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信仰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是文学创作中常谈常新又不可避免的主题,这里有两性之间的爱,也有宏大的家国情怀之爱,女作家舒婷在20世纪70年代,“红色主题”占据诗坛的背景下,独特而大胆抒发自己对恋人的情爱观与对祖国深刻的爱,充分体现了作者为人为诗所恪守的初心。
  关键词:爱;爱情观;大爱;本真
  作者简介:马敏(1984.2-),女,回族,宁夏人,文学硕士,寧夏警官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1
  在20世纪70年代“红色诗歌”的大背景下,舒婷的作品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腻与柔情勇敢的表达出了“爱”,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诗人的作品中,“行则当行,止则当止”是舒婷的创作原则,舒婷说自己有“感情洁癖”、“语言洁癖”,简洁的文字与真挚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爱恪守的真诚和永恒。
  一、独立的爱情宣言
  在“政治情诗”模式大充其道的诗歌创作背景下,尤其是“政治挂帅”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人的真情实感情感,甚至是人的尊严被政治潮流无情淹没,绝大多数人只能筑起心墙,将自我层层封闭起来。这时候,诗人舒婷以独立女性的身份站了出来,勇敢地道出了女性独立的爱情观,她告诫所有女性,即使在炙热的爱恋中,也不能忘缺女性的人格尊严,“你怕吗?我默默转动你胸前的纽扣。是的,我怕。但我不告诉你”“你快乐吗?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是的,快乐……我不告诉你他是谁。”;既有对“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的灵肉一体的现实爱情的呼唤,又有“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双桅船》)的心灵相通,又如《黄昏里》在“我的城市的黄昏”里“期待你的来临”深信“你会来临”,甚至怀着些微的任性 “确信你已来临”。[1]
  不能忽视的是《致橡树》是一篇典型的爱情宣言书,这是中国新时代女性在感情中自我意识的强烈觉醒。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伴侣则是另一株木棉,两棵树并排站立,共迎风雨,它们的根和叶紧紧相连,寓意着爱人必须相知相惜;当然,仅仅相爱还不够,更应有彼此的尊重和成全的默契,在这里,诗人对爱情开始赋予一种崭新的含义——相爱,不仅仅是时时相伴,彼此的理解与扶持更重要。舒婷曾经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地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歌来表现我对他们的一种关怀。[2]
  数千里来,所谓的“贤惠”“淑德”貌似完成了女性生命价值的实现,实则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面对新中国的劳动女性,舒婷不禁感慨:“从‘五四’反封建至今,我们对女性的奉献、牺牲、大义大仁大勇精神除了赞美褒扬之外,是否常常记住还要替她们惋惜、愤怒,并且援助鼓励她们寻找自我的同时,也发扬一下男性自己的民主意识和奉献牺牲精神?我不是个女权主义者……但我不放弃作为一个女人的独立和自尊。”[3]这是舒婷爱情诗作的缘起。
  二、诗作中的大爱情怀
  弗洛姆对爱的定位是“真诚地爱着一个人意味着爱所有的人、爱世界、爱生活”。[4]除了对恋人那份真挚的爱意,舒婷还有对父亲、母亲、兄弟、友人以及战士与祖国的大爱。
  亲情是强大安全的力量,是舒婷《啊!母亲》中,“不敢睁开眼睛”甚至“不敢呻吟”唯恐“惊动你的安眠”[5]的柔心与暖意。友情,是熨帖平和“答应我,不要流泪/假如你感到孤单/请到窗口来和我会面/相视伤心的笑颜/交换斗争与欢乐的诗篇。”在晴和的夜晚里,舒婷友善的邀请友人“走出你的书房”去感受“吹得脸发烫的风/照得人心欢的月”,只问一句,“可还记得我们的心愿和向往”。[6]
  1976年11月,舒婷为了纪念一位被迫害致死的老诗人,创作了《悼》,深深地表达了文学界一个后起之秀对老前辈的尊崇与生命逝去的哀悼,“请你把没走完的路,指给我……请把你刚写完的歌,交给我……但你为自由所充实的声音,决不会/因生命的消亡而喑哑……诗因你崇高的生命而不朽/生命因你不朽的诗而伟大。”[7]
  深深地爱着祖国的舒婷,时刻以强烈的责任感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对祖国的关心与期许浓缩在《祖国阿,我亲爱的祖国》中,“为了孩子们的父亲,为了父亲们的孩子,为了各地纪念碑下,那无声的责问不再使人战栗……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诗人用诗歌做武器,呼唤每个中国人,拯救民族,追求真理。
  对于那群最可爱的人,“在历史的聚光灯下/由最粗糙的线条打凿出来的/这一群战士”在诗人的眼中“本身便是/预言中年轻的神”。舒婷深深地爱着这“血运旺盛的热乎乎的土地”,运用“忧愤的、泥泞的、龟裂的土地”所赐予的“肤色、智慧和力量”。 [8]
  梁宗岱在《谈诗》中说:“一切伟大的诗都是直接诉诸我们的整体,灵与肉、心灵与官能的。它不独要使我们得到美感的快乐,并且要指引我们去参悟宇宙和人生的奥义。所谓参悟,又不独是间接解释给我们理智而已,而且要直接诉诸我们的感觉和想象,使我们全人格都受它感化与陶熔。”
  舒婷诗歌字里行间中对爱的流露,对情的表白,正如弗洛姆说:“通过爱塑造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爱的王国,在那里,人和人和谐相处,理解、自由、平等、互爱。”[9]舒婷的诗歌充满着真情至,因为她意识到:“今天,人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相互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可以找到。”[10]
  参考文献:
  [1][5][6][7][8]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2]舒婷.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J].当代文艺探索,1985.
  [3]舒婷.女祠的阴影[A].舒婷文集·凹凸手记[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4]弗洛姆.爱的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9]弗洛姆.爱的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0]舒婷·青春诗会[J].诗刊, 1980(10).
其他文献
摘 要:《德伯家苔丝》是英国著名诗人、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富盛誉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灿烂瑰宝。小说讲述了俊俏懵懂的乡村少女苔丝在不幸被诱奸后惨遭丈夫抛弃最后愤然杀死凶手的故事。其中的情节冒犯了许多维多利亚的时代的道德观念,在当时引起强烈冲突,可小说所表达的反对封建宗教、反对封建道德、反对资产阶级法律的精神却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其反抗精神及追求人性解放的做法在今天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从弗洛
摘 要:《郑伯克段于鄢》深刻阐释了郑庄公及其母、弟共叔段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残杀的现象,明确的体现出作者对宗法制度的厌恶和道德沦丧的悲叹。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郑庄公残忍、阴险、无道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一直受争议的郑庄公加以一定分析。  关键词:郑庄公;政治评价;社会背景  作者简介:徐学婧(1999.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所受于书中种种智慧,归算起来,已是历史长河中无数经典的概述。而《论语》所传,历经世纪风霜巨浪,耳目相传,纸笔更替,所凝汇而成终于是经典中的源泉,智慧中的山峰。  幼时便熟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而今师从大学之门,从无知迈入有知,致以有知界限,所触及种种,才知所知更是渺小,书读万卷,道途万里,才知古人智慧所累积,皆是不易。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亦加增忧伤。圣人那般悲天悯人之广袤胸怀,非
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不仅是诗人和作家,也是杰出的翻译家。徐志摩翻译过很多诗歌,并且还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理论的独到见解。然而,对于徐志摩的翻译理论,后人仍然知之甚少。本文以《翻译家徐志摩研究》为视角,将阐述徐志摩的翻译理论,并对其理论加以补充和说明。  关键词:徐志摩的翻译理论;《翻译家徐志摩研究》  作者简介:侯翠平,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
课题项目:此论文属于湖南省吉首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课题名:视角转换下《赎罪》的不确定性表现,指导老师:符韵。  摘 要: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著作《赎罪》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尼因年少无知而偏执地指控仆人罗比是强奸犯,随着年龄的增长,布里奥妮逐渐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并为求得自我救赎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为主体,同时贯穿着一对青年男女脆弱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昏暗压抑的第二次世界大
摘 要:电影台词运用修辞艺术可以使语言更幽默、风趣、辛辣、准确、富有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运通过分析常见的修辞格,比喻、夸张、反复、谐音、双关等在电影台词中的运用,展现了修辞艺术在台词语言中运用的绝妙之处,本文选择从修辞学的角度,展现《驴得水》这部电影台词运用的美妙之处。  关键词:《驴得水》;修辞格  作者简介:马琳(1993-),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洛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
摘 要:世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与杜牧齐名的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诗歌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的诗人之一。在李商隐现存的六百多首诗歌作品中,其创作的爱情诗最富特色,并开创了晚唐诗歌创作的新境界。李商隐的爱情诗笔调曲折隐晦、情韵深婉缠绵、意蕴朦胧隽永、神思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特别是他在爱情诗歌上所呈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堪称独树一帜。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张兰英
摘 要:《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最著名的优秀作品之一。一个身患肺炎生命垂危的女孩,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位看似不近人情却又心怀爱心的老人,三个人因为对绘画的钟情而紧密联系在一起。鲜明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高尚、动人的情感,欧·亨利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对人性的真善美给予了高度赞扬。  关键词: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人物塑造;善与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孙悟空作为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经典人物,在影视作品中被多次改编,其形象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本文搜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刻画孙悟空形象的中国电影,将这些电影进行分析归类,发现因地域文化差异,电影对孙悟空形象的勾勒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情况,香港电影偏向于解构孙悟空神话,而大陆电影偏向于重构孙悟空神性,本文将以《大话西游》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详细论述两地各自解构与重构背后的缘由
摘 要:日本作家中上健次在其“纪州长篇三部曲”中,以部落民问题为主题描绘了纪州熊野地区一个“部落”共同体的故事。“部落”的地缘关系极其恶劣,部落民的血缘关系非常复杂,“部落”里接连不断地发生着各种事件。“部落”是部落民生命的依托和生产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是导致他们命运多舛的根本原因。虽然“部落”消失在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但部落民背负着沉重的负面包袱,他们难逃被时代进步所淘汰的宿命。  关键词: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