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校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要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角色,改革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真正让学生爱学与乐学。如何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结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实践及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谈谈提高课堂效率的看法。
一、解放思想,实现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变
现在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上课仍然照本宣科,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呈现出内容教条化,结构模式化,课堂难以达成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这种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的做法,势必影响着课堂的实效。要改革课堂教学,首重任务是解放思想,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起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观念,要知道,学生才是学习行为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对教学内容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他们吸收什么,排斥什么,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有权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自我选择与决定。此外,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教师应在熟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怎样教就怎样教,想让学生怎样学就怎样学,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学生,连知识传授也是。否则,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甚至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
二、转变角色,变教案为学案
传统的教案以课本,教师、课堂为中心,是侧重教师怎样教的角度来备课的,认为把重点,难点弄清楚就行了。按照主体性教学要求,传统的教案应变为学案,备课应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进行,主要在以下三方面来开展。
一是备学生,定教法。备学生,即从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和原有知识特点出发。正像布鲁姆所说:一般理智健全的人,完全能够学会教师所教的内容,其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需要。所以,作为教师,备课时要善于联系学生知识起点和交点,防止起点过低和过高。因为知识起点低了,浪费学生的时间。知识起点过高,学生听不懂,不能学。为更深入地熟悉学生,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的隔阂,融入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寻求与他们沟通的语言和情感。可利用下课的时间在教室前走廊上停留几分钟,关心一下他的学习;亦可多参与他们的活动。如:学生出黑板报时会给他们提点意见,帮他们写几个醒目的板头字;班制篮球赛时指导他们训练;积极参加他们节假日的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好方法。二是备教材,重反思。备教材时,教师不要急着看教参与辅导书,教师应把自己看成是学生,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揣摩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人,“自己真正做到读懂了再去教学生”;备教参与教辅书时,要尽可能多地选择多个版本,自觉地广泛涉猎文本的解读材料、名家教案等参考资料,找出各教参对知识点的解读,然后比较,归纳,选取适合学生实际方法。此外,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参考往年同一教材内容自己写在备课本上的教后反思情况,这些课后反思可以补充自己的备课,避免出现重复性错误与遗憾。三是备自己,巧选择。备自己,即发挥自己的特长,按照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综合考虑教授该课时该用谈话法、讨论法、生疑质疑法还是用评讲法、读书指导法等,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避免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对话”为基础,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作为教师,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这里的“导”,就是导读、导思,导解,也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凡是学生通过看书学习可以掌握的知识,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凡是通过动手实验、观察与分析可以获取的知识,就尽量創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与观察;凡是通过思考、分析、推理可以解决的问题,则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概括得出结论。但现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不管教授什么内容,仍较多地存在着我问你答的现象,而且所设问题不是太易就是太深,不是少问就是多问。问题过易时,学生不用思考就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这样学生思维根本得不到锻炼与提高。问题过难了,学生答不上来,就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这样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问密度过大了,课堂貌似活跃,但课堂效率很低,起不到发展思维与提高能力的作用。
如何导引?前年听新兴一中陈老师的课给了我颇深的印象,陈老师讲授的内容是《阿Q正传》,如何理解何Q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时,陈老师并没有一下子就提出“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这个大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分解成“阿Q的社会地位怎样”,“对革命的态度如何?”“阿Q革命对象是谁?”“革命的要求是什么?”“其革命要求有合理性和落后性吗?”这5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写出书面回答提纲。可以看出,这5个问题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并且都为阿Q这个形象服务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综合,逐步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课文重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与提高。
同样是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些老师只是对课文进行简单的支解,告诉学生第几段至第几段是写荷塘的,第几段是写月色的,作者欣赏到如些美的荷塘和月色,有着淡淡的喜悦,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得出作者也有着淡淡的哀愁。经验丰富的老手他不会这样支解。记得送课下乡的名师讲授《荷塘月色》,他不像上例老师一样,只把答案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巧设问题,积极引导:作者为什么要夜游荷塘?写荷塘的段落是哪些?具体写了荷塘什么内容?写月色的内容有哪些?作者的心情真的那么“从容安闲与自由自在吗?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情?通过引导、分析、归纳后,教者还引导学生回忆与此文同一题材的作品,学生很快归纳出了思乡的、思亲的、热恋的、失恋的和闲情逸致的月色描写内容。这节课通过教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不仅印象深刻,其理解与分析,归纳能力也同样得到了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云浮市田家炳中学)
一、解放思想,实现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变
现在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上课仍然照本宣科,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呈现出内容教条化,结构模式化,课堂难以达成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这种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的做法,势必影响着课堂的实效。要改革课堂教学,首重任务是解放思想,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起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观念,要知道,学生才是学习行为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对教学内容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他们吸收什么,排斥什么,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有权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自我选择与决定。此外,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教师应在熟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怎样教就怎样教,想让学生怎样学就怎样学,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学生,连知识传授也是。否则,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甚至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
二、转变角色,变教案为学案
传统的教案以课本,教师、课堂为中心,是侧重教师怎样教的角度来备课的,认为把重点,难点弄清楚就行了。按照主体性教学要求,传统的教案应变为学案,备课应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进行,主要在以下三方面来开展。
一是备学生,定教法。备学生,即从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和原有知识特点出发。正像布鲁姆所说:一般理智健全的人,完全能够学会教师所教的内容,其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需要。所以,作为教师,备课时要善于联系学生知识起点和交点,防止起点过低和过高。因为知识起点低了,浪费学生的时间。知识起点过高,学生听不懂,不能学。为更深入地熟悉学生,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的隔阂,融入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寻求与他们沟通的语言和情感。可利用下课的时间在教室前走廊上停留几分钟,关心一下他的学习;亦可多参与他们的活动。如:学生出黑板报时会给他们提点意见,帮他们写几个醒目的板头字;班制篮球赛时指导他们训练;积极参加他们节假日的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好方法。二是备教材,重反思。备教材时,教师不要急着看教参与辅导书,教师应把自己看成是学生,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揣摩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人,“自己真正做到读懂了再去教学生”;备教参与教辅书时,要尽可能多地选择多个版本,自觉地广泛涉猎文本的解读材料、名家教案等参考资料,找出各教参对知识点的解读,然后比较,归纳,选取适合学生实际方法。此外,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参考往年同一教材内容自己写在备课本上的教后反思情况,这些课后反思可以补充自己的备课,避免出现重复性错误与遗憾。三是备自己,巧选择。备自己,即发挥自己的特长,按照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综合考虑教授该课时该用谈话法、讨论法、生疑质疑法还是用评讲法、读书指导法等,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避免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对话”为基础,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作为教师,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这里的“导”,就是导读、导思,导解,也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凡是学生通过看书学习可以掌握的知识,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凡是通过动手实验、观察与分析可以获取的知识,就尽量創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与观察;凡是通过思考、分析、推理可以解决的问题,则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概括得出结论。但现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不管教授什么内容,仍较多地存在着我问你答的现象,而且所设问题不是太易就是太深,不是少问就是多问。问题过易时,学生不用思考就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这样学生思维根本得不到锻炼与提高。问题过难了,学生答不上来,就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这样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问密度过大了,课堂貌似活跃,但课堂效率很低,起不到发展思维与提高能力的作用。
如何导引?前年听新兴一中陈老师的课给了我颇深的印象,陈老师讲授的内容是《阿Q正传》,如何理解何Q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时,陈老师并没有一下子就提出“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这个大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分解成“阿Q的社会地位怎样”,“对革命的态度如何?”“阿Q革命对象是谁?”“革命的要求是什么?”“其革命要求有合理性和落后性吗?”这5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写出书面回答提纲。可以看出,这5个问题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并且都为阿Q这个形象服务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综合,逐步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课文重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与提高。
同样是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些老师只是对课文进行简单的支解,告诉学生第几段至第几段是写荷塘的,第几段是写月色的,作者欣赏到如些美的荷塘和月色,有着淡淡的喜悦,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得出作者也有着淡淡的哀愁。经验丰富的老手他不会这样支解。记得送课下乡的名师讲授《荷塘月色》,他不像上例老师一样,只把答案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巧设问题,积极引导:作者为什么要夜游荷塘?写荷塘的段落是哪些?具体写了荷塘什么内容?写月色的内容有哪些?作者的心情真的那么“从容安闲与自由自在吗?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情?通过引导、分析、归纳后,教者还引导学生回忆与此文同一题材的作品,学生很快归纳出了思乡的、思亲的、热恋的、失恋的和闲情逸致的月色描写内容。这节课通过教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不仅印象深刻,其理解与分析,归纳能力也同样得到了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云浮市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