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界对畲族语言的研究起步较晚,起初是研究畲族语言的系属问题,近来更关注畲族语言的变体和社会文化成因等社会语言学问题。畲语是已经濒危的畲语言,畲话在畲族年轻一代中也只有很少人会说了,应大力开展畲语畲话普查,加大保护力度。同时,畲族学生通用的汉语言文字能力也相对较弱,有待提升。
关键词:畲族;畲话传承;通语提升
中图分类号:H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27-02
畲族原居住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是闽南、潮汕主要的原住民。大约在元明清时期陆续迁徙到福建东部、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安徽东南等地山区或半山区。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总人口数为709592,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区都有分布,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畲族自治县。
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专家认为保留畲语的畲族,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海丰、惠东、博罗、增城等地,据1979年的调查,四地总计畲语使用人数为965人。大部分畲族使用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畲话。[1]畲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一、关于畲语畲话的研究
学界对畲族语言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是争论畲族语言的系属问题,近来更关注畲族语言的变体和社会文化成因等社会语言学问题。早期以沈作乾为代表,他认为畲语为粤语。董作宾虽不赞成畲语等同于粤语或近似粤语,但他也认为畲语和汉语同属一个语根。1950年代,国内学界普遍认为畲族没有自己的语言。1960年代后,黄家教、李新魁发表《潮安畲话概述》,首次提出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之后,1980年,罗美珍、蓝周根分别发表《畲族所说的客家话》、《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对畲语的系属与特点展开了争论。1982年毛宗武、蒙朝吉发表《博罗畲语概述》,1984年陈其光又发表《畲语在苗瑶语族中的地位》。前文认为畲语与苗瑶语族中苗语支的瑶族布努语炯奈话比较接近,后文认为畲语更接近苗瑶语族中粤北盘瑶的勉语。1985年,毛宗武、蒙朝吉发表《试论畲语的系属问题》一文,重申自己的观点。1986年二人出版的《畲语简志》进一步的阐述自己的观点。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人质疑畲族有自己的语言。1980年代以后,一些民族学学者如施联朱、朱洪、姜永新、雷先根、游文良等也相继加入畲语研究队伍。他们相继发文指出畲族使用两种语言,一种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语支,另一种类似于汉语的客家方言。赵则玲2004年发表《试论畲话的归属》一文,通过所掌握的畲话调查材料以及有关畲族族源的史料,从理论上阐述了畲话的性质,认为畲话是一种比客家方言古老、超地域分布、与客家话关系密切、历史层次复杂的,具有汉语特性的畲族人所说的话。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畲话非客家话,而是一种与客家方言分立的特殊的汉语方言。应该说,畲语系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到现在都尚无定论。2002年游文良出版了《畲族语言》一书,这是畲语研究迄今为止调查和研究最深入的论著。该书指出现代畲语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古代畲语的底层成分、汉语客家方言的中层成分和现代畲族居住地汉语方言或普通话的表层成分。并将现代畲语划分为9个方言区域,即: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闽南区、浙南区、浙中区、浙北区、粤东区和赣东区,各畲语方言区大同小异。近年来,畲语研究的论文,大多探讨畲语的地方特色、双语现象或语言接触等问题。如《浙江畲话的变调式方位短语》、《丽水畲话形容词AA式的变调》、《景宁畲话语音系统中的粤语成分》、《浙江景宁畲话特色词选录》、《景宁畲话尖团音分混现象研究》、《浙江景宁畲话的语音特点》、《谈畲族幼儿口头汉语的培养》、《温州畲语》、《浅谈吴语、畲语方言区的双语教学》、《现代畲族的语言和体质特征》等。畲语的语法研究有陈延河的《惠东长坑畲语疑问句的基本结构》,雷艳萍的《试析丽水畲话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丽水畲话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分析》、《丽水畲话形容词重叠现象研究》等。
二、关于畲语畲话的传承研究
赵志研《抢救濒危语言,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指出现在能够使用畲语的不到1000人,而且基本上都在40岁以上,畲语急待抢救。赵峰《闽东畲语濒危现状考察》一文在对闽东畲族语言使用现状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畲族语言危机现象进行了重点探讨,指出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畲语使用功能衰退的趋势越发明显,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并采取特别的保护性和发展性措施。林清书《山羊隔畲族村的语言传承和语言使用现状》探讨了福建省漳平市山羊隔畲族村的历史沿革、语言传承和语言使用的基本概况。赵峰《闽东畲族母语的传承与保护》指出随着闽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相对闭塞的畲族人民与周边汉族的生产习俗日趋融合,随之而来的却是畲语的日渐衰弱。认为在海西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下,探讨闽东畲族母语传承的途径与手段,对于推进闽东畲族文化传播,振兴畲族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赵峰《畲族母语使用现状探析》指出从界定濒危语言的各项指标来看,畲语的使用功能已经处于比较危机的状态,而且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畲语使用功能衰退的趋势将越发明显,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王远新《广东博罗、增城畲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保护濒危语言的重要途径》依据实地访谈和入户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畲族聚居地的语言使用现状、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进而探讨畲语得以保留的原因。认为要保护一种濒危语言,首先它的使用者应当拥有自己的聚居地,同时,这种语言应当成为家庭内部和本族聚居地的主要交际用语。杨姝《广东潮州凤凰山畲族语言现状与保护对策》指出广东潮州凤凰山畲语是本已濒危的畲语中最危急的一部分,应大力开展凤凰山畲语普查、开设多渠道学习和研究通道,加大保护力度。
三、关于畲语畲话教育与通语教育
这方面研究著作和论文极少。有点相关如刘纶鑫的《贵溪樟坪畲话研究》,其中有一节内容是樟坪畲话与普通话音系的比较,赵则玲《浙江畲话研究》有介绍景宁畲话的特点和音系,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有畲语语音、词汇、语法简介,甘春妍《博罗畲语研究》、游文良等的《凤凰山畲语》、游文良的《畲族语言》等也都有类似的介绍与研究。景宁畲族自治县编写了《畲族语言简本》,是一部畲族语言教科书,汇集了畲民之间的称呼、植物、节气、交通工具、文化用品、方位用语等50多个方面的畲语用语,用文字的形式让畲语得到更好传承。论文方面,我们仅找到两篇,一是赵峰的《闽东畲族双语形态的文化考察》,考察闽东畲族之前的语言总体上体现出的“畲>汉”的双语形态,到改革开放后畲族语言呈现出“汉>畲”的双语形态,呼吁从保护畲族语言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明与畲族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平衡点;一是雷阵鸣、蓝德生的《浅谈吴语、畲语方言区的双语教学》分析了吴语、畲语方言区的双语教学现状。
从上述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一方面学术界非常重视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也显得有些后继乏力,特别是畲语畲话的传承与畲族学生通语能力的提升的研究,前者的研究有待深入,后者的研究几乎为零,急需大力加强。其他民族语言多有学普通话的通俗教材,而针对畲族学生学普通话的教材几乎找不到一部。而且现有的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特别是对语言接触的相关研究方法尚未得到有效应用;研究视角略显狭窄,主要局限于揭示畲语畲话的内部规律,缺乏对相关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人文主体的关注;理论深度还有待提高,对语言的习得机制研究不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提升研究尚未涉及;过于侧重于对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对建立长效语言教育机制的现实价值与战略意义研究还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畲语)[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836.
[2]赵峰.闽东畲族双语形态的文化考察[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53-56.
[3]杨姝.广东潮州凤凰山畲族语言现状与保护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1):6-8+26.
[4]赵则玲.畲族语言研究八十年[J].浙江学刊,2008,(05):221-224.
[5]刘沧山.进一步弘扬和推广拉祜族语言文字的对策思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13-16.
[6]丁石庆,杨琳.保安族母语场域分析——以甘肃县积石山县大墩村保安族语言调查材料为例[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北方民族大学.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北方民族大学,2010:1.
关键词:畲族;畲话传承;通语提升
中图分类号:H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27-02
畲族原居住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是闽南、潮汕主要的原住民。大约在元明清时期陆续迁徙到福建东部、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安徽东南等地山区或半山区。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总人口数为709592,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区都有分布,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畲族自治县。
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专家认为保留畲语的畲族,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海丰、惠东、博罗、增城等地,据1979年的调查,四地总计畲语使用人数为965人。大部分畲族使用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畲话。[1]畲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一、关于畲语畲话的研究
学界对畲族语言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是争论畲族语言的系属问题,近来更关注畲族语言的变体和社会文化成因等社会语言学问题。早期以沈作乾为代表,他认为畲语为粤语。董作宾虽不赞成畲语等同于粤语或近似粤语,但他也认为畲语和汉语同属一个语根。1950年代,国内学界普遍认为畲族没有自己的语言。1960年代后,黄家教、李新魁发表《潮安畲话概述》,首次提出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之后,1980年,罗美珍、蓝周根分别发表《畲族所说的客家话》、《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对畲语的系属与特点展开了争论。1982年毛宗武、蒙朝吉发表《博罗畲语概述》,1984年陈其光又发表《畲语在苗瑶语族中的地位》。前文认为畲语与苗瑶语族中苗语支的瑶族布努语炯奈话比较接近,后文认为畲语更接近苗瑶语族中粤北盘瑶的勉语。1985年,毛宗武、蒙朝吉发表《试论畲语的系属问题》一文,重申自己的观点。1986年二人出版的《畲语简志》进一步的阐述自己的观点。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人质疑畲族有自己的语言。1980年代以后,一些民族学学者如施联朱、朱洪、姜永新、雷先根、游文良等也相继加入畲语研究队伍。他们相继发文指出畲族使用两种语言,一种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语支,另一种类似于汉语的客家方言。赵则玲2004年发表《试论畲话的归属》一文,通过所掌握的畲话调查材料以及有关畲族族源的史料,从理论上阐述了畲话的性质,认为畲话是一种比客家方言古老、超地域分布、与客家话关系密切、历史层次复杂的,具有汉语特性的畲族人所说的话。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畲话非客家话,而是一种与客家方言分立的特殊的汉语方言。应该说,畲语系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到现在都尚无定论。2002年游文良出版了《畲族语言》一书,这是畲语研究迄今为止调查和研究最深入的论著。该书指出现代畲语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古代畲语的底层成分、汉语客家方言的中层成分和现代畲族居住地汉语方言或普通话的表层成分。并将现代畲语划分为9个方言区域,即: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闽南区、浙南区、浙中区、浙北区、粤东区和赣东区,各畲语方言区大同小异。近年来,畲语研究的论文,大多探讨畲语的地方特色、双语现象或语言接触等问题。如《浙江畲话的变调式方位短语》、《丽水畲话形容词AA式的变调》、《景宁畲话语音系统中的粤语成分》、《浙江景宁畲话特色词选录》、《景宁畲话尖团音分混现象研究》、《浙江景宁畲话的语音特点》、《谈畲族幼儿口头汉语的培养》、《温州畲语》、《浅谈吴语、畲语方言区的双语教学》、《现代畲族的语言和体质特征》等。畲语的语法研究有陈延河的《惠东长坑畲语疑问句的基本结构》,雷艳萍的《试析丽水畲话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丽水畲话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分析》、《丽水畲话形容词重叠现象研究》等。
二、关于畲语畲话的传承研究
赵志研《抢救濒危语言,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指出现在能够使用畲语的不到1000人,而且基本上都在40岁以上,畲语急待抢救。赵峰《闽东畲语濒危现状考察》一文在对闽东畲族语言使用现状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畲族语言危机现象进行了重点探讨,指出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畲语使用功能衰退的趋势越发明显,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并采取特别的保护性和发展性措施。林清书《山羊隔畲族村的语言传承和语言使用现状》探讨了福建省漳平市山羊隔畲族村的历史沿革、语言传承和语言使用的基本概况。赵峰《闽东畲族母语的传承与保护》指出随着闽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相对闭塞的畲族人民与周边汉族的生产习俗日趋融合,随之而来的却是畲语的日渐衰弱。认为在海西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下,探讨闽东畲族母语传承的途径与手段,对于推进闽东畲族文化传播,振兴畲族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赵峰《畲族母语使用现状探析》指出从界定濒危语言的各项指标来看,畲语的使用功能已经处于比较危机的状态,而且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畲语使用功能衰退的趋势将越发明显,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王远新《广东博罗、增城畲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保护濒危语言的重要途径》依据实地访谈和入户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畲族聚居地的语言使用现状、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进而探讨畲语得以保留的原因。认为要保护一种濒危语言,首先它的使用者应当拥有自己的聚居地,同时,这种语言应当成为家庭内部和本族聚居地的主要交际用语。杨姝《广东潮州凤凰山畲族语言现状与保护对策》指出广东潮州凤凰山畲语是本已濒危的畲语中最危急的一部分,应大力开展凤凰山畲语普查、开设多渠道学习和研究通道,加大保护力度。
三、关于畲语畲话教育与通语教育
这方面研究著作和论文极少。有点相关如刘纶鑫的《贵溪樟坪畲话研究》,其中有一节内容是樟坪畲话与普通话音系的比较,赵则玲《浙江畲话研究》有介绍景宁畲话的特点和音系,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有畲语语音、词汇、语法简介,甘春妍《博罗畲语研究》、游文良等的《凤凰山畲语》、游文良的《畲族语言》等也都有类似的介绍与研究。景宁畲族自治县编写了《畲族语言简本》,是一部畲族语言教科书,汇集了畲民之间的称呼、植物、节气、交通工具、文化用品、方位用语等50多个方面的畲语用语,用文字的形式让畲语得到更好传承。论文方面,我们仅找到两篇,一是赵峰的《闽东畲族双语形态的文化考察》,考察闽东畲族之前的语言总体上体现出的“畲>汉”的双语形态,到改革开放后畲族语言呈现出“汉>畲”的双语形态,呼吁从保护畲族语言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明与畲族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平衡点;一是雷阵鸣、蓝德生的《浅谈吴语、畲语方言区的双语教学》分析了吴语、畲语方言区的双语教学现状。
从上述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一方面学术界非常重视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也显得有些后继乏力,特别是畲语畲话的传承与畲族学生通语能力的提升的研究,前者的研究有待深入,后者的研究几乎为零,急需大力加强。其他民族语言多有学普通话的通俗教材,而针对畲族学生学普通话的教材几乎找不到一部。而且现有的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特别是对语言接触的相关研究方法尚未得到有效应用;研究视角略显狭窄,主要局限于揭示畲语畲话的内部规律,缺乏对相关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人文主体的关注;理论深度还有待提高,对语言的习得机制研究不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提升研究尚未涉及;过于侧重于对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对建立长效语言教育机制的现实价值与战略意义研究还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畲语)[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836.
[2]赵峰.闽东畲族双语形态的文化考察[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53-56.
[3]杨姝.广东潮州凤凰山畲族语言现状与保护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1):6-8+26.
[4]赵则玲.畲族语言研究八十年[J].浙江学刊,2008,(05):221-224.
[5]刘沧山.进一步弘扬和推广拉祜族语言文字的对策思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13-16.
[6]丁石庆,杨琳.保安族母语场域分析——以甘肃县积石山县大墩村保安族语言调查材料为例[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北方民族大学.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北方民族大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