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泰勒目標评价方式的不足开始逐渐显露,CIPP评价模式能克服目标评价方式的某些弊端,强调评价的形成性和改进性,真正实现教育评价的目的,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该文介绍了C1PP评价模式,并阐述了CIPP评价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CIPP;评价模式;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2-0133-02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能够熟练、灵活地将所学知识技能,服务应用于各类实际生产活动中。笔者所参加的课题组在认真研究基于网络环境(即Claroline网络教学平台)下的JiTT教学模式基础上,努力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以便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促进高职教育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道路。
1CIPP教学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斯塔弗尔比姆于1966年提出的,他将评价模式归纳为:背景评价(Con-texI)、输入评价(Im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结果评价(Product),这四个单词的首字母即为CIPP。
之前被广大学者普遍认可的教学评价方式是泰勒课程评价方式,即目标评价模式。强调在教学评价中目标的重要作用,逻辑严谨、重视综合性评价,指出教育目标,课程设计和评价过程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泰勒目标评价方式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表现为:忽视对目标自身合理性评价;忽视对非预期性效果评价;考虑学生的需求较少;没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成长,重结果轻过程n,。
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观点: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而非“证明”。发现指出问题很重要,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并避免问题再次出现更重要。CIPP评价模式正是把评价的发展性放到了重要位置,属于形成型、改进型评价。
2CIPP教学评价模式的四个阶段
2.1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包括对所在环境的需求、资源和问题的评价。具体活动包括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对学习效果的期待;了解学校及学术客观环境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寻求解决方案。而这个待解决的矛盾,正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2.2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考察学校、教师、学生、学习资料、学习条件的情况,编写符合实际条件的教学大纲,可设计多套教学方案,仔细对比分析每套教学方案的优缺点,并反复推演模拟,确定最终的教学策略。预期实际授课时可能出现的状况。这里的教学方案不一定是一套,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设置多套教学方案备选。
2.3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在输入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过程评价跟踪方案实施的进度,掌握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比较各套教学方案的优缺点,并将这些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及教学方案的设计者。总结除了预期的问题外,是否还产生了新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2.4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还可以细分为影响评价、成效评价、可持续性评价和可推广性评价。
影响评价。评价方案到达、影响目标受众的程度。及时与教师学生进行沟通,记录比较教学成果与教师、学生最初对学习效果的期待是否一致,以及一致的程度,并给出评价;定期访问主管领导、授课教师、实验员、学生,了解大家对于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的看法;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及时沟通交流;判断教学方案在何种程度上,恰当地辅助了学生学习;在课题讨论会上,交流影响评价的各种问题。
成效评价。是对结果的品质和重要程度做出评价。约谈主要的负责领导、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学生代表等,记录大家对该教学方案的正向和负向结果的看法;挑选典型的教师、学生,进行深度的案例调查;评价委员会和课题小组提供证据,判断证明教学方案所带来的成效的广度、深度;了解获取其他院校同类教学方案的设计、费用、经验,在横向对比中,判断本设计的成效。
可持续性评价。即教学方案成功或某种程度地得到认可,将长期实施下去。访问课题组领导和成员,就设计方案的某些成功之处将会继续实施下去的问题,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意见;调查教师和学生代表,就设计方案的某些成功之处将会继续实施下去的问题,吸收他们的观点和看法;记录评价委员会有关方案成效、花费、受益人需求等资料,预测设计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可能会继续实施下去;约谈教师和学生代表,就教学设计的哪些措施和条件,有助于方案的继续实施,倾听他们的理解和评价;收集和检讨方案的计划、经费、人员调度和其他信息,评价方案将会继续采用实施的概率。
可推广性评价,即教学方案成功或某种程度地得到认可,将会成功地应用于其他学科教学中。课题组成员标记教学方案的咨询者、访问者,收集掌握教学方案的实际和潜在的使用者;留意有典型的潜在使用者,建议他们:仔细阅读教学方案的描述性材料和综合的评价内容;判断该教学方案与意图推广学科的情景的相关度;鉴别教学方案的品质、重要性以及可复制性;记录他们是否正在或者打算采用该方案的全部或若干部分;在课题组讨论会上,探讨可推广性评价的发现;编写可推广性评价文档。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的CIPP评价模式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
3.1课程背景评价
高职院校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熟练、灵活操作是重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上也一定经常使用,因此计算机基础课设置为非计算机专业必修公共课。有的学生家里有配置计算机,因此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的同学家里没能配置电脑,与计算机接触较少,不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学生普遍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较少。学生都期望自己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和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 3.2课程輸入评价
学校实验室设备完全可以满足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教师专业技能过硬,能够承担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选用龚静等主编的高等教育“十二五”精品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和配套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该教材精心梳理案例,重构教学内容,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总结提炼成多个具体任务,贴近职场需求和实际需要,以案例主导内容,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内容呈现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授课方案:(1)传统授课;(2)案例教学;(3)案例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经过课题组讨论,决定采用(3)案例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3.3课程过程评价
课堂采用案例教学,课下学生通过登录Claroline网络教学平台,查看复习当天授课内容,按要求完成相关理论及实践操作,可参与小组讨论、在线交流及viki互动学习,形式丰富多样,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每一次作业、讨论发言、课堂出勤等都将赋予分值,记入平时成绩。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最初阶段,教师学生还都不熟悉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逐渐乐于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由于每节课都有要求完成的案例内容,且都是生活实际例子。因此,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劲头足,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更加熟练。但教学中也发现小组讨论和在线交流环节里,主动发言的同学总是少数的几个人,提交的作业也存在个别抄袭现象。
3.4课程结果评价
计算机基础课考试成绩的评定,改变以往的试卷笔试,采取上机实践操作考核。并且将教学内容分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学习结束进行该模块的测试,必须所有模块成绩都合格,才认为考试合格。若出现不合格的模块,需重修对应模块的内容。最后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求和,即为这门课的总成绩。从调查反馈中得知,学生更喜欢接受这种新颖、时尚的学习方式。基础薄弱、早期接触电脑少的同学,开始会觉得吃力,但在学习兴趣与模块测试压力的双重驱使下,会主动自觉地学习追赶上来。由于每个模块都要进行测试、评卷,教师的工作量相应增加了,但这也让教师更及时有效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适时修改调整。教师还反映深刻感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学生学习辅助者、引导者;学生课程成绩评定也更加多样化,在线答题提交作业,论坛发言,在线测试等多种方式。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手段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师生距离缩短、更加亲近。现在电脑网络普及度高,学生经过简单培训即可掌握网络平台使用,案例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得到推广。
4结论
CIPP评价模式应用广泛、评价细致完整,更加强调评价的形成性和改进性,真正实现教育评价的目的,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CIPP;评价模式;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2-0133-02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能够熟练、灵活地将所学知识技能,服务应用于各类实际生产活动中。笔者所参加的课题组在认真研究基于网络环境(即Claroline网络教学平台)下的JiTT教学模式基础上,努力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以便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促进高职教育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道路。
1CIPP教学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斯塔弗尔比姆于1966年提出的,他将评价模式归纳为:背景评价(Con-texI)、输入评价(Im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结果评价(Product),这四个单词的首字母即为CIPP。
之前被广大学者普遍认可的教学评价方式是泰勒课程评价方式,即目标评价模式。强调在教学评价中目标的重要作用,逻辑严谨、重视综合性评价,指出教育目标,课程设计和评价过程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泰勒目标评价方式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表现为:忽视对目标自身合理性评价;忽视对非预期性效果评价;考虑学生的需求较少;没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成长,重结果轻过程n,。
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观点: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而非“证明”。发现指出问题很重要,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并避免问题再次出现更重要。CIPP评价模式正是把评价的发展性放到了重要位置,属于形成型、改进型评价。
2CIPP教学评价模式的四个阶段
2.1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包括对所在环境的需求、资源和问题的评价。具体活动包括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对学习效果的期待;了解学校及学术客观环境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寻求解决方案。而这个待解决的矛盾,正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2.2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考察学校、教师、学生、学习资料、学习条件的情况,编写符合实际条件的教学大纲,可设计多套教学方案,仔细对比分析每套教学方案的优缺点,并反复推演模拟,确定最终的教学策略。预期实际授课时可能出现的状况。这里的教学方案不一定是一套,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设置多套教学方案备选。
2.3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在输入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过程评价跟踪方案实施的进度,掌握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比较各套教学方案的优缺点,并将这些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及教学方案的设计者。总结除了预期的问题外,是否还产生了新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2.4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还可以细分为影响评价、成效评价、可持续性评价和可推广性评价。
影响评价。评价方案到达、影响目标受众的程度。及时与教师学生进行沟通,记录比较教学成果与教师、学生最初对学习效果的期待是否一致,以及一致的程度,并给出评价;定期访问主管领导、授课教师、实验员、学生,了解大家对于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的看法;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及时沟通交流;判断教学方案在何种程度上,恰当地辅助了学生学习;在课题讨论会上,交流影响评价的各种问题。
成效评价。是对结果的品质和重要程度做出评价。约谈主要的负责领导、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学生代表等,记录大家对该教学方案的正向和负向结果的看法;挑选典型的教师、学生,进行深度的案例调查;评价委员会和课题小组提供证据,判断证明教学方案所带来的成效的广度、深度;了解获取其他院校同类教学方案的设计、费用、经验,在横向对比中,判断本设计的成效。
可持续性评价。即教学方案成功或某种程度地得到认可,将长期实施下去。访问课题组领导和成员,就设计方案的某些成功之处将会继续实施下去的问题,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意见;调查教师和学生代表,就设计方案的某些成功之处将会继续实施下去的问题,吸收他们的观点和看法;记录评价委员会有关方案成效、花费、受益人需求等资料,预测设计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可能会继续实施下去;约谈教师和学生代表,就教学设计的哪些措施和条件,有助于方案的继续实施,倾听他们的理解和评价;收集和检讨方案的计划、经费、人员调度和其他信息,评价方案将会继续采用实施的概率。
可推广性评价,即教学方案成功或某种程度地得到认可,将会成功地应用于其他学科教学中。课题组成员标记教学方案的咨询者、访问者,收集掌握教学方案的实际和潜在的使用者;留意有典型的潜在使用者,建议他们:仔细阅读教学方案的描述性材料和综合的评价内容;判断该教学方案与意图推广学科的情景的相关度;鉴别教学方案的品质、重要性以及可复制性;记录他们是否正在或者打算采用该方案的全部或若干部分;在课题组讨论会上,探讨可推广性评价的发现;编写可推广性评价文档。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的CIPP评价模式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
3.1课程背景评价
高职院校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熟练、灵活操作是重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上也一定经常使用,因此计算机基础课设置为非计算机专业必修公共课。有的学生家里有配置计算机,因此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的同学家里没能配置电脑,与计算机接触较少,不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学生普遍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较少。学生都期望自己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和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 3.2课程輸入评价
学校实验室设备完全可以满足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教师专业技能过硬,能够承担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选用龚静等主编的高等教育“十二五”精品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和配套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该教材精心梳理案例,重构教学内容,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总结提炼成多个具体任务,贴近职场需求和实际需要,以案例主导内容,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内容呈现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授课方案:(1)传统授课;(2)案例教学;(3)案例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经过课题组讨论,决定采用(3)案例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3.3课程过程评价
课堂采用案例教学,课下学生通过登录Claroline网络教学平台,查看复习当天授课内容,按要求完成相关理论及实践操作,可参与小组讨论、在线交流及viki互动学习,形式丰富多样,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每一次作业、讨论发言、课堂出勤等都将赋予分值,记入平时成绩。在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最初阶段,教师学生还都不熟悉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逐渐乐于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由于每节课都有要求完成的案例内容,且都是生活实际例子。因此,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劲头足,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更加熟练。但教学中也发现小组讨论和在线交流环节里,主动发言的同学总是少数的几个人,提交的作业也存在个别抄袭现象。
3.4课程结果评价
计算机基础课考试成绩的评定,改变以往的试卷笔试,采取上机实践操作考核。并且将教学内容分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学习结束进行该模块的测试,必须所有模块成绩都合格,才认为考试合格。若出现不合格的模块,需重修对应模块的内容。最后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求和,即为这门课的总成绩。从调查反馈中得知,学生更喜欢接受这种新颖、时尚的学习方式。基础薄弱、早期接触电脑少的同学,开始会觉得吃力,但在学习兴趣与模块测试压力的双重驱使下,会主动自觉地学习追赶上来。由于每个模块都要进行测试、评卷,教师的工作量相应增加了,但这也让教师更及时有效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适时修改调整。教师还反映深刻感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学生学习辅助者、引导者;学生课程成绩评定也更加多样化,在线答题提交作业,论坛发言,在线测试等多种方式。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手段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师生距离缩短、更加亲近。现在电脑网络普及度高,学生经过简单培训即可掌握网络平台使用,案例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得到推广。
4结论
CIPP评价模式应用广泛、评价细致完整,更加强调评价的形成性和改进性,真正实现教育评价的目的,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