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逃离德黑兰》是一部以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伊朗的“人质危机”事件为背景的政治题材的电影。该片曾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三个奥斯卡奖项,其获得的诸多荣誉除了优秀的叙事文本以外,视听艺术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主要以《逃离德黑兰》中的拍摄手法、蒙太奇的使用、画面的取景色调以及声音的使用来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拍摄手法;蒙太奇;色调;声音
《逃离德黑兰》讲述的是一位擅于处理救援任务的中情局特工Tong为了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从而策划了一个拍假电影的救援计划并成功实施的故事。通过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這部影片,是典型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影片,单纯的从故事内容上来说,该影片并不是十分突出,但是无可置疑的,作品本身从头至尾确实做到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其意识形态功能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每时每刻地都在影响着观众的判断,以至于让人不知不觉中深陷导演所一手炮制的故事之中。
一.《逃离德黑兰》的拍摄手法
为了让观众了解故事的背景以及缘由,在影片一开头,本片的导演兼主演本·阿弗莱克就使用了具有纪实性的表现手法——运用真实的历史照片、镜头以及漫画穿插的方式对观众娓娓道来了整个事情的经过,这种剪辑方式在影片前段得到大量使用,随着影片的推进,不间断出现的真实历史影像在影片中逐渐得到自然化,使得观众不知不觉中会对影片其中所展现的东西采取信服的态度,从而对影片所传达的含义产生认同。而为了使故事更加取信于观众,加强真实感,影片不久,便也用很直接的方式告诉大家它的可信度——字幕打出了“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字样。除此之外,很多镜头还特意的运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例如用手提摄影机进行摄制,自然晃动的镜头与平稳镜头的搭配,甩镜头的运用以及镜头的快速剪切,都使当时伊朗的环境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呈现。这种拍摄手法无疑在表现伊朗民众围攻大使馆、殴打政府官员以及进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等场景时,制造出了非常真实的犹如纪录片一样的写实效果,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二.《逃离德黑兰》中蒙太奇的使用
蒙太奇作为电影剪辑的一种重要手段,形式众多,在《逃离德黑兰》这部影片中,大家所熟知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都能得到完美精彩的体现。首先是平行蒙太奇的使用,例如事件是围绕在伊朗和美国两地开展,由此,导演便开始分头展开了叙述。一方面,在伊朗的六名外交官在暴乱中遭遇危机寻求庇护,另一方面,美国的中情局则讨论决对定对伊朗一行人的援救计划,到了后半段,美国考虑到大局想要放弃营救计划,但身在伊朗的主人公Tong仍然决定继续营救,使影片的矛盾达到了一个高潮,这是贯穿影片始终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在影片结尾,伊朗人员去逮捕登上飞机的众人的过程与坐在飞机上众人不安表现的呈现也是一个平行蒙太奇的使用,画面来回的快节奏切换对观众的心理上形成了压迫,众人的危亡牵动着观众,到达了追逐戏的高潮;其次,交叉蒙太奇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并对本片节奏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
三.画面的取景以及色调
美国人在伊朗是岌岌可危的,随处面临着危险,为了将美国人的处境让观众时刻感受到,导演是如何处理的呢?以伊朗人攻大使馆的场面为例,美国人在窗边担忧的眺望着大院外情绪激动的人群,不断的观察事情的态势,此时的他们仅仅只占画面左边一小部分,画面大部分都留给了外面暴动的人群,此处是以画面比例的不协调来表现美国人处于极度劣势的地位;与这个镜头的用法类似的还有最后入关时,美国人占据小部分构图,甚至只有半个后脑勺。对于色调,导演在叙述这些场面的时候普遍采用的是偏冷的色调,强调着压抑、不安、危险的环境,而当加拿大大使Ken为逃亡的六位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提供了庇护,令他们能躲避起来安稳度日时,色调马上就变成了极其温暖舒服的暖色调。当最后飞机离开德黑兰时,机舱内颜色的变化也尤为明显,这些和德黑兰街头压抑、恐惧、嘈杂、凌乱不堪的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美国这一方色调的运用也是如此,例如当主人公有了头绪,去洛杉矶拜访两位电影合作者时,影片采用了柔和、细腻的暖色调,但当托尼从美国来到伊朗,场面色彩设计则从柔和到冷漠,色彩有了大的落差. 环境徒然变得严峻和令人紧张。
《逃离德黑兰》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与男主角形象的塑造也有关系,高尚、睿智、勇气都是观众能够看在眼里的,例如在与众人开会的时候,导演给主人公的大都是仰拍的镜头,并且让主人公站起来发言,坐在旁边无任何头绪的议员都仰视着他,这样做凸显了主人公高大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导演还善于用细节刻画局势,主人公开篇在慌乱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急速走到办公室途中,运动镜头除了给主人公全景、中景、特写镜头之外,还给了其余同事办公桌上的烟灰缸特写,烟灰缸里堆满烟头,渲染了焦虑的气氛,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们要外出看景的段落中,给了吠叫的狗一个镜头,给人一种警惕的感觉,之后,在他们上车时,又让火花做前景,黄色继续强调了不安的心理感受。
四.声音的使用
声音在本片中除了一般用法即作为配乐来烘托气氛以外,更多是在这部时空切换频繁的电影中作为连接画面的桥梁。例如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画面还在其它演员的身上,主持人的声音就已经先出来了;还有在逃离段落中,从众人走出加拿大驻伊朗使馆大门开始,下一段落争吵的对白就先进入,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音桥加强了影片的连贯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除此之外,声画对立也是一个特点,例如大使馆被攻破,愤怒狂暴的人群冲了进来,慌张的主人公们开始了他们的逃离之旅,这时的配乐却是一首柔和的钢琴曲,尽显他们的无措与无助。
五.结语
电影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娱人的同时也在传输着导演所建构的意识形态文化。《逃离德黑兰》出色的剪辑以及对经典叙事模式的创新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的同时也更是对美国政府以及美国公民进行了一次形象的塑造。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如果能做到如此地步,那真正的文化之崛起就是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
马晓(1995.8-),女,汉族,湖北省宜昌市人,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拍摄手法;蒙太奇;色调;声音
《逃离德黑兰》讲述的是一位擅于处理救援任务的中情局特工Tong为了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从而策划了一个拍假电影的救援计划并成功实施的故事。通过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這部影片,是典型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影片,单纯的从故事内容上来说,该影片并不是十分突出,但是无可置疑的,作品本身从头至尾确实做到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其意识形态功能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每时每刻地都在影响着观众的判断,以至于让人不知不觉中深陷导演所一手炮制的故事之中。
一.《逃离德黑兰》的拍摄手法
为了让观众了解故事的背景以及缘由,在影片一开头,本片的导演兼主演本·阿弗莱克就使用了具有纪实性的表现手法——运用真实的历史照片、镜头以及漫画穿插的方式对观众娓娓道来了整个事情的经过,这种剪辑方式在影片前段得到大量使用,随着影片的推进,不间断出现的真实历史影像在影片中逐渐得到自然化,使得观众不知不觉中会对影片其中所展现的东西采取信服的态度,从而对影片所传达的含义产生认同。而为了使故事更加取信于观众,加强真实感,影片不久,便也用很直接的方式告诉大家它的可信度——字幕打出了“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字样。除此之外,很多镜头还特意的运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例如用手提摄影机进行摄制,自然晃动的镜头与平稳镜头的搭配,甩镜头的运用以及镜头的快速剪切,都使当时伊朗的环境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呈现。这种拍摄手法无疑在表现伊朗民众围攻大使馆、殴打政府官员以及进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等场景时,制造出了非常真实的犹如纪录片一样的写实效果,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二.《逃离德黑兰》中蒙太奇的使用
蒙太奇作为电影剪辑的一种重要手段,形式众多,在《逃离德黑兰》这部影片中,大家所熟知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都能得到完美精彩的体现。首先是平行蒙太奇的使用,例如事件是围绕在伊朗和美国两地开展,由此,导演便开始分头展开了叙述。一方面,在伊朗的六名外交官在暴乱中遭遇危机寻求庇护,另一方面,美国的中情局则讨论决对定对伊朗一行人的援救计划,到了后半段,美国考虑到大局想要放弃营救计划,但身在伊朗的主人公Tong仍然决定继续营救,使影片的矛盾达到了一个高潮,这是贯穿影片始终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在影片结尾,伊朗人员去逮捕登上飞机的众人的过程与坐在飞机上众人不安表现的呈现也是一个平行蒙太奇的使用,画面来回的快节奏切换对观众的心理上形成了压迫,众人的危亡牵动着观众,到达了追逐戏的高潮;其次,交叉蒙太奇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并对本片节奏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
三.画面的取景以及色调
美国人在伊朗是岌岌可危的,随处面临着危险,为了将美国人的处境让观众时刻感受到,导演是如何处理的呢?以伊朗人攻大使馆的场面为例,美国人在窗边担忧的眺望着大院外情绪激动的人群,不断的观察事情的态势,此时的他们仅仅只占画面左边一小部分,画面大部分都留给了外面暴动的人群,此处是以画面比例的不协调来表现美国人处于极度劣势的地位;与这个镜头的用法类似的还有最后入关时,美国人占据小部分构图,甚至只有半个后脑勺。对于色调,导演在叙述这些场面的时候普遍采用的是偏冷的色调,强调着压抑、不安、危险的环境,而当加拿大大使Ken为逃亡的六位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提供了庇护,令他们能躲避起来安稳度日时,色调马上就变成了极其温暖舒服的暖色调。当最后飞机离开德黑兰时,机舱内颜色的变化也尤为明显,这些和德黑兰街头压抑、恐惧、嘈杂、凌乱不堪的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美国这一方色调的运用也是如此,例如当主人公有了头绪,去洛杉矶拜访两位电影合作者时,影片采用了柔和、细腻的暖色调,但当托尼从美国来到伊朗,场面色彩设计则从柔和到冷漠,色彩有了大的落差. 环境徒然变得严峻和令人紧张。
《逃离德黑兰》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与男主角形象的塑造也有关系,高尚、睿智、勇气都是观众能够看在眼里的,例如在与众人开会的时候,导演给主人公的大都是仰拍的镜头,并且让主人公站起来发言,坐在旁边无任何头绪的议员都仰视着他,这样做凸显了主人公高大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导演还善于用细节刻画局势,主人公开篇在慌乱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急速走到办公室途中,运动镜头除了给主人公全景、中景、特写镜头之外,还给了其余同事办公桌上的烟灰缸特写,烟灰缸里堆满烟头,渲染了焦虑的气氛,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们要外出看景的段落中,给了吠叫的狗一个镜头,给人一种警惕的感觉,之后,在他们上车时,又让火花做前景,黄色继续强调了不安的心理感受。
四.声音的使用
声音在本片中除了一般用法即作为配乐来烘托气氛以外,更多是在这部时空切换频繁的电影中作为连接画面的桥梁。例如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画面还在其它演员的身上,主持人的声音就已经先出来了;还有在逃离段落中,从众人走出加拿大驻伊朗使馆大门开始,下一段落争吵的对白就先进入,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音桥加强了影片的连贯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除此之外,声画对立也是一个特点,例如大使馆被攻破,愤怒狂暴的人群冲了进来,慌张的主人公们开始了他们的逃离之旅,这时的配乐却是一首柔和的钢琴曲,尽显他们的无措与无助。
五.结语
电影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娱人的同时也在传输着导演所建构的意识形态文化。《逃离德黑兰》出色的剪辑以及对经典叙事模式的创新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的同时也更是对美国政府以及美国公民进行了一次形象的塑造。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如果能做到如此地步,那真正的文化之崛起就是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
马晓(1995.8-),女,汉族,湖北省宜昌市人,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