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雅典城郊的农民“帕帕迪”走入我们的视野,又相继诞生了“二毛”、“阿牛”等一批虚拟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也逐渐为广大一线教师所熟知、所追捧。自此,大家好象吃了历史教学改革的灵丹妙药,一时间趋之若鹜,纷纷采用虚拟情境教学。
不可否认,虚拟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神入历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在历史氛围中探究历史,从而更好地增进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比较准确地感悟历史;它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虚拟情境教学却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引起每位老师的注意。
一、虚拟情境教学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有人说“虚拟历史”其实是一种借尸还魂,在这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是一个躯壳,你的想象与猜想、你对现实的理解,赋予了这个躯壳血肉与灵魂。难道历史真可以这样虚拟吗?难道历史真的是可以让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教育家聂幼犁先生说:“所谓虚拟的情境……是以史实基本特征为架构的再现,并非可以脱离基本史实进行虚构。”由此可见,虚拟情境创设虽不一定完全符合具体的史实,但必须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托,而不是脱离历史真实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否则就会出现细节错误,甚至是胡编乱造。
例如《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一课教学案例的片段:“我的回忆要从一个似乎很平常的日子说起。父亲一早就赶着家中的水牛去田里耕作,母亲在家织布,说是要给我做一件新衣服。我坐在家中老槐树的树丫上荡秋千,阳光普照,微风和煦,一切在我眼中都是那么静谧、美好。突然,隔壁村的小丫慌慌忙忙跑过来告诉我大事不好,珠江口那边打仗了,来了很多奇怪的人,黄头发、高鼻子、蓝眼睛,叫着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再过不久,省城读书的哥哥回来了,他悲愤地说,中国沦落了,清政府和洋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很多权益。我还小,不明白什么是不平等条约、什么叫做权益,但我感觉到,中国真的有些不同了。”其中重要的错误就是鸦片战争后,当时清政府和国人仍然没有从战败中惊醒,全国上上下下并没有“丧失了很多权益”的概念,仍然是歌舞升平依旧,而所谓“不平等条约”更是后人命定的。
二、虚拟情境教学必须有目的性
创设虚拟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神入”历史,更好地理解、分析、思考历史,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所以我们的虚拟情境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的。一旦失去目的性,课堂教学就会失控,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在讲《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时,有的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虚拟情境:再现秦始皇成长和掌权的过程。结果仅这一过程就用去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个虚拟情境的目的何在?秦始皇的成长与掌权的过程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又有何关系?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影响”又该怎样让学生掌握、突破?最后都是不得而知。
三、虚拟情境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设置虚拟情境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否则老师的苦心设计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宗教改革》时,他安排了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讨论“路德与教皇派的论战”。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了不少同学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扮演角色。可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扮演角色的学生由于事先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根本不知道到底该说些什么。冷场片刻后,他们开始捧起课本寻找路德和教皇派的观点,可说不上几句,又没词了。这时有的同学开始趁机捣乱,有的甚至模仿电视剧中某位名演员的滑稽动作,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教师不得不出面干涉,角色扮演也就草草收场。所以,虽然通过分角色虚拟扮演历史人物,模仿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行,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去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四、虚拟情境教学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仍然没有摆脱这样的窠臼。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比赛课中,在进行虚拟情境教学时,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一些老师会大包大揽,自己事先把要虚拟的材料写好,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照本宣科地念下来。我们进行虚拟情境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不要大包大揽,要让学生自己在对知识的理解分析中提高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去研究,适时、适当地采用虚拟情境教学,就一定会达到“花好月圆”的效果。
不可否认,虚拟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神入历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在历史氛围中探究历史,从而更好地增进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比较准确地感悟历史;它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虚拟情境教学却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引起每位老师的注意。
一、虚拟情境教学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有人说“虚拟历史”其实是一种借尸还魂,在这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是一个躯壳,你的想象与猜想、你对现实的理解,赋予了这个躯壳血肉与灵魂。难道历史真可以这样虚拟吗?难道历史真的是可以让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教育家聂幼犁先生说:“所谓虚拟的情境……是以史实基本特征为架构的再现,并非可以脱离基本史实进行虚构。”由此可见,虚拟情境创设虽不一定完全符合具体的史实,但必须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托,而不是脱离历史真实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否则就会出现细节错误,甚至是胡编乱造。
例如《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一课教学案例的片段:“我的回忆要从一个似乎很平常的日子说起。父亲一早就赶着家中的水牛去田里耕作,母亲在家织布,说是要给我做一件新衣服。我坐在家中老槐树的树丫上荡秋千,阳光普照,微风和煦,一切在我眼中都是那么静谧、美好。突然,隔壁村的小丫慌慌忙忙跑过来告诉我大事不好,珠江口那边打仗了,来了很多奇怪的人,黄头发、高鼻子、蓝眼睛,叫着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再过不久,省城读书的哥哥回来了,他悲愤地说,中国沦落了,清政府和洋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很多权益。我还小,不明白什么是不平等条约、什么叫做权益,但我感觉到,中国真的有些不同了。”其中重要的错误就是鸦片战争后,当时清政府和国人仍然没有从战败中惊醒,全国上上下下并没有“丧失了很多权益”的概念,仍然是歌舞升平依旧,而所谓“不平等条约”更是后人命定的。
二、虚拟情境教学必须有目的性
创设虚拟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神入”历史,更好地理解、分析、思考历史,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所以我们的虚拟情境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的。一旦失去目的性,课堂教学就会失控,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在讲《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时,有的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虚拟情境:再现秦始皇成长和掌权的过程。结果仅这一过程就用去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个虚拟情境的目的何在?秦始皇的成长与掌权的过程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又有何关系?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影响”又该怎样让学生掌握、突破?最后都是不得而知。
三、虚拟情境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设置虚拟情境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否则老师的苦心设计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宗教改革》时,他安排了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讨论“路德与教皇派的论战”。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了不少同学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扮演角色。可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扮演角色的学生由于事先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根本不知道到底该说些什么。冷场片刻后,他们开始捧起课本寻找路德和教皇派的观点,可说不上几句,又没词了。这时有的同学开始趁机捣乱,有的甚至模仿电视剧中某位名演员的滑稽动作,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教师不得不出面干涉,角色扮演也就草草收场。所以,虽然通过分角色虚拟扮演历史人物,模仿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行,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去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四、虚拟情境教学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仍然没有摆脱这样的窠臼。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比赛课中,在进行虚拟情境教学时,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一些老师会大包大揽,自己事先把要虚拟的材料写好,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照本宣科地念下来。我们进行虚拟情境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不要大包大揽,要让学生自己在对知识的理解分析中提高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去研究,适时、适当地采用虚拟情境教学,就一定会达到“花好月圆”的效果。