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蟹肥香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北故里的荡滩里,小鱼结队,而且多蟹。螃蟹主食水草、麦芽、稻谷、鱼虾螺蚌、水生昆虫。螃蟹的另一特性,是永远摆出一副搏击的架势,一经大螯钳住,死命不放,绝不松手。
  螃蟹为什么会横行?原来,螃蟹的祖先并不横行,后代的横行也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受地球磁场变化影响所致。因为螃蟹的第一对触角有几颗用于定向的小磁粒,就像是几只小指南针。亿万年前,螃蟹的祖先靠这种“指南针”堂堂正正地前进后退,行走自如,颇有“君子风度”。后来,由于地球的磁场发生了多次剧烈的倒转,使螃蟹体内的小磁粒失去了原来的定向作用,于是造成了它的后代子孙“横行霸道”的特性。
  用渔网捞上这些螃蟹,倒在船上甲板爬行时,“横行霸道”毛骨悚然,碰到它,会像“钳子”一样夹住人的手指。别看它是个“强者”,其实,也有其软弱的一面。这就是当它们遭到袭击受伤就得丢车保帅自断肢体保命,以及因发育受制形成极度束缚等原因,那时螃蟹需要脱壳,去旧更新,抛弃故体。人类有所谓“不死也得脱层皮”的说法,就这么回事。它每脱壳一次,便增大一点。待它重出江湖,又是一条好汉。清晨,夜作的渔舟碾过粼粼波光,纷纷驶向老街的码头。一只只大肚的篾篓抬到岸上,看,一只只青褐色的螃蟹正在不安地蠕动着,有的愤怒地喷着白沫,拼命挥舞一对铁钳似的大螯,有的则运动八条生满毛的长腿,妄图逃出这咫尺囚笼。
  买蟹的顾客一般都喜欢挑选团脐的雌蟹。因为在雌蟹的腹甲下,除了被称为“海和尚”的一个小小胃囊外,几乎全被橙色的蟹黄填满。螃蟹煮熟之后,卸去螯足,平分开背甲,用竹筷子挑出蟹黄,蘸上姜末醋汁,纳入口中,那浓烈的鲜味立刻使舌头的每一粒味蕾都兴奋不已。虽然一般人爱吃雌蟹,其实那尖脐的雄蟹也不逊色。雄蟹不仅体壮多肉,腹中那块半透明的白色脂肪,尤其嫩滑爽口。好在大家已经知道,多吃蟹黄,胆固醇偏髙,是不利于健康的,但人们说归说,习惯却一点也没有改变。
  吃螃蟹是有季节性的。《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开菊花诗会,筵宴上,贾宝玉口占咏蟹诗云:“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秋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林黛玉的“螯封嫩玉双双满,壳突红脂块块香”,更是形容妙肖。难怪古人说“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秋高气爽,持螯饮酒,赏菊赋诗,确是一乐。若是六七月间,新蟹刚刚上市,壳薄肉嫩。
  吃螃蟹另有一独特的方法,记得小时候,家中来了客人,母亲用厨刀将买来的嫩蟹沿中间一剁为二,蘸上面粉,扔进沸腾的油锅,炸至金黄色,再滤去剩油,加入酱醋葱姜一番烹调,那扑鼻的香气,真逗得锅台旁边的小馋猫们垂涎三尺,终于,母亲给每个小孩赏赐半只炸蟹。我们顾不得烫手烫嘴,连蟹带壳来了个囫囵大嚼,卤汁淋漓,酥脆鲜香,那滋味沁入齿颊,沁入肺肠,沁入每个毛孔,吃完了,还恋恋不舍地将油光光的手指放进嘴里,舔了又舔。
  民间有“九月圆脐十月尖”之说,这句俗语,指螃蟹的性生活。九月吃圆脐的雌蟹,因其肉体丰腴,蟹黄饱满,意态撩人地准备交配;同期,雄蟹因忙于“付出”,应接不暇,体质未免虚弱,不堪一吃。要到了十月,元神恢復,长得肥实壮大,此时乃尖脐之天下。比如熬制蟹酱(欲称蟹油),是将蒸煮的螃蟹,剥去外壳,剔出蟹黄、蟹肉,用猪油熬制而成,下面条时,只要舀入半匙黄澄澄的蟹酱,那普通的面条立刻成了上乘的蟹面;烹制菜肴时,一样调入蟹酱,那蟹味四溢,丝毫不比鲜蟹逊色。至于醉蟹,要用白酒、精盐、花椒、八角之类的作料将洗净的螃蟹糟腌在陶罐内密封一个月以上,然后陆续取食,既能下酒,又可佐餐。北齐时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以糖、盐、蓼汤及姜末腌蟹储藏”的记载,所以,浙江一带咸蟹、醉蟹、炝蟹的食法流传至今。大凡过年时,人们吃厌了大鱼大肉,倘若摆上一碟醉蟹,立刻会令你食欲大增,那半液化了的蟹肉爽口鲜美,百吃不厌,堪称一绝。
  人类食蟹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了。在远古时代,蟹和“蚳”(蚁卵)、“蠃”(蜗牛),以及蜂、蝎,是人们果腹的食品,所谓“蟹胥”,就是蟹酱,那还是周天子宴席上的美肴。所以说,蟹有“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为第一”之美誉!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一渠两岸,木棉花开。  300多株丝木棉似乎饱含了一年的雨露和力量,穿过寒意袭人的冬季,悄然绽放在北回归线标志塔旁的一所大学校园里,一片粉红的花海,沿流溪两岸连绵一两公里,温馨浪漫。这是我在南方看到的规模最大、最令人陶醉的丝木棉一景,堪比武大樱花,送来一阵阵暖流。  丝木棉,学名异木棉,也叫“美人树”“美丽木棉”等,原产南美洲的阿根廷。在广州以及南方各省许多城市直呼它的学名——异木棉。在日本,异木
期刊
我想,倘若姐姐成功的话,今天一定会是位出色的红歌星。  姐姐是长得极漂亮的,鹅蛋形的脸镶着一双宝石般的眼睛,弯弯的柳眉,一头披肩秀发,个儿高高的,用她的话说,她集中了父母长相所有优点,令我自叹不如。当然,姐姐的美貌只在其次,关键是她一副天生的好歌喉,甜美、细腻、动人。姐姐能歌善舞,在学校被誉为“校花”,使我们全家如贴了金般的荣耀,我只记得,舞台上姐姐每唱完一首歌便会有好多人给她献花。然后,她为我买
期刊
在我们乡村老家,不论谁家男婚女嫁的宴席上,都少不了那个领班主厨的厨爷。厨爷是个人物,在村庄里的地位仅次于生产队长。按辈分,我该喊他叔。可村里人从不按辈分喊他,都叫他“老厨爷”。  常听母亲讲,厨爷小时候是个“小没娘”,还没断奶就死了娘,全靠又当爹又当妈的父亲拉扯大。人大自巧,狗大自咬。还没有灶台高的厨爷就能自己烧火、做菜、煮饭,还会学着缝补衣服,做针线活。在那个饥不择食的年代,身为孩子的厨爷常把人
期刊
是谁将一支笔,遗失在码头的石墩?  白露的河流,送大雁北去,三步一回头。山仍旧站成一副铮铮骨架,血液沿着年轮完美了一次次旅途。  没有遗憾,没有后悔。僅仅一丝的惆怅,在干竭了的断碑上刻满水的伤痕。  爷爷的腰杆,需要三个季节的回忆扶持。躲在群山中的一只眼睛,盯着清悠悠的河面。他还在寻觅,寻觅失落的脚印。此刻,河流正在清理多余的叉道,像岸上的路,带着江南走过记忆。  山与村庄凝固了,雪花也凝固了,像
期刊
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它正式的名字。谓之“静湖”,是因为它静静地藏在南山上一个人迹罕至的大山之中,羞答答地露出一湾秀水,宁静得如同一块绿宝石一般。  在五月一个雨后的下午,我们不知穿过了多少片树林、竹荫、山峦、沟谷之后,透过一片密密匝匝的浓荫缺口,一眼便望见了它灵动的影子。我们迫不及待地攀壁扶藤、连滚带爬来到了它身边。当它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就像一位新婚出阁的少女,轻轻掀开朦胧的面纱,在倚门回首的那
期刊
家乡人说,去“挑”苦菜——“挑”字读阴平,感觉那么气定神闲,优游有余。仿佛大地是一个集市,早已准备了万千风物,等你来挑。  一些树荫转折处,便藏了一个村庄,繁茂而宁谧。有来去的车,运送泥土的气息和生机。一处旧门楼的左右门墩,各坐一个不辨年龄的老人,衣衫整洁,面目慈祥。在村子最庄严的地方必然茂盛着一株老树,北方最常见的杨,蓬勃肃然,意蕴无限。风来时,便摇摇满身的葉子,风停了就举目遥望。我与雨后的清风
期刊
20多年前,媽妈乘着八月十四凌晨的月光,不舍地离开了那个令她魂牵梦绕的家,一个人孤独地迈向那银色的宇宙苍穹。  一抹惨淡的月光,照着堂屋里冷铺上妈妈惨白的脸庞。望着她穿着肥大的寿衣,如木偶般倒下的身躯,我的心像被撕裂的碎片在秋风中飘零。我泣不成声地呼喊着:“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没有应声,她斜朝着我的方向,眼睛已呆滞,目光已散神。她双手不停地在半空中抓着,似乎想抓到能挽救她生命的神器,把纠
期刊
外孙女洋洋是将近晌午出生的,体重7斤。12点10分,护士把洋洋推进了妇产科,婴儿车里洋洋在扯大嗓门啼哭。这是饿了,我站在婴儿车旁探着头仔细地端详着她那毛茸茸的宽宽的额头,两只大眼睛来回转动,高高的小鼻梁下,樱桃似的小嘴哭成了圆圆的O型。洋洋一出生就这么招人喜欢,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春鸟去秋雁来,眨眼间,与洋洋已分开150天了。与她们母女俩分开后,我就去做每年例行体检,想不到噩运突然降临,从发
期刊
那天,戰友爱东请客,一见面,他就对我说:“杨哥,你知不知道,曹团长走了。”我一听,太突然了!  就在两个月之前,爱东、周健等一帮南京战友相约到云南马关、河口一线,巡访当年战斗过的地方——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团奉命从陕西洋县开赴云南边境,配合参战部队执行边防施工任务。老团长是安徽淮北人,老家与江苏为“邻居”,又算“老乡”。所以,他对我们来自江苏南京、宿迁这两批兵,有着本乡本土的感情。  201
期刊
我的家鄉在乌裕尔河东岸,河岸两侧有大面积湿地,湿地里芦苇丛生。芦苇资源是国有的,附近的村屯每年入冬,冰上能托住人了,就开始抢收芦苇。60年代收割芦苇是要交给国家的,用于造纸,国家收购价大约是每市斤2分,一个村一年可收割1000多吨,能收入4万多元。  村里为了调动社员们收割芦苇的积极性,全村社员谁收割的芦苇多,就奖励谁一辆大国防自行车,价值150元。那个年代,社员们在生产队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赶上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