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149-01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提高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做“奠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成了“空中楼阁”,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语文积累,让有效的语文积累引领他们提高语文能力呢?
一、立足课本范文,积累语言
一年级学生特别善于模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意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说积累。
如:在学习《雨点》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模仿课文自己创编小诗。现摘录一个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你喜欢《雨点》这首诗吗?我们来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遍。
[孩子们很有感情地读,有的还加上动作表演。]
师:你们想当小诗人吗?
生(向往地):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诗人”。你能仿照课文的样子,说一说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看报纸。
生2: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唱歌。
生3:雨点落在草地上,在草地上跳舞。
……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编一首新的《雨点》诗。比一比,看哪组编得最好?
[孩子们的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很投入地当起他们的小诗人来,有的还边说边手舞足蹈的。]
过了一会儿,一首首像模像样的新《雨点》诗,从孩子们嘴里清泉般地流淌出来:
雨点
雨点落在手心里,在手心里翻筋斗。
雨点落在房顶上,在房顶上游戏。
雨点落在小湖里,在小湖里唱歌。
雨点落在大山里,在大山里跳舞。
说得多好呀!学生在模仿中不知不觉积累并内化了精辟、优美的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立足语文实践,积累语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语言。有一次早读课,我说了句“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学生好奇地问:“老师,您刚才说什么?”我重复了一遍,孩子们很快记住了。我举例作了解释,随即问道:“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学生表示喜欢。我就让他们回家多向大人学习,多留心听大人的交谈,那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语言。孩子去做了,果然得到了不少收获,带回了不少谚语、歇后语等。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东边日出西边雨……也许学生对这些话一知半解,也许他们根本不理解,这些都无关紧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记忆能力优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们应该调整教学重心,即降低“理解”上的要求,对于那些“不必解”或“不可解”的东西,可暂时放一放,待日后逐渐消化。转而紧紧抓住学生记忆力强的黄金时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积累,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帮助他们建立“信息库”,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语言的基础。
2、鼓励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课堂所学毕竟是十分有限的。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学好语文,使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就必须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增加语文课外实践,从而积累更为丰富的语言。
3、利用媒体资源轻松积累语言
我们身处信息社会,电视广告铺天盖地,这些节目中的台词大多是经过字斟句酌的,有的幽默,有的形象生动,有的逻辑严密,再加之图“话”并茂,学生一学就会。就拿广告来说吧,学生一听到音乐就能马上背出广告词的比比皆是,如: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身边的资源,在不占用学生额外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地收看电视节目中,不知不觉地积累了语言。
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就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积累的习惯,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切实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必将在不断的语文积累中茁壮成长,振翅高飞。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提高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做“奠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成了“空中楼阁”,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语文积累,让有效的语文积累引领他们提高语文能力呢?
一、立足课本范文,积累语言
一年级学生特别善于模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意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说积累。
如:在学习《雨点》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模仿课文自己创编小诗。现摘录一个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你喜欢《雨点》这首诗吗?我们来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遍。
[孩子们很有感情地读,有的还加上动作表演。]
师:你们想当小诗人吗?
生(向往地):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诗人”。你能仿照课文的样子,说一说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看报纸。
生2: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唱歌。
生3:雨点落在草地上,在草地上跳舞。
……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编一首新的《雨点》诗。比一比,看哪组编得最好?
[孩子们的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很投入地当起他们的小诗人来,有的还边说边手舞足蹈的。]
过了一会儿,一首首像模像样的新《雨点》诗,从孩子们嘴里清泉般地流淌出来:
雨点
雨点落在手心里,在手心里翻筋斗。
雨点落在房顶上,在房顶上游戏。
雨点落在小湖里,在小湖里唱歌。
雨点落在大山里,在大山里跳舞。
说得多好呀!学生在模仿中不知不觉积累并内化了精辟、优美的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立足语文实践,积累语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语言。有一次早读课,我说了句“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学生好奇地问:“老师,您刚才说什么?”我重复了一遍,孩子们很快记住了。我举例作了解释,随即问道:“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学生表示喜欢。我就让他们回家多向大人学习,多留心听大人的交谈,那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语言。孩子去做了,果然得到了不少收获,带回了不少谚语、歇后语等。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东边日出西边雨……也许学生对这些话一知半解,也许他们根本不理解,这些都无关紧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记忆能力优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们应该调整教学重心,即降低“理解”上的要求,对于那些“不必解”或“不可解”的东西,可暂时放一放,待日后逐渐消化。转而紧紧抓住学生记忆力强的黄金时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积累,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帮助他们建立“信息库”,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语言的基础。
2、鼓励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课堂所学毕竟是十分有限的。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学好语文,使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就必须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增加语文课外实践,从而积累更为丰富的语言。
3、利用媒体资源轻松积累语言
我们身处信息社会,电视广告铺天盖地,这些节目中的台词大多是经过字斟句酌的,有的幽默,有的形象生动,有的逻辑严密,再加之图“话”并茂,学生一学就会。就拿广告来说吧,学生一听到音乐就能马上背出广告词的比比皆是,如: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身边的资源,在不占用学生额外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地收看电视节目中,不知不觉地积累了语言。
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就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积累的习惯,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切实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必将在不断的语文积累中茁壮成长,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