”,逐步走向学生价值观念、认知思维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学科大概念?目前地理核心素养落实有何困难之处?如何运用学科大概念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一、什么是“大概念”
学科“大概念”可理解为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和教学核心任务、反映学科本质的、能将学科关键思想和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的关键的、特殊的概念。这种关键的、特殊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一个定义,它超出了一个普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学科思想和理论的载体,能使以往零碎的、散乱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对学科提供强有力的解释和综合考察[2]。
学科“大概念”可以是“概念”,“概念”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核心概念”、“主要概念”和“分解概念”。例如“自然环境”就是地理学科的一个核心概念,自然环境又可分为“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这些可被看作是主要概念,气候又有“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这些可被是分解概念。
二、地理核心素养落实之难
地理课堂教学长期深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教师习惯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灌输重点考点,徒有形式地训练学生的能力。学生往往以单纯的知识获取或者技能的反复训练为主,错过了重要的“概念”。例如学生可以熟练地说出各个气候类型的特点,但问其什么是气候,组成气候的要素是什么,对于这些“概念”,学生却瞠目结舌。但是各个气候类型特点这些具体知识,学生又很难扎实地掌握,若是能在一开始搞清楚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由气温和降水组成,学生就会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去分析气候特点,可以更加深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本质。很多学生离开校园,真正走进社会后发现,很难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甚至连最基本概念都不知道,因为在他们学习过程中错过了最基本但却必不可少的信息——大概念。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地理课堂教学,对于“如何培养人”、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概念教学与核心素养落实
笔者从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论述学科大概念教学,对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大概念教学与人地协调观
地理大概念教学,重在传播一种“观念”。例如,学生在学习“自然环境”这一大概念时,通过对“自然环境”这一核心概念的层层分解,对各个主要概念进行全面分析或关联分析,最后进行综合的归纳总结,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自然环境”这个大概念。
(二)大概念教学与综合思维
例如对比小明同学冬季、夏季两次由海南去哈尔滨沿途服装的变化,让学生切实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发现“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判读等温线图,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学生面对现实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解决,这样的学习通常持续性较长,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
(三)大概念教学与区域认知
地理构成要素通常包括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人口、经济、城市、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等。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突显了区域的整体性,如亚洲的地形与河流有着一定的整体性,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征影响了河流的流向,使得河流多发源于中间的高原与山地,呈放射状,流入四周的海洋。
(四)大概念教学与地理实践力
围绕大概念,精心设计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利用地理模型发现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并对比两者的区别;利用橡皮泥,制作五种地形部位的模型,并在模型上手绘等高线,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各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引导学生观察归纳自转的特征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综上所述,当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运用学科大概念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最终使学生获得“带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书包”,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2]王喜斌.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意义及获取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8(08):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