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的学习内容之一,通过采用操作、观察、总结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体积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并建立起清晰的体积单位的表象。
【关键词】直观操作 体积 体积单位 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294-01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学生掌握好体积的意义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可为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体积单位进率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有效提升。然而,此前小学生对“体积”仅有一点朦胧、粗浅的认知,对“体积单位”则是“一无所知”。
因此,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空间观念,使他们对体积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并建立起清晰的体积单位的表象。
一、通过实验操作,感知体积含义
“体积”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而对体积含义的正确理解又是掌握其它知识的基础。为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组织实验操作,适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协同活动中直接获得空间观念。
例如,我由实验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将一块大小合适的石头准备放入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前,立刻发问: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马上判断:水将会溢出杯子,这时老师接着问:为什么?学生答出:因为石头放进杯子里,会占领杯内一部分水的“位置”,从而把这部分水“挤”出来。这时,我及时引入规范的几何语言矫正日常用语,得出: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通过举例还发现除了石头,任何物体也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接着,我又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且加入同样高度的半杯水,将要放入大小不等的两个马铃薯前,发问:这两个马铃薯将要分别放入这两个杯子里,请猜猜:杯内的水面还会一样高吗?哪个高?哪个低?学生很快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师生共同验证,得出: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举例进一步说明,最后,老师及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出体积的概念:像这种石头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石头的体积;大象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大象的体积;……总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二、通过迁移类推,建立体积单位
为了充分说明体积单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先后通过大屏幕,出了两道判断体积大小的题目。第一题很简单,几乎所有学生通过目测就能判断出大小;正当学生洋洋得意之时,出现了第二题,此题被比较的两个物体大小非常接近,通过目测很难判断出它们的大小,这时,班级学生就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较大的物体,在另一部分学生看来体积却较小。凭借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引出“体积单位”恰好能解决这一燃眉之急。
为了轻松快速地探索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我设计了《导学表一》和《导学表二》,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完成对导学表的填写,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回顾旧知、运用迁移类推,很圆满地完成了对常用的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探索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获得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三、通过故事分享,认识体积单位
通过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更能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将常用的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用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学生,称它们为常用体积单位的“三兄弟”。利用多媒体,让“三兄弟”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介绍自己,使学生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考虑到学生学具袋里只有一些1立方厘米的学具,为了让学生对其他两个体积单位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课前我特别定制了一些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模型和一个超大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模型。
在屏幕初识的基础上,我又特别安排“三兄弟”依次亲临现场,让学生有机会可以亲自动手去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具体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体积大小。最后把“三兄弟”叠放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比较,对比一下它们之间的大小差异。根据它们的大小不同,让学生判断一下它们各自适合测量的对象。学生在这种实际的观察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头脑中更精准地建立起了三个常用体积单位的大小表象,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四、通过拓展延伸,会用体积单位
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对刚建立起的空间表象,能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因此,在拓展延伸阶段,我准备了一些大小不等的长方体物品,要求每小组领取一个想测量的物品,并自主选取适合此次测量的体积单位;同时还要求在小组合作测量前,先要估测一下被测量物体的体积,再用体积单位去测量,最后把测量值和估测值进行比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空间估测能力,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省,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知识的自然生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一系列逐层深入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直观操作 体积 体积单位 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294-01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学生掌握好体积的意义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可为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体积单位进率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有效提升。然而,此前小学生对“体积”仅有一点朦胧、粗浅的认知,对“体积单位”则是“一无所知”。
因此,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空间观念,使他们对体积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并建立起清晰的体积单位的表象。
一、通过实验操作,感知体积含义
“体积”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而对体积含义的正确理解又是掌握其它知识的基础。为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组织实验操作,适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协同活动中直接获得空间观念。
例如,我由实验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将一块大小合适的石头准备放入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前,立刻发问: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马上判断:水将会溢出杯子,这时老师接着问:为什么?学生答出:因为石头放进杯子里,会占领杯内一部分水的“位置”,从而把这部分水“挤”出来。这时,我及时引入规范的几何语言矫正日常用语,得出: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通过举例还发现除了石头,任何物体也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接着,我又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且加入同样高度的半杯水,将要放入大小不等的两个马铃薯前,发问:这两个马铃薯将要分别放入这两个杯子里,请猜猜:杯内的水面还会一样高吗?哪个高?哪个低?学生很快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师生共同验证,得出: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举例进一步说明,最后,老师及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出体积的概念:像这种石头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石头的体积;大象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大象的体积;……总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二、通过迁移类推,建立体积单位
为了充分说明体积单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先后通过大屏幕,出了两道判断体积大小的题目。第一题很简单,几乎所有学生通过目测就能判断出大小;正当学生洋洋得意之时,出现了第二题,此题被比较的两个物体大小非常接近,通过目测很难判断出它们的大小,这时,班级学生就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较大的物体,在另一部分学生看来体积却较小。凭借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引出“体积单位”恰好能解决这一燃眉之急。
为了轻松快速地探索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我设计了《导学表一》和《导学表二》,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完成对导学表的填写,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回顾旧知、运用迁移类推,很圆满地完成了对常用的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探索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获得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三、通过故事分享,认识体积单位
通过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更能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将常用的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用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学生,称它们为常用体积单位的“三兄弟”。利用多媒体,让“三兄弟”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介绍自己,使学生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考虑到学生学具袋里只有一些1立方厘米的学具,为了让学生对其他两个体积单位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课前我特别定制了一些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模型和一个超大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模型。
在屏幕初识的基础上,我又特别安排“三兄弟”依次亲临现场,让学生有机会可以亲自动手去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具体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体积大小。最后把“三兄弟”叠放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比较,对比一下它们之间的大小差异。根据它们的大小不同,让学生判断一下它们各自适合测量的对象。学生在这种实际的观察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头脑中更精准地建立起了三个常用体积单位的大小表象,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四、通过拓展延伸,会用体积单位
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对刚建立起的空间表象,能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因此,在拓展延伸阶段,我准备了一些大小不等的长方体物品,要求每小组领取一个想测量的物品,并自主选取适合此次测量的体积单位;同时还要求在小组合作测量前,先要估测一下被测量物体的体积,再用体积单位去测量,最后把测量值和估测值进行比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空间估测能力,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省,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知识的自然生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一系列逐层深入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