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艺术魅力是其他文学样式不能比拟的,它能激发读者的灵感,陶冶读者的性情,提高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召读者的人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视对古诗词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近几年来,中考把古诗词的鉴赏作为一个考点,且所占比重不断增加,难度逐步提高,这就为中学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24
诗歌难教,这是许多教师的感受。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引导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有一些体会和认识,并认为鉴赏古诗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其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的。因此,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所以,要反复品读原诗,认真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只有充分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才能领略其精妙之处,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可谓古人炼字的典范。若能从“绿”字入手鉴赏这首诗,整首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感情就明了了。一个“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了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把春风的精神、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之情融为一体。
二、从诗词的相关背景入手,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词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相关背景,有助于缩减读者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真正体会诗人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
如鉴赏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必须先了解此诗的背景。永贞元年,诗人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被贬为连州刺史。被贬二十多年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偶遇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此诗答谢。前两联诗人尽管对自己被贬二十年的悲惨遭遇发出感叹,但后两联却转换笔峰,诗人以“沉舟”、“病树”喻己,用“千帆”、“万木”比喻他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诗中丝毫没有表露出怨尤,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和仕途失意介怀,表现出一种对世事变迁和宦海谪迁的豁达开朗,充满着对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末尾两句反过来劝慰白居易,更见诗人愈挫愈坚,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
三、从表达技巧入手,体会诗中所用修辞的妙处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正确理解诗词中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用典、象征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形象,进而体会诗中的情感。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运用比喻,以“征蓬”、“归雁”自比,表明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到边塞,像北去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凄凉心情显而易见。
用这种方法再来鉴赏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护田”、“排闼”写水写山,一溪款款,携碧水护绕,足见水之柔情;两山如奔,将满山青翠送进堂来,足见山之殷勤。山水的情韵像诗人一样高雅,像老友一样热烈。至此,诗人完全领略了山水的美丽,并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其中“护田”、“排闼”均出自《汉书》。用典、拟人与描写浑然天成,对偶的运用又使诗句气势非凡。
四、从关键语句入手,品味诗的情趣和理趣
所谓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诗歌中的关键语句包括主旨句、哲理句、抒情句、精彩句,它们大多会成为传世名句。“诗眼”往往能使平淡无奇的景色境界全出,能真切地传达诗情诗旨,增强诗词的形象性,为诗词增强情趣和理趣。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如鉴赏朱熹的《观书有感》,只要抓住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的内涵就会一目了然。“活水”比喻书本知识。诗的含义就是要做到心灵澄澈,就必须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识。
五、从风格流派入手,领会诗句的含义及诗的情感内涵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相同。
例如,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最后几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联系背景资料也能理解出来,但若从诗的流派进行鉴赏更为容易。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因为历史的原因,以辛弃疾、陆游为代表的南宋豪放词派表现为慷慨愤世派,词多以表达统一国家的志向和吐露壮志未酬的悲怨为主,常有抑郁不平之气寄于词中。这首词就是这方面作品的典型。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句子抒写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豪迈情怀和壮志难酬的郁闷愤慨之情。
六、从分析形象入手,品味意境,体味感情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品味出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画面。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对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形象的理解,脑海中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枯老的藤树、黄昏的乌鸦、飒飒的西风、落山的夕阳、狭窄的古道、嶙峋的瘦马。这是一幅深秋晚景图,从对这种意境的品味可感受到作者刻画的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形象,更能理解游子的孤寂愁苦及思乡之情。
七、解读诗中的意象,领会诗的意蕴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唐代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可见意象的营构是古代诗人艺术追求的至境。但是,意象不仅仅是诗人借以抒情、释怀、喻志的普通事物,还昭示着中国传统文人一贯的人生态度和心灵境界。因此,通过解读诗中的意象,可以领悟和把握诗的意境及内涵。
如鉴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只要理解第二句中“柳”的意象,该诗所表达的情感就很容易体会出来。“柳”、“留”二字偕音,故“柳”常常暗含離别之意。全诗基调感伤,黯然销魂,不仅有执袂惜别的深情,更饱含着对友人处境的深度关注和前路珍重的殷殷祝愿。当然“柳”还有“象征故乡”及“愁”的意象,可结合诗句去解读。此外,古诗中常用作意象的有“月”、“水”等,要注意领会。
总之,反复品读,仔细咀嚼,运用已有知识,沟通自己的思想,古诗词的鉴赏也并非难事,在中考中获得满意的分数也并不是很难。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24
诗歌难教,这是许多教师的感受。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引导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有一些体会和认识,并认为鉴赏古诗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其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的。因此,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所以,要反复品读原诗,认真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只有充分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才能领略其精妙之处,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可谓古人炼字的典范。若能从“绿”字入手鉴赏这首诗,整首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感情就明了了。一个“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了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把春风的精神、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之情融为一体。
二、从诗词的相关背景入手,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词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相关背景,有助于缩减读者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真正体会诗人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
如鉴赏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必须先了解此诗的背景。永贞元年,诗人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被贬为连州刺史。被贬二十多年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偶遇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此诗答谢。前两联诗人尽管对自己被贬二十年的悲惨遭遇发出感叹,但后两联却转换笔峰,诗人以“沉舟”、“病树”喻己,用“千帆”、“万木”比喻他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诗中丝毫没有表露出怨尤,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和仕途失意介怀,表现出一种对世事变迁和宦海谪迁的豁达开朗,充满着对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末尾两句反过来劝慰白居易,更见诗人愈挫愈坚,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
三、从表达技巧入手,体会诗中所用修辞的妙处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正确理解诗词中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用典、象征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形象,进而体会诗中的情感。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运用比喻,以“征蓬”、“归雁”自比,表明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到边塞,像北去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凄凉心情显而易见。
用这种方法再来鉴赏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护田”、“排闼”写水写山,一溪款款,携碧水护绕,足见水之柔情;两山如奔,将满山青翠送进堂来,足见山之殷勤。山水的情韵像诗人一样高雅,像老友一样热烈。至此,诗人完全领略了山水的美丽,并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其中“护田”、“排闼”均出自《汉书》。用典、拟人与描写浑然天成,对偶的运用又使诗句气势非凡。
四、从关键语句入手,品味诗的情趣和理趣
所谓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诗歌中的关键语句包括主旨句、哲理句、抒情句、精彩句,它们大多会成为传世名句。“诗眼”往往能使平淡无奇的景色境界全出,能真切地传达诗情诗旨,增强诗词的形象性,为诗词增强情趣和理趣。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如鉴赏朱熹的《观书有感》,只要抓住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的内涵就会一目了然。“活水”比喻书本知识。诗的含义就是要做到心灵澄澈,就必须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识。
五、从风格流派入手,领会诗句的含义及诗的情感内涵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相同。
例如,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最后几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联系背景资料也能理解出来,但若从诗的流派进行鉴赏更为容易。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因为历史的原因,以辛弃疾、陆游为代表的南宋豪放词派表现为慷慨愤世派,词多以表达统一国家的志向和吐露壮志未酬的悲怨为主,常有抑郁不平之气寄于词中。这首词就是这方面作品的典型。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句子抒写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豪迈情怀和壮志难酬的郁闷愤慨之情。
六、从分析形象入手,品味意境,体味感情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品味出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画面。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对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形象的理解,脑海中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枯老的藤树、黄昏的乌鸦、飒飒的西风、落山的夕阳、狭窄的古道、嶙峋的瘦马。这是一幅深秋晚景图,从对这种意境的品味可感受到作者刻画的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形象,更能理解游子的孤寂愁苦及思乡之情。
七、解读诗中的意象,领会诗的意蕴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唐代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可见意象的营构是古代诗人艺术追求的至境。但是,意象不仅仅是诗人借以抒情、释怀、喻志的普通事物,还昭示着中国传统文人一贯的人生态度和心灵境界。因此,通过解读诗中的意象,可以领悟和把握诗的意境及内涵。
如鉴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只要理解第二句中“柳”的意象,该诗所表达的情感就很容易体会出来。“柳”、“留”二字偕音,故“柳”常常暗含離别之意。全诗基调感伤,黯然销魂,不仅有执袂惜别的深情,更饱含着对友人处境的深度关注和前路珍重的殷殷祝愿。当然“柳”还有“象征故乡”及“愁”的意象,可结合诗句去解读。此外,古诗中常用作意象的有“月”、“水”等,要注意领会。
总之,反复品读,仔细咀嚼,运用已有知识,沟通自己的思想,古诗词的鉴赏也并非难事,在中考中获得满意的分数也并不是很难。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