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成长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助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拟从教育心理学概论出发,在分析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延伸出来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及其发展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与发展规律。教学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状态以及教育干预的最终结果,它的主旨在于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尽可能应用于教育中,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发展规律,正确指导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它对于合理设计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教学模式,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要求完成的教学目标各不相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对教学带来的困扰。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内化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调整学生学习方式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正是要做到授学生以“渔”,这也正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法的中心思想。所谓建构主义教学法,其前身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即学生自身能力能够达到的学习高度与在教师或者同伴帮助下达到的学习高度之间的地带,就是教学的目标。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學生内化所学的知识,建构自身知识框架的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以研究心理活动为主的学科,其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正确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迅速,种种外界因素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出现阶段性的心理特征,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这一阶段中其个性表现过强,不愿向老师与家长表露自己的心声,但与其他同学却无话不说。
三、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一)运用教育心理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模式。良好的教学互动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营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去主动地学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满足学生自尊的需求,同时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例如,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自我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动性,消除他们的习得性无助感和自卑感也非常重要。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首先要求教师能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想法,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运用教育心理学剖析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关注的心理,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可教师,尊重教师。
(四)运用教育心理学巧妙地将心理线索应用于教育和教学
暗示是以不引人注目的形式进行传播,以便对方接受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信息,并对此做出反馈。对学生来讲,无论他们是否成绩优秀,都需要老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在教学中实践这个观点时教师应多采用提示的方式暗示学生,可以巧用语言表情或者身体动作来实现暗示的表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消除自卑心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有效的教学应用策略。教师明确对学生的期盼能够使学生增加自信,发挥更充足的学习动力。相反,如果一些学生总是被教师忽视,这些学生就可能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
四、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改进
(一)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中教师、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是研究“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无论是桑代克的“观察学习理论”还是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无论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还是学习迁移理论,均给当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这些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转变教学方式
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教育中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其一,利用体验式教学法将生活实际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会将课程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体验反馈调整教学形式,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教学服务。其二,运用翻转课堂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互换,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学习课程知识内容,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三,运用案例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零课时教学法等形式,创新教师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要从传统的终结式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这要求教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困境中,以分数论高低,评价方式单一,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新课改背景下,改革课程评价机制,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潜能,快乐地学,在学习中追求自我满足、自我实现。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当今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越发频繁,在丰富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也不断提高自身教育心理应用能力,促使教学质量在提高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教育水平,从而有效达成我国新课改对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要求。现代化的教育观与人才观,不但要求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素质与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心理学则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推动人才的综合性发展。为促使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功能发挥,则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了解与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克服各种负面情绪,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彭松林.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7(18).
[2]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2016(8).
[3]刘燕斌,陈国强,陈文.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高等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教资料.高教高职研究,2016(2).
[4]张菡.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学生工作,2016(4).
作者简介:苏童(1995-),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学生,教育学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延伸出来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及其发展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与发展规律。教学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状态以及教育干预的最终结果,它的主旨在于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尽可能应用于教育中,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发展规律,正确指导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它对于合理设计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教学模式,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要求完成的教学目标各不相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对教学带来的困扰。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内化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调整学生学习方式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正是要做到授学生以“渔”,这也正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法的中心思想。所谓建构主义教学法,其前身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即学生自身能力能够达到的学习高度与在教师或者同伴帮助下达到的学习高度之间的地带,就是教学的目标。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學生内化所学的知识,建构自身知识框架的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以研究心理活动为主的学科,其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正确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迅速,种种外界因素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出现阶段性的心理特征,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这一阶段中其个性表现过强,不愿向老师与家长表露自己的心声,但与其他同学却无话不说。
三、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一)运用教育心理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模式。良好的教学互动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营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去主动地学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满足学生自尊的需求,同时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例如,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自我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动性,消除他们的习得性无助感和自卑感也非常重要。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首先要求教师能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想法,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运用教育心理学剖析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关注的心理,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可教师,尊重教师。
(四)运用教育心理学巧妙地将心理线索应用于教育和教学
暗示是以不引人注目的形式进行传播,以便对方接受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信息,并对此做出反馈。对学生来讲,无论他们是否成绩优秀,都需要老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在教学中实践这个观点时教师应多采用提示的方式暗示学生,可以巧用语言表情或者身体动作来实现暗示的表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消除自卑心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有效的教学应用策略。教师明确对学生的期盼能够使学生增加自信,发挥更充足的学习动力。相反,如果一些学生总是被教师忽视,这些学生就可能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
四、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改进
(一)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中教师、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是研究“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无论是桑代克的“观察学习理论”还是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无论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还是学习迁移理论,均给当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这些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转变教学方式
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教育中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其一,利用体验式教学法将生活实际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会将课程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体验反馈调整教学形式,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教学服务。其二,运用翻转课堂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互换,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学习课程知识内容,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三,运用案例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零课时教学法等形式,创新教师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要从传统的终结式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这要求教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困境中,以分数论高低,评价方式单一,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新课改背景下,改革课程评价机制,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潜能,快乐地学,在学习中追求自我满足、自我实现。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当今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越发频繁,在丰富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也不断提高自身教育心理应用能力,促使教学质量在提高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教育水平,从而有效达成我国新课改对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要求。现代化的教育观与人才观,不但要求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素质与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心理学则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推动人才的综合性发展。为促使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功能发挥,则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了解与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克服各种负面情绪,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彭松林.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7(18).
[2]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2016(8).
[3]刘燕斌,陈国强,陈文.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高等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教资料.高教高职研究,2016(2).
[4]张菡.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学生工作,2016(4).
作者简介:苏童(1995-),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学生,教育学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