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由美国导演维克多·沙尔瓦拍摄的电影。现代艺术欣赏是一种理论自觉运用过程,在欣赏影片时“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对影片有不同解读,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解析影片《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中的人物形象,从而发掘影片蕴藏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25
一、本我的Dan Millman
本我位于人格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力比多,是一个能量场,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人格的动力状态是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其所具有的动力状态。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透过对Dan Millman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情感大于理智,本我是放纵的。Dan Millman在训练中为了证明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吊环王”,不顾任何危险地想尝试完成当时世界上还无人能做的团身三周空翻。 与此同时,过分骄傲的本能欲望侵蚀了他的心灵。当他凌晨三点偶然来到加油站,遇到“苏格拉底”,他说道,“我知道的比你认为的要多。”“我老爸有大把大把的钞票,学业对我来说小菜一碟,我拿的全是A。我有一帮铁哥们,我身体强壮,身边女人围绕。”他所说的一切都表明非理性的本我在他的精神活动中占据优势。因此失眠成为他的人格内部比例失调,逐步自我迷失的具体体现。
二、矛盾中的自我
自我(ego)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要求。
Dan Millman希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于是来到加油站希望“苏格拉底”将诀窍传授于他。这表明Dan Millman的自我人格渐渐分化出来,开始有了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意愿。 可是“苏格拉底”仅是让他擦汽车玻璃、刷马桶。“不准看电视,不准吃肉,不准做爱”,让他摆脱令其上瘾的事物。这一切是在告诉小伙子,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由于受到本我欲望的限制,被一时的考验蒙蔽了双眼,误认为这样做对他增长对事物的认识起不到任何的帮助,他的自以为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懂的状态清晰地显露出本我冲动力量的痕迹。尽管期间,他的自我一直在努力地控制着本我的欲望,可最终还是未能在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中占有优势,而遵循了现实的原则,向本我的欲望低头。
但是这一阶段并非没有意义,大部分的人会认为,这只不过是人格分化的昙花一现,自我又回归本我。其实这中在个人看来的一小步,在整体的三重人格中就是一大步,Dan Millman有意识地分化出自我人格为了下一步的超我做了准备和铺垫。
三、超我(superego)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代表道义方面的要求,它要努力达到的是完善而不是快乐或现实。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构成。自我理想表现为一种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是由习俗教育产生的一种向往,良心则意味着对违反道德标准行为的惩罚,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离开“苏格拉底”的Dan Millman开始了酗酒、纵欲的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Millma丧失了一切,他双脚骨头碎了近100处,他的体操生涯遭到毁灭性打击。病床上的Millman这时想起了苏格拉底。当他恢复行走能力时,他回到宿舍将所有代表过去成绩的奖杯统统砸碎。夜晚只身来到教堂的塔顶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逃避死亡并非唯一的出路,逃避生命永远得不到平静。在这里,他遇到了未知的自己——他的本我,欲望的代表。
最终他战胜了自己,摒弃了本我的控制。虽然害怕过,逃跑过,可他渐渐开始接受,改变以往的习惯。至此,他达到了超我的第一个层次,控制本我的冲动。
在“苏格拉底”的帮助下,Millman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归属感,他懂得了“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平凡的时刻”。他开始了在常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训练。他没有在意教练和朋友的眼光,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继续练习吊环和基本的体能训练。这就是超我的第二个层次,自我调节控制。
训练结束之时苏格拉底告诉Millman要给他看一样好东西,当Millman兴高采烈地爬上山顶时,苏格拉底却说,“东西就在你脚下”,Millman向下看去,只发现脚下是盛开的小野花和一块普通的方石。“是花么?”“不,是石头。”Millman最终明白了他所追求的“金牌”放在宇宙苍生中,就是一块石头,两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The journey is what brings the happiness,,not the destination”。快乐都来自于追求目标的过程。最终在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时Millman用浑身的力量展开双翼,振翅高飞。没留下一点束缚,不再回想之前恼人的伤痛。他最终达到了超我的第三个层面,追求完善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著. 精神分析引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 年版.
[2] 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作者简介
曾帅(1982-),女,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新疆大学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25
一、本我的Dan Millman
本我位于人格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力比多,是一个能量场,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人格的动力状态是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其所具有的动力状态。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透过对Dan Millman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情感大于理智,本我是放纵的。Dan Millman在训练中为了证明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吊环王”,不顾任何危险地想尝试完成当时世界上还无人能做的团身三周空翻。 与此同时,过分骄傲的本能欲望侵蚀了他的心灵。当他凌晨三点偶然来到加油站,遇到“苏格拉底”,他说道,“我知道的比你认为的要多。”“我老爸有大把大把的钞票,学业对我来说小菜一碟,我拿的全是A。我有一帮铁哥们,我身体强壮,身边女人围绕。”他所说的一切都表明非理性的本我在他的精神活动中占据优势。因此失眠成为他的人格内部比例失调,逐步自我迷失的具体体现。
二、矛盾中的自我
自我(ego)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要求。
Dan Millman希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于是来到加油站希望“苏格拉底”将诀窍传授于他。这表明Dan Millman的自我人格渐渐分化出来,开始有了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意愿。 可是“苏格拉底”仅是让他擦汽车玻璃、刷马桶。“不准看电视,不准吃肉,不准做爱”,让他摆脱令其上瘾的事物。这一切是在告诉小伙子,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由于受到本我欲望的限制,被一时的考验蒙蔽了双眼,误认为这样做对他增长对事物的认识起不到任何的帮助,他的自以为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懂的状态清晰地显露出本我冲动力量的痕迹。尽管期间,他的自我一直在努力地控制着本我的欲望,可最终还是未能在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中占有优势,而遵循了现实的原则,向本我的欲望低头。
但是这一阶段并非没有意义,大部分的人会认为,这只不过是人格分化的昙花一现,自我又回归本我。其实这中在个人看来的一小步,在整体的三重人格中就是一大步,Dan Millman有意识地分化出自我人格为了下一步的超我做了准备和铺垫。
三、超我(superego)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代表道义方面的要求,它要努力达到的是完善而不是快乐或现实。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构成。自我理想表现为一种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是由习俗教育产生的一种向往,良心则意味着对违反道德标准行为的惩罚,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离开“苏格拉底”的Dan Millman开始了酗酒、纵欲的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Millma丧失了一切,他双脚骨头碎了近100处,他的体操生涯遭到毁灭性打击。病床上的Millman这时想起了苏格拉底。当他恢复行走能力时,他回到宿舍将所有代表过去成绩的奖杯统统砸碎。夜晚只身来到教堂的塔顶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逃避死亡并非唯一的出路,逃避生命永远得不到平静。在这里,他遇到了未知的自己——他的本我,欲望的代表。
最终他战胜了自己,摒弃了本我的控制。虽然害怕过,逃跑过,可他渐渐开始接受,改变以往的习惯。至此,他达到了超我的第一个层次,控制本我的冲动。
在“苏格拉底”的帮助下,Millman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归属感,他懂得了“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平凡的时刻”。他开始了在常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训练。他没有在意教练和朋友的眼光,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继续练习吊环和基本的体能训练。这就是超我的第二个层次,自我调节控制。
训练结束之时苏格拉底告诉Millman要给他看一样好东西,当Millman兴高采烈地爬上山顶时,苏格拉底却说,“东西就在你脚下”,Millman向下看去,只发现脚下是盛开的小野花和一块普通的方石。“是花么?”“不,是石头。”Millman最终明白了他所追求的“金牌”放在宇宙苍生中,就是一块石头,两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The journey is what brings the happiness,,not the destination”。快乐都来自于追求目标的过程。最终在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时Millman用浑身的力量展开双翼,振翅高飞。没留下一点束缚,不再回想之前恼人的伤痛。他最终达到了超我的第三个层面,追求完善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著. 精神分析引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 年版.
[2] 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作者简介
曾帅(1982-),女,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新疆大学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