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当代管理理论的不断更新,尤其是当前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当前的管理学面貌和存在状态也发生了改变。在这种背景下,文章对管理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能够更好的了解和发现管理思想以及其理论的发展进程,及各理论流派缤纷呈现的局面,趋向管理学理论实现最优境界的局面。
关键词:管理学;发展;状态;踪迹
一、 引言
从泰罗最早对管理的科学分析和法约尔从一般管理观点出发对管理的经验性总结开始,到现在的管理理论百家争鸣,各种管理方面的学术著作犹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现状。美国的管理学家孔茨把这种局面称为“管理理论丛林”,而对于管理是否能走出丛林学者们观点不同。一部分学者认为各种不同的管理理论是适应不同的环境而逐步形成的,多姿多彩的理论观点促进对管理过程的全面研究会有利于管理科学的发展。持此种理论的学者看来目前管理学的丛林状态是正常的,几种理论相互交流、促进和补充,最终能够成为统一的理论。而另一派学者则持不乐观的态度,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奥迪奥恩教授,在他看来,企业的成败应归结为纯粹的偶然,而各派系间的争论是“盲目地飞翔”,形成统一的管理学理论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他呼吁停止为建立管理学理论所进行的一切努力。奥迪奥恩采取的是一种全面否认管理学的极端理论虚无主义,这并不可取。
借鉴以上诸多管理学研究者关于其目前状态的论述,笔者在管理学走过一百多年历程的今天,对管理学的存在状态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再思考,对管理学的进行一下梳理,以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管理学这门不算新兴却仍未完全成熟的学科。
二、 关于管理学历史的几点思考
最初的管理理论是从几棵幼苗发展起来的,这些模糊的、懵懂的幼苗起初没有任何相互关系,从起源上看他们之间没有有意识的继承发展或者批判,彼此是相互独立和分散的。孔茨就在《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分析了管理学目前的状态,他认为由于语义上的混乱对管理的含义和范围,并没有在实际意义上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和理解,而是不断地把之前研究者对管理学相关经验的研究和分析看做是“一个先验假设”,从而加以曲解和否定,摒弃了前人所提出的部分管理学原理,而使管理学各学派之间不愿或无法彼此了解,从而造成了目前管理学处于丛林状态。目前,关于管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命题在当前的学科界已达成共识,接下来需要证明的就是要管理这门科学存在的特性,也就是能否找出它成为科学的根本性的特征。其它被公认为科学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学、经济学,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所包含的科学原理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在不同的自然、历史、社会条件下,这些原理是普遍适用的,也即具有普适性这一特点,通过对管理学历史和发展踪迹的梳理,证明了管理学成为科学所具有的基本特性。
1. 管理学前提的再思考。管理学理论从其出现开始,就注定要经受多种管理活动的检阅。目前来看,管理学理论并不是从假设产生的,实证分析是管理学理论产生的根源,也是其重要特征。同时,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而恰恰是这些原因决定了管理学的变化和发展,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理论和体系。此类环境是管理学理论出现的土壤和根源,管理学目前仍没有统一的理论,其前提性的原因就是不同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养分不同。从古典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创始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以及法约尔的组织理论开始,到梅奥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以及到现代的管理理论丛林,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2. 管理学“人性假设”的再思考。虽然在应用管理理论中也存在着一系列人性假设,但是单单从这些人形假设出发构建管理理论模型明显不够充分。管理学研究需要在一个非常抽象的人性假设模型下,去分析在某一特定管理情境下的管理行为。并且基于此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促使管理学科的科学化。进而把人形假设模型的约束条件进一步放宽。这样,在管理理论上每放宽一步,就向管理实践中的人性更靠近一步。从而,也就会有与之呼应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情境,以及相应的原理、法则、体系和规则的建立。当管理实践活动中的管理者能熟悉并且明确自己的管理人性假设模型之后,就能够把理论管理科学所创立的管理学基本规律和法则作为自己管理实践活动的行为指南。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此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也就是说,虽然创建了此基本管理理论体系,但是其赖以建立的人形假设模型的基础是对人性的分析。而当前理论界关于人类行为的探索和研究还远没有停止和终结,人类在复杂社会活动以及不同环境下各种角色的转换及其规律的探索还正在进行。所以,管理学科也必将是随着其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发展而同步发展的一门学科。
3. 管理学可证实性的再思考。许多管理学者都是实践者,管理学实验的外部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也就不可能得到证实;而每一位研究者的价值观念不会尽然相同,这也是一个学者的理论得不到另一位学者赞同的原因所在。所以从管理哲学的角度来看,管理的理论是一种相对真理,其不存在所谓绝对真理。而管理活动和管理现象的复杂程度,也决定了管理实践应当应用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而各个科学学派之间在对管理的分析能力、研究角度等诸多方面亦存在着不同,这导致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着沟通中的困难。同时,在管理的学者中,在追求理论的实践性和唯知性上的分歧是比较大的。学院派学者倾向于用定量的方法,努力提高管理理论的精确度,而实用派则更倾向用定性的方法,更注重理论的成果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管理学者研究目的不同,他们在价值观上也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也注定了他们很难走到一起。
三、 关于管理学目前状态的思考
管理学的众多管理理论各说纷纭,但无论其研究的是环境还是个人,无论其研究的是团队还是组织,无论其提出的是“经济人”假设还是“社会人”假设,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甚至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理论充斥着管理学这棵大树。这些不同的理论,就像是点缀在一棵大树上的点点树叶,其形状、脉络甚至是颜色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根植于管理学这棵大树,所以不论各个理论之间是多么的迥异和不同,其根本是相同的。其研究的宗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探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以求最优化地实现其目的。可以说,任何管理都包含着思想、人、行为、观念、方法以及结果,所不同的是,他们在用不同的角度来向世人展示着这棵大树的枝繁叶茂。那些被归类到不同派系特征的管理学术语如:决策、系统、职能和行为等,几乎被包括在所有的现代管理学著作和教科书中,并且取得了比较一致的含义,在管理的行为中遍布于其中的是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同时,在管理的行为中,关于人的研究的深化是对其过程模型不断进行改进的结果,并基于此不断揭示出了管理科学的其他新理论。 反思一个世纪以来的管理学风云,我们不禁惊叹这是一个管理思想大家辈出的世纪,泰勒、法约尔、梅奥、巴纳德、孔茨、德鲁克等等,他们的出现使管理学终于从经验走向了科学。同时管理学也同经济学一道成为了科学界最为显赫的学科之一。然而,在惊叹之际,我们也必须承认相对于蓬勃发展的的管理实践和众多的管理学著作,当前对管理学这一门学科的回顾和反思显得尤为薄弱。通过发展和完善,管理学终会形成其一整套被管理学研究者所广泛接受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研究范式。既然管理学是一棵大树,就会有成熟完善、枝叶繁茂的一日。
四、 关于管理学发展的思考
目前形成一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进程无疑是缓慢的,迄今我们仍未能就管理的科学基础获得明确的认识,也还不能清楚地表述合格管理者的确切含义。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都非常维护自己学派的观点和方法使之不受攻击和更改,这一切使得管理的理论和科学极难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与此同时也存在各个学派趋向汇合的迹象。这种汇合,虽然远未实现,但是各学派中采纳以至发展综合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概念的人越来越多。尽管要走的路程还非常遥远,我们仍愿对管理理论走向合一的一些趋势和探索进行梳理。
1. 系统论学派的观点。作为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的系统论,其是本世纪四十年代由美籍的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系统论是研究所有综合系统和子系统的一般分析模式、规律和原则的理论系统。管理学系统论学派认为管理的系统构成及其变换是系统的,规律的具体化。同时,管理工作者具有的系统论观点是管理世界主体观点的重要构成部分。系统论管理学派认为,管理实际上就是用系统的观点对组织或企业进行系统分析、系统管理的过程。该学派的一种重要的特点就是采用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企业系统动态模型的特定步骤:分析情况、找出问题——分析各要素间的关系——建立系统——进行运算、比较分析——修改模型——实际应用。系统管理学派对组织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将系统论的方法运用于管理之中,使管理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在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中,系统思想成为管理学思想理论体系的一大支柱,并在根本上改变着管理这门科学的性质,同时也改变了管理学研究领域的面貌。
2. 经验学派的观点。经验学派多从行为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经验着手进行考察。经验学派的特点是对当前社会体系是否科学并不关心,而热衷于维护和改进社会体系以及其功能。经验学派在方法论上,秉承经验性的研究,在研究方向上沿用实用主义的研究目标,在思想上则坚持了多元的社会观。如德鲁克认为,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三条,一是取得经济效益,二是使工作和管理具备生产性,并同时让管理工作者感到一种成就感;第三是合理处理组织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显然,这些思考和研究并不是针对一个局部问题、一个环节进行的。更重要的是,该理论体系会随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检验、进行调整,使实践管理理论在复杂多变的管理实践面前具有极强的“张力”。
3. 管理过程学派的观点。过程学派关于管理学理论发展方向的分析和探索,尽管出现了某些希望,但时其面对的是仍然茂密纷乱的管理理论丛林。其在研究上虽然取得了些微进步,但是为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管理工作,迫切需要找到某些方法来加快前进的进步。首先是语义上的澄清,之前有关管理和相近学科的演讲,往往按照不同意义来使用一些常用的术语。诸如“组织”、“层级”、“直线与参谋”、“领导”、“权力”、“计划”、“职责”和“策略”等术语,这些术语在使用中就被赋予过不同的含义。虽然目前在这类术语上的麻烦仍然存在,要达到对一些关键术语和概念的涵义取得一致意见的路途还很遥远,只能说是地平线上已透出希望之光。其次,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管理学研究者发现组织理论作为一个学派,其范围实在是太大了,导致管理理论往往被认作是组织理论的一部分,即同管理有关的那部分理论体系;再次,领导理论与动因理论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领导理论同动因理论的这种融合也着重说明了领导方式和组织环境的重要作用。此外,从目前最新出版的有关组织行为学的书籍中可以发现有些管理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群体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必须更紧密地同组织、机构设计、用人、计划、领导和控制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希望的迹象,因为它至少等于承认,在有关管理的场合,对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分析,很会很自然地溶合到某个统一的管理理论和体系中去。
参考文献:
1. 罗珉.现代管理学.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5-98.
2. 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9-36.
3. 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5-568.
4. 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
5. 林曦.科学哲学视角下的管理理论丛林成因探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
6. Gareth Morgan and Linda Smircich.The Case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5, No. 4 (Oct., 1980), pp: 491-500.
7. 尹卫东.百年回眸——哲学视野中的西方管理思想流变.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68.
8. 张媛媛,李宇.对管理本质的再思考——管理学的普适性.北方经贸,2008,(10):16-17.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课题“完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处置机制的对策研究”(项目号:2011lslktglx-63),课题主持人:张媛媛。
作者简介:张媛媛,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3-11-28。
关键词:管理学;发展;状态;踪迹
一、 引言
从泰罗最早对管理的科学分析和法约尔从一般管理观点出发对管理的经验性总结开始,到现在的管理理论百家争鸣,各种管理方面的学术著作犹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现状。美国的管理学家孔茨把这种局面称为“管理理论丛林”,而对于管理是否能走出丛林学者们观点不同。一部分学者认为各种不同的管理理论是适应不同的环境而逐步形成的,多姿多彩的理论观点促进对管理过程的全面研究会有利于管理科学的发展。持此种理论的学者看来目前管理学的丛林状态是正常的,几种理论相互交流、促进和补充,最终能够成为统一的理论。而另一派学者则持不乐观的态度,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奥迪奥恩教授,在他看来,企业的成败应归结为纯粹的偶然,而各派系间的争论是“盲目地飞翔”,形成统一的管理学理论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他呼吁停止为建立管理学理论所进行的一切努力。奥迪奥恩采取的是一种全面否认管理学的极端理论虚无主义,这并不可取。
借鉴以上诸多管理学研究者关于其目前状态的论述,笔者在管理学走过一百多年历程的今天,对管理学的存在状态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再思考,对管理学的进行一下梳理,以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管理学这门不算新兴却仍未完全成熟的学科。
二、 关于管理学历史的几点思考
最初的管理理论是从几棵幼苗发展起来的,这些模糊的、懵懂的幼苗起初没有任何相互关系,从起源上看他们之间没有有意识的继承发展或者批判,彼此是相互独立和分散的。孔茨就在《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分析了管理学目前的状态,他认为由于语义上的混乱对管理的含义和范围,并没有在实际意义上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和理解,而是不断地把之前研究者对管理学相关经验的研究和分析看做是“一个先验假设”,从而加以曲解和否定,摒弃了前人所提出的部分管理学原理,而使管理学各学派之间不愿或无法彼此了解,从而造成了目前管理学处于丛林状态。目前,关于管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命题在当前的学科界已达成共识,接下来需要证明的就是要管理这门科学存在的特性,也就是能否找出它成为科学的根本性的特征。其它被公认为科学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学、经济学,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所包含的科学原理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在不同的自然、历史、社会条件下,这些原理是普遍适用的,也即具有普适性这一特点,通过对管理学历史和发展踪迹的梳理,证明了管理学成为科学所具有的基本特性。
1. 管理学前提的再思考。管理学理论从其出现开始,就注定要经受多种管理活动的检阅。目前来看,管理学理论并不是从假设产生的,实证分析是管理学理论产生的根源,也是其重要特征。同时,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而恰恰是这些原因决定了管理学的变化和发展,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理论和体系。此类环境是管理学理论出现的土壤和根源,管理学目前仍没有统一的理论,其前提性的原因就是不同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养分不同。从古典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创始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以及法约尔的组织理论开始,到梅奥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以及到现代的管理理论丛林,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2. 管理学“人性假设”的再思考。虽然在应用管理理论中也存在着一系列人性假设,但是单单从这些人形假设出发构建管理理论模型明显不够充分。管理学研究需要在一个非常抽象的人性假设模型下,去分析在某一特定管理情境下的管理行为。并且基于此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促使管理学科的科学化。进而把人形假设模型的约束条件进一步放宽。这样,在管理理论上每放宽一步,就向管理实践中的人性更靠近一步。从而,也就会有与之呼应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情境,以及相应的原理、法则、体系和规则的建立。当管理实践活动中的管理者能熟悉并且明确自己的管理人性假设模型之后,就能够把理论管理科学所创立的管理学基本规律和法则作为自己管理实践活动的行为指南。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此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也就是说,虽然创建了此基本管理理论体系,但是其赖以建立的人形假设模型的基础是对人性的分析。而当前理论界关于人类行为的探索和研究还远没有停止和终结,人类在复杂社会活动以及不同环境下各种角色的转换及其规律的探索还正在进行。所以,管理学科也必将是随着其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发展而同步发展的一门学科。
3. 管理学可证实性的再思考。许多管理学者都是实践者,管理学实验的外部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也就不可能得到证实;而每一位研究者的价值观念不会尽然相同,这也是一个学者的理论得不到另一位学者赞同的原因所在。所以从管理哲学的角度来看,管理的理论是一种相对真理,其不存在所谓绝对真理。而管理活动和管理现象的复杂程度,也决定了管理实践应当应用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而各个科学学派之间在对管理的分析能力、研究角度等诸多方面亦存在着不同,这导致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着沟通中的困难。同时,在管理的学者中,在追求理论的实践性和唯知性上的分歧是比较大的。学院派学者倾向于用定量的方法,努力提高管理理论的精确度,而实用派则更倾向用定性的方法,更注重理论的成果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管理学者研究目的不同,他们在价值观上也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也注定了他们很难走到一起。
三、 关于管理学目前状态的思考
管理学的众多管理理论各说纷纭,但无论其研究的是环境还是个人,无论其研究的是团队还是组织,无论其提出的是“经济人”假设还是“社会人”假设,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甚至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理论充斥着管理学这棵大树。这些不同的理论,就像是点缀在一棵大树上的点点树叶,其形状、脉络甚至是颜色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根植于管理学这棵大树,所以不论各个理论之间是多么的迥异和不同,其根本是相同的。其研究的宗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探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以求最优化地实现其目的。可以说,任何管理都包含着思想、人、行为、观念、方法以及结果,所不同的是,他们在用不同的角度来向世人展示着这棵大树的枝繁叶茂。那些被归类到不同派系特征的管理学术语如:决策、系统、职能和行为等,几乎被包括在所有的现代管理学著作和教科书中,并且取得了比较一致的含义,在管理的行为中遍布于其中的是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同时,在管理的行为中,关于人的研究的深化是对其过程模型不断进行改进的结果,并基于此不断揭示出了管理科学的其他新理论。 反思一个世纪以来的管理学风云,我们不禁惊叹这是一个管理思想大家辈出的世纪,泰勒、法约尔、梅奥、巴纳德、孔茨、德鲁克等等,他们的出现使管理学终于从经验走向了科学。同时管理学也同经济学一道成为了科学界最为显赫的学科之一。然而,在惊叹之际,我们也必须承认相对于蓬勃发展的的管理实践和众多的管理学著作,当前对管理学这一门学科的回顾和反思显得尤为薄弱。通过发展和完善,管理学终会形成其一整套被管理学研究者所广泛接受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研究范式。既然管理学是一棵大树,就会有成熟完善、枝叶繁茂的一日。
四、 关于管理学发展的思考
目前形成一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进程无疑是缓慢的,迄今我们仍未能就管理的科学基础获得明确的认识,也还不能清楚地表述合格管理者的确切含义。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都非常维护自己学派的观点和方法使之不受攻击和更改,这一切使得管理的理论和科学极难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与此同时也存在各个学派趋向汇合的迹象。这种汇合,虽然远未实现,但是各学派中采纳以至发展综合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概念的人越来越多。尽管要走的路程还非常遥远,我们仍愿对管理理论走向合一的一些趋势和探索进行梳理。
1. 系统论学派的观点。作为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的系统论,其是本世纪四十年代由美籍的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系统论是研究所有综合系统和子系统的一般分析模式、规律和原则的理论系统。管理学系统论学派认为管理的系统构成及其变换是系统的,规律的具体化。同时,管理工作者具有的系统论观点是管理世界主体观点的重要构成部分。系统论管理学派认为,管理实际上就是用系统的观点对组织或企业进行系统分析、系统管理的过程。该学派的一种重要的特点就是采用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企业系统动态模型的特定步骤:分析情况、找出问题——分析各要素间的关系——建立系统——进行运算、比较分析——修改模型——实际应用。系统管理学派对组织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将系统论的方法运用于管理之中,使管理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在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中,系统思想成为管理学思想理论体系的一大支柱,并在根本上改变着管理这门科学的性质,同时也改变了管理学研究领域的面貌。
2. 经验学派的观点。经验学派多从行为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经验着手进行考察。经验学派的特点是对当前社会体系是否科学并不关心,而热衷于维护和改进社会体系以及其功能。经验学派在方法论上,秉承经验性的研究,在研究方向上沿用实用主义的研究目标,在思想上则坚持了多元的社会观。如德鲁克认为,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三条,一是取得经济效益,二是使工作和管理具备生产性,并同时让管理工作者感到一种成就感;第三是合理处理组织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显然,这些思考和研究并不是针对一个局部问题、一个环节进行的。更重要的是,该理论体系会随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检验、进行调整,使实践管理理论在复杂多变的管理实践面前具有极强的“张力”。
3. 管理过程学派的观点。过程学派关于管理学理论发展方向的分析和探索,尽管出现了某些希望,但时其面对的是仍然茂密纷乱的管理理论丛林。其在研究上虽然取得了些微进步,但是为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管理工作,迫切需要找到某些方法来加快前进的进步。首先是语义上的澄清,之前有关管理和相近学科的演讲,往往按照不同意义来使用一些常用的术语。诸如“组织”、“层级”、“直线与参谋”、“领导”、“权力”、“计划”、“职责”和“策略”等术语,这些术语在使用中就被赋予过不同的含义。虽然目前在这类术语上的麻烦仍然存在,要达到对一些关键术语和概念的涵义取得一致意见的路途还很遥远,只能说是地平线上已透出希望之光。其次,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管理学研究者发现组织理论作为一个学派,其范围实在是太大了,导致管理理论往往被认作是组织理论的一部分,即同管理有关的那部分理论体系;再次,领导理论与动因理论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领导理论同动因理论的这种融合也着重说明了领导方式和组织环境的重要作用。此外,从目前最新出版的有关组织行为学的书籍中可以发现有些管理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群体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必须更紧密地同组织、机构设计、用人、计划、领导和控制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希望的迹象,因为它至少等于承认,在有关管理的场合,对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分析,很会很自然地溶合到某个统一的管理理论和体系中去。
参考文献:
1. 罗珉.现代管理学.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5-98.
2. 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9-36.
3. 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5-568.
4. 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
5. 林曦.科学哲学视角下的管理理论丛林成因探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
6. Gareth Morgan and Linda Smircich.The Case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5, No. 4 (Oct., 1980), pp: 491-500.
7. 尹卫东.百年回眸——哲学视野中的西方管理思想流变.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68.
8. 张媛媛,李宇.对管理本质的再思考——管理学的普适性.北方经贸,2008,(10):16-17.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课题“完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处置机制的对策研究”(项目号:2011lslktglx-63),课题主持人:张媛媛。
作者简介:张媛媛,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