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傣族章哈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uqifu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悠远的历史进程
  “章哈”的汉语意为“会唱歌的人”或“歌手”,确切点说是指“会唱章哈的歌手”。章哈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是传承傣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他被视为“芳香四溢的鲜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盐巴”,在傣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该曲种在老挝、缅甸、泰国等有掸族和与傣族语言相近的民族的国家也颇受欢迎。
  章哈的历史十分悠久,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傣族就有傣歌,有傣歌就有章哈。”还流传着“滴水成歌的传说”、“章哈与嘎兰多鸟的传说”(“嘎兰多鸟”是傣族民间传说中一种“会唱歌的鸟”)、“建房唱歌的传说”(即建房请章哈唱歌)……
  早期的章哈演唱与一般民歌演唱并没有多大区别。十五世纪上半叶,随着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演唱内容不断增多,章哈的曲艺色彩逐渐增加,并在民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化的章哈演唱者。十五世纪中叶以后,傣族人民逐渐开始全民信教(小乘佛教)。男子在儿童时代都要到缅寺当和尚,在接受佛教知识的同时学习傣文及傣族文化,知晓了大量佛经故事并传向社会。这些佛经故事从缅寺“贝叶经文”的教义传授逐渐变成了章哈优美动听的演唱。运用章哈演唱佛经故事,不但大大丰富了演唱曲目,也丰富了演唱中长篇故事内容的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在政权、神权结合的封建领主社会,客观上大量传播了佛经内容的章哈倍受封建领主的重视。宫廷里设有兼管章哈的大臣,章哈按其学识、演唱水平分成不同等级:对于高等级的章哈,可免除一些劳役、贡税,可以从奴隶变为自由人;章哈演唱可以收取报酬,请章哈演唱须有一定的礼仪。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章哈得以迅速发展。除演唱大量佛经故事外,还演唱了一大批取材于傣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唱本,最终促成了傣族500多部叙事长诗的形成,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卓有成效的傣族作家、艺术家。
  在章哈演唱的传统曲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叙事长诗中的《兰嘎西贺》《吾沙麻罗》《召树屯》《嘎龙》《葫芦信》《松帕敏和嘎西娜》等大型唱本。这些唱本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引人入胜。如《兰嘎西贺》(意即“兰嘎地方的十头王”)展现了错综复杂、气势磅礴的战争场景,歌颂了正义,赞美了坚贞的爱情,揭露了以“十头王”为代表的残暴势力的罪恶和必然灭亡的命运。章哈不但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对研究傣族社会历史、宗教状况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都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还有一批具有社会功能,供人们在不同社会活动中演唱的曲目。如:《请神歌》、《礼貌歌》、《婚礼歌》、《贺新房歌》、《升和尚歌》(庆贺孩子进佛寺当和尚的歌)、《开天辟地歌》、《凤凰情歌》等。这些曲目紧贴人民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现了章哈这一艺术形式在傣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章哈得到进一步发展。西双版纳州文化局、文联、民委分别或联合组织了多次章哈培训班、章哈演唱大赛、全州曲艺调演、展演以及研讨会,培养、涌现了冯晓飞、刀正明、岩温等从事章哈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的作者、专家,玉光、依旺囡等一批技艺精湛的歌手。其中,岩温、玉光、依旺囡分别担任了云南省曲艺家协会第二、三、四届副主席。依旺囡在章哈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等方面作了大胆创新,吸取了一些科学的发声方法,使歌声更加圆润动听,将传统的“手拿扇子半遮面”坐式、站立式演唱,改为手拿花扇、载歌载舞满台转的走唱式演唱,使之更加适应现实观众的欣赏要求。她创作、演唱的《祝酒歌》荣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今生今世永相爱》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一等奖和最佳表演奖。
  二、独特的语言表述
  1、章哈用傣语演唱。西双版纳的傣族语言,有傣泐、傣雅、傣讷等分支,以傣泐为主。傣泐语有自己的文字,即傣泐文,是一种拼音文。这种文字记录了大量的傣族小乘佛教经文、故事及傣族诗歌、章哈曲目,该文字刻写在贝叶上,被称为“贝叶文化”。它对章哈的创作、保存、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傣语有7个声调,相同发声,不同声调,则表示不同含义,有些字母的不同声调,其含义相隔甚远。章哈唱词的押韵方式很多,也很特别、考究。如:每一句的第一音节押韵;每一句的最后音节押韵;一句的第一音节与最后音节押韵;最后音节与句中某个音节押韵;各种押韵方式组合成的混合押韵等。这种押韵方式具有傣语唱词特有的韵律美,它能“一环扣一环,十分流畅悦耳”。
  正因为以上特点,加上后文将表述的音乐、唱腔等因素,章哈很难翻译成汉语演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章哈作品的汉文译本,只能了解到她的内容和章法,以及翻译者所能保留到的其它特征、韵味,而她的音韵美、声调美是感受不到的。
  2、章哈唱词的结构特点。章哈唱词的结构较自由。每句唱词的音节数(相当于汉语的字数)可多可少,没有明确的限制;每个唱段的句数也无定数,一个短篇作品或一个长篇作品的一个章节由多少段组成也不受限制。如康朗英的《流沙河之歌》的第九章,就由两个大段组成。其中,第一大段由一个10句和一个9句组成;第二大段则由一个45句的段落组成。但在中长篇作品中结构就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中长篇作品接近了。
  改革开放以来,章哈作品以短篇居多。其每句的音节数差别也在缩小,句子的数量与一般歌曲句数接近(也有较多句数的)。如著名章哈歌手依旺囡创作、演唱的《我的家乡》,只有10句:
  “西双版纳我的家乡,
  到处是明媚的春光,
  胶林滴翠把山岗铺满,
  稻浪遍地四季飘香,
  竹林里盖起新的竹楼,
  蓝天上孔雀自由飞翔。
  西双版纳美丽的家乡,
  绿宝石一样光芒四放,
  各族儿女用勤劳的双手,
  把你建成人间天堂。”
  这样的唱词形式在现在的章哈作品中(特别是汉译文本中)较为普遍。
  3、章哈常用比喻手法。在大量的章哈作品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章哈歌手总是把一些人物、事件比喻成别的物件,使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生动。在这些比喻中,用得最多的,是章哈歌手把自己比喻成一种传说中会唱歌的鸟——糯乐多,来“说明”自己的意愿和演唱能力。如《松帕敏和嘎西娜》的“序歌”,在最后的结束语这样唱道:   “勇敢的小伙子呵,
  糯乐多的歌声像行度的醇酒,
  哪怕你只饮一杯,
  也能使你昏醉。
  美丽的姑娘呵,
  请你别伤心,
  糯乐多热情的舌头,
  会舔干你辛酸的眼泪。”
  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使故事讲得更加形象、生动。
  4、章哈常用拟人手法。即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当成人,赋予它们人的思维,人的感情。实际上是表现了章哈歌手自己,或该作品所要表现的思维、感情,目的是使其更加深刻、感人。如章哈歌手依旺囡创作、演唱的《离别歌》这样唱道:
  “现在啊,
  我要离开你们了,
  我的心呵,
  就像溪水即将离开山崖,
  就像小狗离开老鼠告别猫一样,
  就像谷子离开谷仓像仓房告别一样,
  就像江水流过要告别石头沙滩一样,
  就像水牛要离开洗过澡的泥塘一样,
  ……
  我很伤心地向你们告别,
  ……”
  拟人法的使用,既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活环境,也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
  5、章哈特有的衬词。章哈的唱词中有不少衬词。如:“喂喂诺”“呃”“喂”“水水”“召哎召”“宰哎宰”“南哎南”“嘿”等。这些衬词有的用在前面,表示开始演唱,如“喂喂诺”;有的用在结尾,表示听众欢呼“好好!”,如“水水!”;有的表示呼唤之意,如“召哎召”“波哎波”。衬词更多的还是语气词,起到增强气氛、情感的作用。
  三、委婉的音乐唱腔
  1、依字行腔的旋律进行。章哈音乐的旋法,可算是“严格”的“依字行腔”。确切地说,是“严格”按照傣族语言的音节的声调起伏变化行腔。傣语有7个声调,其依字行腔的状态要比汉语只有4个声调的行腔更为丰富。这种行腔的结果,使章哈音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音乐旋律紧贴语言声调,使听众很容易听清所唱内容;二是唱词音节完,其音乐即完,音乐没有明确的乐句长短,基本没有汉族曲艺音乐那样的拖腔;三是唱腔结束时其主音时值过短,影响了音乐的稳定性;四是由此形成的音乐旋律具有一定的吟唱性。正因为以上状况,章哈的演唱不需要“谱曲”,有词便能唱。如下曲:
  西双版纳就像一朵花
  (唱词汉译:西双版纳就像一朵花,人们自由地播种和收获。丰收的谷子满仓屯,夫妻舂辗享用不完,家有这飘香的金谷,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人们幸福地生产劳动,到处都是笑语欢声。翻译:刀正明)
  从这个唱段我们可以看出:1、曲调旋律与唱词声调(傣语)关系紧密。体现了“依字行腔”的规律,且具有吟唱性。2、全曲由1、2、3、5、6五音组成,没有变宫7和变徵4音,属五声音阶。5、3、1三音用得最多,也显得更重要,形成以1为主音的大三和弦,为1调式;但主音时值短,特别是全曲结束时只有半拍,显得不够稳定(有的曲调甚至不结束在主音上,而靠伴奏乐器奏出主音,鉴于篇幅,不再例举)。3、全曲的拖腔最长的也只有2拍。4、全曲由2个乐段组成,各乐段的各乐句长短不一,没有规律可循,但与唱词长短一致,说明词完曲即完,音乐唱腔完全依赖于唱词,缺乏自身的独立性。5、作品只有作词、演唱、记谱,没有作曲,间接说明“有词便能唱,无需作曲”。
  2、章哈音乐的分类及曲调。章哈音乐分为笓章哈调和玎章哈调两类。笓章哈调即为用笓伴奏的章哈调。“笓”是用竹子制作、8个音孔、簧片发声、形如笛子(但发声原理不同)的单簧管类乐器。较长的笓声音浑厚深沉,用于为男章哈伴奏;较短的笓声音明亮清丽,用于为女章哈伴奏。玎章哈调即为用玎琴伴奏的章哈调。“玎”是用葫芦或竹子作共鸣箱,箱底为一长锥支杆,形如板胡,两弦间距4度或5度的傣族传统拉弦乐器。声音纤细柔和,音量不大。
  章哈的曲调有“啰嘿”、“哈森”、“翁保暖欢”、“山海蚌帅”、“浪木桑”……这些曲调分别具有不同的音素和色彩,适应不同内容、不同场景、不同情感的表达需要。如用风趣活泼的“啰嘿”调编唱的唱段《真好笑》:
  真好笑
  (曲中唱词为汉字记录傣语)
  该唱段的唱词意是:“好笑多来好笑多,没钱财想娶老婆,亲生儿女白送人,除非父母太傻多。”其语言滑稽,曲调也显得风趣。因此,该曲调又名“逗人笑的歌”。又如用玎章哈调编唱的《见花如见哥》:
  见花如见哥
  (曲中唱词为汉字记录傣语)
  该唱段的唱词意是:“这朵花要是枯了,妹就沾口水,要是死了,妹就用酒滋润,想到哥时,妹再拿出来欣赏。”其唱词忧伤委婉,曲调也显得深沉。这说明,章哈音乐虽然没有像汉族曲艺那样的曲牌、唱腔,但在长期演唱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固定的、表现不同情感、色彩的、相当于汉族曲艺曲牌的曲调。
  3、委婉优美的音乐色彩。章哈音乐,如以上曲例所示,音域较窄,一般都在8度以内,没有大的跳进;节奏上也较为平缓,既没有铿锵有力的气势,也没有冗长悠慢的拖腔。因此,音乐旋律平稳柔和,特别在演唱中长篇故事时,给人以娓娓道来之感。加之旋律进行紧贴语言声调,使得这个生活在平坝和水边的民族的音乐,显得婉转柔美。这是章哈音乐乃至整个傣族音乐的特有色彩。
  四、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演唱形式
  1、传统的演唱形式。传统的章哈演唱为坐唱式,一般在竹楼里进行。听众围坐在章哈周围,有一人吹笓或拉玎琴伴奏。章哈用一把扇子遮面,在听众“水、水、水!”的欢呼声中亮开喉咙演唱。演唱分一人演唱和二人对唱两种。二人对唱时具有比赛性,即双方竞赛,看谁唱得好。在演唱主要内容前,双方要先唱一段“请神歌”,祈求“歌神”保佑自己顺利演唱并胜过对方。再唱一段谦让客套的“礼貌歌”,向参赛的对方表示敬意。然后才进入正题,唱本次演唱的主要内容。演唱的时间主要是重大节日和喜庆活动。如傣族新年(泼水节)、开门节、新房落成、婚礼、小孩满月、孩子入寺当和尚、赕佛(敬佛、布施)等以及其它值得庆贺的活动。演唱地点除竹楼外,有时也在田边地角、村寨空地进行。演唱使用笓或玎琴伴奏。伴奏方式一般跟腔走,有时也加花。特别是演唱者演唱较长的音或演唱结束时,伴奏者作些加花或颤音,以丰富演唱效果。
  2、建国后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演唱形式。除保留传统方式演唱外,章哈常以文艺节目形式登台演出。从村寨、乡镇、县、州乃至昆明、北京,都可看到他(她)们的身影。演唱方式多为站立式,手拿扇子,在笓或玎琴的伴奏下演唱。随着社会的发展,章哈的演唱又增加了走唱式。演唱者身穿艳丽的傣族服装,手拿大花扇,边舞边唱。伴奏乐器除笓和玎琴外,增加了二胡、三弦、提琴、手风琴、电子琴等。1995年10月,由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的著名章哈歌手依旺囡演唱的《祝酒歌》,伴奏乐器为象脚鼓、铓锣、镲。演唱者边唱边舞,伴奏者边伴奏边舞。演唱与伴奏之间相互对答,不时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充满了浓郁的傣族风味。与此同时,《祝酒歌》荣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
其他文献
8月18日晚,由陕西省文联、陕西省文明办、陜西省教育厅等主办,少年月刊杂志社、陕西省曲协、铜川市文联承办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届陕西省少儿曲艺大赛颁奖晚会暨优秀节目展演”在铜川图书馆报告厅成功举办。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丰宽,陕西省文联专职副主席李仲谋等相关领导出席活动。(曲讯)  2017北京少儿曲艺大赛举办  8月16日至18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曲协承办的2017北
期刊
中国曲艺牡丹奖是经中央批准,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曲艺专业奖项,每两年评选一届,今年迎来了第九届。和往届不同,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是曲艺界严格落实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各项要求之后的第一次评奖,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因此备受关注,成功举办与否,必将对今后评奖工作和艺术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其牵动性、导向性和示范性尤为突出。  7月25日至29日,合肥赛区比赛如期进行,相
期刊
2016年7月27日晚,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共同主办、中国曲艺家协会承办,首都文明办、中国人民大学协办,2016年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启动仪式暨首场演出在中国人民大学拉开了序幕。 此次活动用曲艺艺术演绎模范精神,致敬大爱之美,寓道德于曲艺之中,二者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达到双赢。曲艺因道德而美丽自信,道德因曲艺而传播深远。  一、一场动人的故事汇,一堂感人的道德课  道德模范故事
期刊
高元钧大师把山东快书的情态信息进行细化,他把情态内部分为两个子系统:味觉情绪系统和感觉情绪系统,味觉系统具体到了酸、辣、苦、甜、咸五种基本味觉,感觉系统具体到了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基本情绪系统。我们研究发现大师的直觉已经进入到了曲艺系统的核心部位,甚至已经察觉到了这些情绪在身体内部具体的物理位置。高元钧大师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悄悄地打下了一根根坚实的桩子,今天的研究只需要扒开尘封便唾手可
期刊
今年是京韵大鼓女声唱法第一人、京都曲坛的领军人物、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良小楼诞辰110周年。  良小楼(1907-1984)曾任中国曲协和中国音协理事,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良小楼不仅是一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还是鼓曲改革家和教育家,是百年京韵发展史上第一个女声唱法的创造者。她为后来众多京韵女演员开辟了一条通道,推进了由男声唱法向女声唱法的演变,多年来卓立鼓坛、誉满京都。  良先生是满族人,出生
期刊
今年,是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先生的百年诞辰,作为从小听着“当嘀咯当”长大的山东人,自然有着特殊的情感渊源。我虽从事曲艺40余载,但与高元钧先生的直面之缘屈指可数。原本有很多机会可以向他当面讨教、学习,之所以未能实现,皆因为当初对他的“敬畏感”没有现在这般强烈,唯有对曲艺有了信仰般的忠诚、热爱,才会对大师的人格与艺术高山仰止。好在情缘继续,高元钧故去多年之后,我与他的儿子高洪胜成了好友。我曾问他,
期刊
当代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陆倚琴是鼓曲大师骆玉笙的嫡传弟子。她10岁时进入骆门,跟随骆先生学艺。嗓子好,人也俊,悟性强,当时有“小大人”的称谓。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她曾跟随骆先生去北京、上海演出,学会了《大西厢》《长坂坡》《乌龙院》《红梅阁》《探晴雯》等十几段曲目。紧随骆先生左右亦步亦趋。1948年在上海骆先生请名人文豪为她起名叫“倚琴”,1950年给她叩门拜师程树棠先生,在程树棠先生门下她学会14个曲
期刊
媒体传来阎肃先生辞世的消息,很是意外。原以为阎老的病能够好转,没想到竟永远离开了我们。回想老人家对我和《津门曲坛》的关心和鼓励,无限的伤感和怀念再也无法摆脱。  阎老专业博学,一生贡献非凡,创作的歌词就有千首之多。很早就以歌剧《江姐》一举成名,并因此而受到了开国领袖毛主席的接见。常给央视春晚、总政双拥晚会等大型国家级文艺演出做总体设计、策划、撰稿,电视节目里也常有他的身影。又是各大综艺节目的特邀嘉
期刊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这句话经过几代相声人的推广,已经成为了相声的一个标签,许多相声从业者也是把语言作为重要的对象进行研究创作。诚然,语言的不协调是相声“包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二者并不等同。一个完整的相声作品尤其是相声脚本,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文学性的整合。近些年来一些具有“段子化”倾向的作品扎堆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作者过分地追求短平快的语言“包袱”,而忽视了对立意、结构、人物等方面的
期刊
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大师7岁卖唱乞讨,11岁从师学唱“武老二”,早年以说唱《武松打虎》《武松赶会》《鲁达除霸》等传统名篇赢得盛誉。他继承传统但不抱残守缺,敬重传统且更勇于创新,在业内率先去除荤口骂口,凭着正气浩然的优秀曲目和炉火纯青的表演功力吸引观众,倡导既通俗又雅正的说唱艺术审美取向。在他的带动下,山东快书得以净化更新、提升品位,从撂地进入剧场和电台,成为独树一帜、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门类。早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